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和IL-8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孔丽  胡云龙  赵三江  刘金星 《天津医药》2005,33(12):754-75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8(IL-8)、T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应用ELISA、放射免疫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肝癌患者(HCC组)血清TGFβ1、IL-8及T细胞亚群水平。并与25例健康献血者(NC组)和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者(LC组)比较。结果:HCC组血清TGFβ1、IL-8水平较NC组和LC组明显升高,HCC组和LG组CD4^+细胞和CD4^+/CD8^+比值较NC组明显降低,CD8^+细胞明显升高;HGC组血清TGFβ1水平与CD4^+细胞数量及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与CD8^+细胞呈正相关。血清TGFβ1、IL-8水平及CD4^+/CD8^+比值与肝癌分期有关。结论:观察血清TGFβ1、IL-8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改变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对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单纯全麻,Ⅱ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h、术后1d和6d抽取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麻醉后2h IL-6均明显升高,与麻醉前比较,Ⅰ组P〈0.01;Ⅱ组P〈0.05,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NK细胞均有所下降,与麻醉前比较,Ⅰ组P〈0.05;术后1d两组IL-6均较麻醉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下降较明显,与麻醉前比较Ⅰ组P〈0.01,Ⅱ组P〈0.05,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d各组数据均恢复至术前水平。麻醉后2d、术后1dCD8+较麻醉前稍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癌根治术病人麻醉手术后免疫功能有一过性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单纯全麻组明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明显轻于单纯全麻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30例病毒携带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最显著,慢性病毒携带者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并肥胖患者血清自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64例T2DM患者按是否伴有肥胖分为糖尿病并肥胖患者31例(A组)、糖尿病不伴有肥胖33例(B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C组),观察各组血糖(FPG)、胰岛素(FP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IL-18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及CD4^+、CD8^+的变化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不同。结果与C组比较,A组、B组的TC、TG、FPG、FP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P〈0.01),ISI则显著降低(P〈0.01);与B组比较,A组的血脂显著增高(P〈0.05);与C组比较,A组、B组的CD3^+、CD8^+亚群细胞数、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CD4^+、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CD3^+、CD8^+亚群细胞数均显著增高(P〈0.05),CD54^+、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免疫功能紊乱与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70例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肺癌在51-80年龄段内发病率占78.6%:肺癌患者CD4^+T细胞相对减低、CD8^+T细胞相对增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患者年龄降低,NK细胞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CD3^+T细胞有明显增加趋势(P〈0.01)。结论肺癌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受到抑制,CD4^+/CD8^+比值显著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年龄越年轻其细胞免疫功能越紊乱;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亚群对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结肠黏膜肥大细胞(MC)活化,探讨IBS与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及MC在IBS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IB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同时对IBS患者结肠黏膜活检组织用阿尔斯蓝染色显示黏膜内MC。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BS患者CD3^+、CD4^+细胞数下降(P〈0.05)。腹泻型IBS患者CD4^+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CD8^+细胞数显著升高(P〈0.01),CD4/CD8比值下降(P〈0.01)。便秘型IBS患者CD4^+、CD8^+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CD8^+细胞抑制更明显,使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黏膜固有层MC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在同一结肠部位腹泻型IBS患者MC密度较便秘型IBS患者高(P〈0.01)。结论各型IB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提示IBS患者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异常有关;IBS患者回盲部MC的增加可能与其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7.
崔爱玲  范天利 《中国药业》2008,17(15):22-2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服用健脾益肾颗粒后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将4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服用健脾益肾颗粒和一般保肝药物,对照组患者服用一般保肝药物。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治疗8周后,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无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益肾颗粒具有促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增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与血常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且已证实不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将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患儿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与同期血常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D3^+CD4^+;CD3^+CD4^+/CD3+CD8^+;CD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8^+检出值与HB、WBC呈正相关关系,CD3^+CD4^+/CD3^+CD8^+检出值与HB、WBC、N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反应。T淋巴细胞介导下免疫异常对造血功能有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
尹燕耀  肖影群  余宙 《江西医药》2006,41(11):845-846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T淋巴细胞亚型CD4^+、CD8^+表达情况与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总T淋巴细胞(CD3^+)阳性的病人,进行淋巴细胞亚型CD4^+、CD8^+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两种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内T淋巴细胞亚型CD4^+.CD8^+有以下特点:(1)两种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CD4^+、CD8^+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2)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肝内CD4^+表达均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随肝脏病变损伤加重,CD4^+增多(P〈0.05)。(3)HBeAg阴慢性乙型肝炎肝内CD8^+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有相关性(P〈0.05),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无相关性(P〉0.05)。结论提示CD8^+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中起到一定作用,与HBeA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所引起的免疫应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毛兴江  王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80-1781
目的观察胆结石患者治疗前后多项血清白介素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72例胆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术前和术后5d检测血清白介素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61.5±4.8)ng/L、(246.2±15.3)n#L和(1.79±0.72)mg/L,均显著高于术后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53±0.06)%、(0.28±0.05)%和(0.21±0.04)%,均显著低于术后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结石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清IL-6、IL-8和TNF-α以及CD3+、CD4+和CD8+T细胞水平异常,手术去除胆结石不但能消除炎症,而且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病毒载量、HBeAg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3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CSHB)、30例肝硬化( LC)及32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HBV DNA载量。结果 CHB组仅CD^4+亚群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SHB及LC组CD^3+、CD^4+亚群、CD^4+/CD^8+比值呈逐渐降低趋势,CD^8+亚群呈逐渐增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HBV DNA载量与CD^4+亚群、CD^4+/CD^8+比值呈负相关( r =-0.638,-0.778, P <0.05),与CD^8+亚群呈正相关( r =0.647, P <0.05),与CD^3+无关。与HBeAg阳性患者比较,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亚群显著降低( P <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随着疾病加重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性降低,与病毒复制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导致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趋势可为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27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HBV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CD4+/CD8+低于未感染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新生儿CD8+高于未感染新生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发现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多发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生脉组,各2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生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另外,治疗后42例多发伤患者(多发伤组)与21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IFN-γ和IL-4比较。结果:多发伤组外周血CD4+、CD8+、CD4+/CD8+比值、IFN-γ及IFN-γ/IL-4比值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4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生脉组CD4+、CD4+/CD8+比值、IFN-γ、IFN-γ/IL-4比值较常规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L-4的表达较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够改善多发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两组病例入院后进行VAS评分并查T淋巴细胞亚群,经4次神经阻滞治疗之后,再次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并查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经神经阻滞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4+/CD8+,CD3+/DR-明显较少(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D4+、CD4+/CD8+明显减少(P〈0.05),CD8+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CD4+明显减少(P〈0.05)。结论带状疱疹老年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明显下降,神经阻滞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效果显著,对提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通过研究外周血PRL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以探讨泌乳素(PRL)与免疫系统变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垂体腺瘤患者及56例体检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CD3+、CD3+CD4+及CD3+CD8+的T淋巴细胞水平;并测定其外周血中PRL水平。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001);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及CD3+CD8+T淋巴细胞病例组与健康人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为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001)。其中病例组中PRL〈100ng/ml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CD3+CD4+T淋巴细胞均显著低于PRL〉100ng/ml组(P〈0.05);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及CD4+CD25+T淋巴细胞,病例组与健康人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3+T淋巴细胞的减少可能是垂体肿瘤细胞本身刺激CD4+CD25+T淋巴细胞的增生,导致外周血IL-2减少,从而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外周血PRL〉100ng/ml组外周血PRL显著升高,通过刺激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而进一步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增殖,同时,外周血中高PRL可直接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腺样体肥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与伴儿童OSAHS的腺样体肥大的关系。方法将60例患儿分为腺样体肥大伴OSAHS组30例及正常腺样体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2组T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及CD4^+/CD8^+值,并分析2组间的差别。结果OSAHS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CD8^+细胞数及CD4^+、CD8^+值分别为(0.274±0.072)、(0.156±0.058)、(1.850±0.170),均高于正常腺样体组的(0.161±0.079)、(0.109±0.057)、(1.490±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4^+细胞数明显多于CD8^+细胞数。结论OSAHS的腺样体肥大与腺样体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多参数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结合血液分析仪对136例SLE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同时应用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SLE患者组血清IgG显著升高(P<0.01),IgA也升高(P<0.05),而IgM与对照组相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SLE患者组C3、C4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RAU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大鼠口腔黏膜抗原乳化液注射方法建立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动物模型。大鼠眼眶采血,免疫组化染色,CD4+、CD8+细胞计数并计算其比值。结果:实验大鼠于最后一次抗原注射6d后开始出现口腔溃疡。溃疡大鼠CD4+、CD4+/CD8+较正常大鼠降低(P<0.05)。结论:RAU的发病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多种元素及一氧化氮(NO)、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6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36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将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NO、EPO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IL-6、IL-12、NO、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CD8+、EPO高于对照组,且其波动幅度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多种元素及NO、EPO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可反映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病毒疗效。方法:将7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对照组36例,以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疗程6周,治疗前后检测CHB患者血清淋巴细胞因子IFN-γ、IL-2,T细胞亚群及乙肝病毒学指标。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后可显著升高治疗组血清中IFN-γ、IL-2的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CD3^+、CD4^+细胞水平明显上升,CD8^+细胞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HBV复制指标HBeAg、HBV-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提高CHB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是治疗CHB取得良好前景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