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胃家",既包括了阳明经,也包括了阳明腑;既包含了足阳明胃,也包含了手阳明大肠,所以胃家实,是邪气实,邪气实不仅仅是热邪,也包括了寒邪、湿邪等等。②阳明病可自他经传来,尤其是太阳病、少阳病等皆可传变至阳明病。而阳明病本身存在着"经传"情况,即邪气自他经而至,可从阳明经传变至阳明腑而成阳明腑实证,原文称之为"过经",即过阳明之经而到阳明之腑。③"发潮热"是阳明病"欲解"的前提和条件,阳明病的欲解是发潮热的一种结果。但由于病情的千变万化,因人、因时等的不同,不是每一个阳明病病人,或者每一次阳明病欲解都要经过发潮热;同样也并不是发潮热就一定会出现欲解的结果。④"固瘕"病的形成是肠热胃寒所指,肠热耗尽,胃寒津不化,所以出现大便先硬后溏,其肠热为实热,胃寒为实寒,治疗应该清肠热祛胃寒。  相似文献   

2.
<正> 《阳明病篇》共有84条. 第179条论阳明病的里实证,其成因有三,其中以正阳阳明为主. 第180条论阳明病的提纲胃家实.意在言外,若辨出了阳明的“实”则达到辨证要求. 第181条论阳明病成因;182条论阳明病外证;183条论阳明胃实而无复传;184条论阳明病始虽恶寒而后即反汗出恶热. 第185条论发汁不彻邪传阳明.传阳明则见濈濈汗出;186条论邪传阳明则见脉大.两条合参,以辨阳明受邪之脉证. 从179条到186条是阳明燥热为病的总论,强调了阳明里证的不大便和外证身热汗自出而不恶寒.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5.
阳明病阳明病分表里两证,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里证即阳明府证,以承气汤证为主,必须细辨。表证阳明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但有纯实与兼虚之分,纯实如白虎汤证,兼虚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病属“胃家实”,“胃家实”是概括阳明病的“经证”和“府证”而言。凡伤寒病热盛化燥的则病人阳明,其  相似文献   

6.
<正> 一、阳明病提纲、成因和愈期阳明又称盛阳,即阳气极盛之意。结合人体的脏腑功能来说,唯有肠胃主腐熟水谷,化生营卫,热能最大,堪称盛阳。故生理上的阳明实指胃家(包括胃和大肠)而言。胃家不但腐熟水谷、化生营卫,而且具  相似文献   

7.
1 阳明中寒之成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病多为胃实热之证。因病传至此 ,正盛邪实 ,故病在阳明多表现为热症 ,然由于病邪性质及患者体质的差别 ,阳明病亦可表现为寒症。纵观太阳篇及阳明篇 ,可知阳明病之成因可分为二 ,一者为由它经 ,主要是从太阳经之邪传来 ,此多从阳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阳明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包含4大类型,即阳明热证、阳明寒证、阳明血证和阳明食积证,4大类型又可细分为15个基本证型;二是阳明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既包含阳明病本证与阳明病本证相兼,又包含阳明病本证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证相兼;三是阳明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痰饮证类似阳明病、某些黄疸证类似阳明病、某些脾肾证类似阳明病、某些心肾病证类似阳明病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临床辨治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0.
论阳明潮热之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福  赵联社 《陕西中医》2005,26(9):F0003-F0003
潮热是指状如潮水定时而作的发热。阳明潮热是指热结大肠引起午后定时而作的发热,阳明潮热为何发生在午后?古人的解释是:阳明之邪热,盛于阳明。这句听起来颇似明了,但细想起来却是很抽象的话,颇使人费解。《伤寒论》第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清代医家尤在泾注释:“申酉戌时,日哺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哺,阳明病解,也于日哺”。  相似文献   

11.
这天下午是东方医院业务学习时间.小张等几个青年医生正在听钟老讲《伤寒论》,讲课的内容是阳明病、承气汤证."阳明腑证有那些临床表现?为什么要用承气汤攻下?"钟老用提问的形式,归纳已经讲过的内容."阳明腑证在全身表现为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182条中称为'外证';在局部的表现是腹满胀痛、大便秘结,181条中称为'内实'.它的病机是肠胃有实热积聚,就是180条所称的'胃家实'.因此,需要用承气汤攻下肠胃热结."小张满有把握地回答.钟老频频点头微笑,赞许小张的回答.接着说:"请大家翻到少阴篇320条、321条和322条.少阴病是心肾阳虚的病证,而在这三条条文里,却用大承气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阳明病》篇载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一般认为此句是阳明病之提纲,而有人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该条不能完全概括阳明病的病机与证候,因而不能作为阳明病之提纲。为了回答孰是孰非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以下几个概念。1有关阳明病的几个概念1.1何为阳明病从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消长的理论来看,阳明表示阳气充盛;从经络学说来理解,阳明是气血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的经络,它包括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从藏象学说来看,阳明指胃与大肠,是气血充盈的脏腑;从发病学说来看,阳明的病邪属于阳邪、热邪,与病邪作斗争的正…  相似文献   

13.
正阳明病肠胃实热积聚以承气汤攻下热结,但仲景又因何另立三条急下证呢?与其他诸条大承气汤证有何不同?缘何未用小承气汤试之?缘何不配伍补阴生津药物?本文将从阳明三急下证的脉证病机、方药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1从脉证病机探讨"阳明三急下证",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252)、(253)、(254)3条,仲景主从火热邪实、阴津欲竭病变方面,论述了阳明实热病证的辨治,具体言之:  相似文献   

14.
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热实邪盛在胃肠.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正阳阳明乃自发.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  相似文献   

15.
2阳明病 阳明主里,主燥热之化。阳明以胃家实为提纲。治疗之法:阳明气分热盛者,清之;阳明腑实燥结者,下之。如“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条)此条名曰三阳合病,实是阳明气分大热独  相似文献   

16.
<正> (四)阳明中寒前面提到:阳明病化热化燥的迟速和最后达到里热里实的程度,取决于患者胃阳本身的盛衰。胃阳素盛者化热化燥迅速,其所出现的症状,就是前面所讲的阳明中风。若胃阳不足的患者,就必然化热迟缓,化燥费力,其结果就出现了一些极不典型的症状,这些就叫阳明中寒。阳明病之所以形成中风、中寒,其关键取决于患者胃阳的盛衰。观察胃阳盛衰最可靠的方法是根  相似文献   

17.
调胃承气汤,为《伤寒论》阳明病三承气汤之一,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药物配伍及应用,故而得称此名。仲景指出调胃承气汤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剂,通过临床案例分析调胃承气汤所治疗的"胃气不和"的临床证候及其内在机理,发现其病机是阳明病邪热结于肠胃且具有上冲、下迫、扰心之势。  相似文献   

18.
“阳明居中主土”,为“万物所归”(张仲景),“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吴又可),“阳明如市,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吴鞠通),说明阳明病证既可见于伤寒,亦可见于温病,在临证辨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个人临床体会,认为阳明经“四大证”治宜白虎加大黄汤。下面就此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同道。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伤寒论》180条),这是阳明病的总纲。众所周知,“胃家”当包括胃与大肠。因此,阳明病以里热实证为特征,随着里热之邪与肠中积滞互结与否,而分为两大类型:即有热无积之无形实热的阳明经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一些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包括中医院校使用的《伤寒论》教材在内,皆认为阳明病当概括为两大类型的实证:“一为燥热亢盛,肠胃无燥屎阻结的热证,二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燥屎”。可又说:“以热证实证为主,但也有寒证,如阳明中寒证。”笔者以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20.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