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内伤基础上外感咳嗽的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0例外感咳嗽住院病案的统计,分析该类病例的证候学特点。结果显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是大量存在的;其治疗具有疗程长、疗效差的特点;其病机是复杂的,其中虚、痰、瘀和阳亢是重要的病理基础;辨识内伤基础的有无,当从病史和具有辨证意义的症状入手。说明深入探索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的证治规律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目前高校《中医内科学》教材也以辨外感与内伤作为咳嗽的辨别要点。但临床带教时,常见一些咳嗽患者并不是单纯典型的外感或内伤咳嗽。笔者体会这与患者的固有体质特点、合并的各系统慢性病史包括肺系疾病病史的不同有关,亦即外感咳嗽可能存在于不同体质及内伤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5.
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转化过程中,除具有一般规律外,更具有其个体化表现,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热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因此,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在决定治法时,必须从整体入手,联系病因病机,综合施治,才能执简驭繁,获得良好疗效。笔者临证运用上述理论经治1例患者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谢静巧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5):459-459
笔者近6年来,运用温肺化痰法治疗外感咳嗽10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0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70例;年龄5~65岁,病程3天-2个月;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检查双肺听诊无异常或双肺呼吸音粗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相似文献
7.
王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0):291-292
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应以脏腑为中心,以兼证辨虚实,围绕脏腑同治,标本兼顾的治则,阐述了表里同治、和胃降肺、培土生金、平肝肃肺、清心益肺、肺肾双补、涤痰化瘀、三焦同调等辨治八法,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外感咳嗽迁延不愈颇为常见,因其临床疗效不甚理想,所以常见罹患此病证短则十天半月,甚则一两月而不控者,并非鲜见。笔者初步探索其证治规律,认为以常用辨治四法施治,疗效尚称满意。兹述如下,供同道参考。互疏和调肺止咳法朱丹溪有六郁之说,六郁相因恒以气郁为首,气郁即木郁,实际就是调肝。肝经别支贯隔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两者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动态平衡;其肺失宣降咳嗽乃生,若迁延不愈,每与肝木横姿,侮其肺金有关,常见咳嗽而伴胸胁作胀,或胸痛及干咳无痰等症。治宜硫和调肺止咳法,常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因本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解少阳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小柴胡汤加味,对照组口服定喘汤。每日1剂,连续服药9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控显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33%;治疗组用药生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复常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和解少阳法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32例用中药内服外敷,对照组27例用玻璃酸钠膝关节腔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70.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18.
孙思邈作为伤寒八大家之一,其对伤寒学说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为伤寒学说能够流传于世作出巨大贡献;②首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③发展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方法;④奠定三方为纲的基础;⑤发展了儿科伤寒和妇科伤寒;⑥遵仲师制方之法,在实践中发展经方。 相似文献
19.
<医心方>为日本人丹波康赖撰集,成书于日·永观2年(公元984年).在日本被奉为"医家鸿宝".<医心方>之著,是康赖广泛涉猎我国南北朝及隋唐以来的方书、病源、医经、本草、针灸等各方面的典籍,又参考了有关史志、佛道等文献编写而成,内容广博,是一部综合性的医药著作,并且书中所引材料因未经"宋改"而可窥隋唐医学真相,此点殊为可贵. 相似文献
20.
史锁芳老师临床擅用开泄法,认为开泄法是通过开宣肺气、宣通气滞、化湿(痰)泄浊,使邪有出路的一种治法,其治颇广,大凡胸痞满闷、舌苔粘腻、脉濡滑等上焦清阳失旷,湿(痰)恋气痹,或兼有中焦湿浊痞结之证者,皆可放胆用之。此举其治验4则,以示其说不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