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对比性分析延迟断脐时间对新生儿产后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临产的11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延迟断脐组(延迟组)和常规断脐组(对照组)各57例,延迟组在新生儿娩出后60~90s之间结扎并截断脐带,对照组在新生儿娩出即刻(10s内)结扎并截断脐带;比较两组产后胎盘残余血量,新生儿脐带出血量,Apgar评分,脐血和产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与胆红素水平,并随访产后2周之内新生儿贫血和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结果延迟组胎盘残余血量和脐带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产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2周内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pgar评分、脐血血红蛋白与胆红素水平、产后1周外周血胆红素水平、以及产后2周黄疸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适当延迟断脐时间可增加胎盘向胎儿的血液灌输量,降低脐带损伤出血量,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且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和Apgar评分无显著影响,不会增加黄疸风险或降低新生儿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22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采用延迟断脐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断脐法,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脐部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残端创面干燥良好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9.4%),且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6.45±1.67)d,低于对照组[(10.13±2.6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脐部感染、脐部出血、脐周发红发生率分别为3.5%、1.8%、2.7%,均低于对照组(21.2%、15.9%、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断脐法可有效促进脐带残端脱落,降低脐部感染、渗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1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延迟脐带结扎(新生儿娩出后45s钟结扎脐带),对照组按临床常规断脐(新生儿娩出后于10s钟内结扎脐带),对比分析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Apgar评分及贫血、光疗例数。结果两组脐血血红蛋白及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及出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贫血和光疗者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延迟断脐比常规断脐减少产后出血量,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对母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两种断脐方法对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足月顺产的20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断脐方法不同分为快速断脐组(ECC,114例)和延迟断脐组(DCC,86例),比较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总胆红素(STB)和经皮胆红素(TCB)水平以及黄疸发生率。结果 DCC组产后HB和HCT水平显著高于ECC组(P 0.05);两组产后STB和TC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第7天,DCC组和ECC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3%vs 38.37%,P 0.05)。结论与快速断脐相比,给予延迟断脐的新生儿,其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升高明显,可以有效预防早期新生儿贫血,且不会增加黄疸的发生率及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新生儿脐带残端零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随机筛选无脐疝的剖宫产正常新生儿600例,采用气门芯距脐轮1 mm处结扎,远端1 cm处剪断脐带,脐带断面用5%的碘酊消毒.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0例,两组新生儿于次日淋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以后每日淋浴1次.观察组淋浴后脐带残端不再进行任何干预护理,对照组淋浴后常规用75%酒精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并覆盖无菌脐贴.待其自然干燥、坏死、脱落.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渗血、炎症情况、残端脱落时间、创面干燥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新生儿均无脐炎发生;观察组脐部渗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新生儿脐带残端零干预护理缩短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创面愈合时间,不增加感染风险,安全性高,护理量少,是一种较好的脐带残端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延迟断脐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妇产科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出生的新生儿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观察组(n=39),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快速断脐(10s内),观察组新生儿实施延迟断脐(30~90s),分析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总胆红素、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败血症发生率。结果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对比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败血症发生率对比显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断脐中,延迟断脐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但其可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的含量,有效降低败血症与贫血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3种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总结最佳方法和技巧。方法将3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脐带夹、双气门芯、粗线断脐3种方式断脐,比较3组新生儿分娩后残脐干燥情况、残脐出血情况、残脐炎症例数及脱落时间情况。结果新生儿3种脐带结扎方法所耗时间、残端脱落时间、残脐出血和炎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夹组和双气门芯组脐带结扎效果好,出血少,炎症少,有利于残脐干燥愈合,只要注意常规操作技巧,使用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延迟断脐时间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贫血、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的相关性,并判断该方法是否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401例随机分为早期快速断脐(ECC)组(206例)和延迟断脐(DCC)组(195例),对两组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值,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g)、红细胞比容(Hct)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 DCC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经皮胆红素值较ECC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天以后两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新生儿RBC、Hct、Hbg平均水平较EC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C能够增加新生儿Hbg水平,但会提高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对降低新生儿贫血和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振喜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7-2308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及预防核黄疸的方法。方法:快速断脐组和慢速断脐组,对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黄疸发生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值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快速组的新生儿肉眼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慢速组,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慢速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较慢速组低。结论:快速断脐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慢速断脐法,它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使黄疸程度减轻,对预防新生儿核黄疸,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脐带延迟结扎对足月新生儿近期以及远期健康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温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自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正常足月生产的孕妇600例,随机平均分成3组:A组在足月儿出生时立即断脐;B组在足月儿出生3min后断脐;C组在足月儿出生至脐带搏动消失后断脐。对比3组新生儿的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黄疸指数(出生48h后黄疸以及72h后黄疸)以及6月后的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之间的差异。结果:3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以及出生后48h、72h黄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生后1d和6月后B组和C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脐带延迟结扎能提升足月新生儿的近期和远期健康能起到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  相似文献   

11.
蔡秋香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34-183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最佳方法,预防脐部感染,减少并发症,促进脐带残端早期脱落.方法 将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断脐后采用脐带残端暴露法,对照组断脐后用护脐带包扎,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数、脐带脱落时间及产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脐部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病理性黄痘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脱落时间较对熙组缩短2d,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降低了产妇住院费用.结论 新生儿脐带残端暴露可明显降低脐部感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次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1月出生的新生儿按前半年后半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脐带,常规护理,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实验组在气门芯结扎的基础上,于出生48~72 h后对残端进行二次剪脐。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二次断脐可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脐部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脐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脐带是胎儿连接母体的通道,胎儿期间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通过脐带输送,出生后脐带即被结扎剪断,留下脐带的残端,一般情况下,脐带在出生后24~48小时自然干瘪,3~4天自然脱落,10~14天自行愈合。当脐带脱落后,留下一个创面,极易感染而引起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脐炎是断脐或出生后护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6,(11):847-850
目的:探讨新生儿改良式断脐及护理方法即晚断脐改良纱布包扎后暴露护理法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2015年12月足月分娩的10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晚断脐(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脐夹断脐后,脐部改良式包扎24~48 h,取下脐夹暴露直至脐带干燥自然脱落。选择2015年1—2015年6月足月分娩的10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常规断脐法,即早断脐(出生后10 s内),脐夹断脐后,脐部采取护脐卷包裹24~48 h,取下脐夹仍用护脐卷包裹直至脐带自然干燥脱落。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脐带自脱时间,脐部渗血、感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3~7 d者70例,8~14 d者21例,超过15 d者9例。对照组3~7 d者40例,8~14 d者43例,超过15 d者17例。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脐部感染、脐部渗血3例,对照组13例,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改良式断脐及护理法可有效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脐部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年来应用脐带残端修剪术,减少了新生儿脐部感染率,但剪脐方法不同有关能否彻底剪除脐残端。本文对我院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采用一刀平剪和分层修剪脐残端两种剪脐法在创面渗血和创面干燥方面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带异常的不同处理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取2年内发现脐带异常的95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95例同期分娩方式相同的脐带无异常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所有脐带异常的新生儿病例最后均经超声诊断并同时进行病理证实,异常的脐带延迟断脐,先采用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在脐带远端正常组织部位剪断脐带,用无菌纱布包裹脐带夹和脐带残端,待几小后脐带的残端变成棕色,逐渐自然干瘪发黑,再在严格消毒下进行二次断脐,每日消毒脐部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脐带囊肿或脐带静脉瘤如初次断脐后无法进行二次结扎的请新生儿外科和影像科多科会诊,确定异常脐带的性质及处理部位,严重的转新生儿外科手术处理.结果 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指数异常、体温升高、脐部出血、脐疝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脐带异常的正确处理方法对脐带残端愈后起到关键作用,可以减少感染、出血、脐疝等不良后果,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脐带残端包裹固定新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脐带卷包扎,观察组采用脐带残端包裹固定新方法(压脉带圈配合纱布包裹固定法),观察脐带干燥、脱落时间及15~20 d脐窝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残脐干燥、脱落时间明显缩短,脐窝愈合效果较好.结论 脐带残端包裹固定新方法简单、成本小、效果好、减少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应用气门芯套扎法断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4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24例。观察组新生儿应用气门芯套扎法断脐,在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用0.5%碘伏消毒脐带根部及脐周皮肤后,用套有气门芯的止血钳钳夹距脐根部0.1cm处的脐带,然后于止血钳上0.3cm处剪断脐带,将气门芯轻轻套扎在脐带上,取下止血钳,挤出脐带残端血,断端处用0.5%碘伏消毒,待脐带断面干后,用无菌纱布包裹盖好,再用消毒脐卷包扎。对照组新生儿应用传统式粗棉线打结法断脐。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断脐操作时间、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新生儿应用气门芯套扎法断脐的操作时间【(38.8±8.5)svs.(120.1±3.3)s]、脐带脱落时间[(8.0±2.8)dvs.(12.7±3.5)d】、脐部出血(5例vs.28例)和脐炎发生(7例vs.31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新生儿应用气门芯套扎法断脐效果优于传统式粗棉线打结法,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适用于各类医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愈脐胎毒清对剖宫产新生儿黄疸及脐部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4年2月~2016年11月出生的足月、剖宫产新生儿6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新生儿进行常规脐部护理,研究组新生儿应用愈脐胎毒进行脐部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消退情况、胎便排出情况、脐带脱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延迟,消退时间提早,出生第2~5天的黄疸指数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及黄便排出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5d的脐带脱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且脐带残端分泌物、红肿、渗血、皮肤破损、肉芽肿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脐胎毒清可有效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提高脐部愈合速度、降低脐部并发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科学》2017,(4):109-111
目的分析晚断脐与新生儿血氧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1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100例顺新与50例优剖宫产新生儿,根据断脐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在新生儿出生30秒后断脐,对照组则在新生儿出生后10秒内断脐。比较两组新生儿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此外,将观察组分为30、60与90s断脐三组,分析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24h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以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断脐不会增加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浓度,减少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