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的改善效果。方法本院于2012年9月起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设定活动主题、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及策略制定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手术器械包装缺陷的发生情况,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及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并调查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调查的各5 000个手术器械包对比显示,实施前出现包装缺陷者36件,而实施后仅7件存在缺陷,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术器械包的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9.643,P0.01),且进步率高达80.56%,器械清洗质量及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实施前分别是99.26%和99.02%,实施后均达到100%,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由4.19%下降至2.31%,效果显著(P均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及时了解手术器械管理中的问题并制定策略,有效防止手术器械包装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有助于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系统追踪法发现追溯系统在硬式内镜手术器械管理中的缺陷,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成立质量追踪团队,制定质量追踪优先关注流程、内容,应用系统追踪方法对计算机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使用硬式内镜手术器械管理追溯系统流程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结果应用系统追踪后,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包内容物不符发生率显著降低,护士和医生对器械准备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护士考核成绩合格率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系统追踪法可及时发现硬式内镜手术器械追溯系统使用流程的缺陷,有利于有效改进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07年10月接管手术器械包,运转2个月以来,采用不同颜色的长尾票夹区别各种手术器械包,在手术器械包处理整个流程中,作用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ICU护理记录单书写缺陷的作用,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方法成立2H品管圈,选定降低护理记录单书写缺陷为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并按步骤实施,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随机抽查的200份护理记录单中,书写缺陷由活动前的192次减至39次,目标达成率111.7%,进步率为79.7%;圈员8项能力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可降低ICU护理记录单书写缺陷,实现护理文书的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精密手术器械的处理及管理方法。方法 将项目管理应用于精密手术器械的管理中,采取分析影响消毒供应中心精密手术器械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组建精密手术器械专项管理小组、构建小组制项目管理模式、开展多渠道培训、保证与手术室的有效沟通、加强精密手术器械的维护和保管等举措。结果 实施项目管理前(2021年1~12月)后(2022年1~12月),清洗消毒处理精密手术器械数量分别为6 149件和6 496件,器械损坏率/包装不合格率分别为0.24%和0.08%,质量不合格率分别为0.13%和0.05%,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项目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精密手术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率和损坏率,满足临床供应需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WS/T310.2009规范要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对植入性手术、外租手术器械实施快速生物监测.目的:加强对外科植入性手术器械、外租手术器械灭菌效果监测及手术质量追溯记录.方法:按照WS/T310.2009规范要求在植入性手术、外租手术器械灭菌时,利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进行快速生物监测.结果:快速生物监测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中可操作性强,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陈艳 《中国科学美容》2011,(19):156-156,158
本研究探讨了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配置发放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将外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统筹管理外来手术器械,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也促进了消毒供应专业化发展,保障了患者安全,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节点控制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信息追溯系统进行改进,提高复用医疗器械处理合格率。方法成立项目团队,明确质量改进目标,分析手术器械处理质量不合格的末端原因,确定器械处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通过信息追溯系统设立于各工作环节的计算机工作站,建立控制节点和控制流程,拦截失误和不规范操作。结果节点控制后复用医疗器械包处理质量合格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节点控制质量管理系统可前瞻性发现和拦截失误及不规范操作,从而提高复用医疗器械包的处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品管圈在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的活动步骤,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常用手法和工具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的现状进行改善.结果 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不合理率由改善前的37.19%降至改善后的4.57%,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性抗菌物品管理目标达成率为122.99%,进步率为87.70%.41个被调查病区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由改善前的73.17%提高到改善后的95.12%.结论 品管圈的运用加强了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集中管理,减少了病区护士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时间,将护士还给患者,提高了病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手术器械准备完好率。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分析讨论基层医院手术器械准备遗漏的成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手术器械准备完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标达成率为115.94%。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基层医院手术器械准备完好率,同时也发掘了圈员的潜在能力,增强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明 《中国科学美容》2011,(23):159-160
目的通过对消毒供应室工作各环节的管理,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消毒供应室2008年3月-2009年3月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具体工作缺陷,提出改进方案并实施,对改进工作方案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观察,评价改进方案的效果。结果消毒供应室各环节的质量得到保证,手术器械的使用需要得到了保障,供应室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能源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结论减少消毒供应室各工作环节缺陷,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进而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实施一体化运行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方法,提高供应室服务质量。方法成立专门的手术器械组,改变排班模式,加强器械管理细节,建立手供沟通联系通道,落实护理质量监控细节。结果细节管理后器械清洗质量及服务满意度较管理前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细节管理保证了手术器械的安全供应,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实施一体化运行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方法,提高供应室服务质量.方法 成立专门的手术器械组,改变排班模式,加强器械管理细节,建立手供沟通联系通道,落实护理质量监控细节.结果 细节管理后器械清洗质量及服务满意度较管理前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 细节管理保证了手术器械的安全供应,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分析导致PIC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PICC临床护理中存在的缺陷,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PICC临床护理缺陷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PICC临床护理缺陷发生率由32.03%降至9.38%,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由38.78%降至7.84%,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赵庆兰  张丽 《护理学杂志》2012,27(11):70-71
目的探讨区域组长岗位建设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持续改进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于污染区、清洁内区,清洁外区设置组长,其在护士长领导下开展区域行政、设备物资、工作质量及人员培训管理。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科室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各级人员培训成绩及临床满意度较实施区域组长管理模式前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区域组长的设置有效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和管理品质,提高了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模式在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灭菌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 4月-2022年7月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灭菌的手术器械为研究对象,2021年4月-11月灭菌的300件器械设为对 照组,2021年12月-2022年7月灭菌的300件器械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流程对器械进行 常规灭菌,观察组在常规灭菌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思维导图模式,比较两组器械包装完好情况、器械完整性及 医护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包装合格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的97.00%( P <0.05);观察组器械完整率、满 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思维导图模式在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灭菌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 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器械包装合格率及器械完整性,医护人员对于器械灭菌质量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区域组长岗位建设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持续改进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于污染区、清洁内区,清洁外区设置组长,其在护士长领导下开展区域行政、设备物资、工作质量及人员培训管理.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科室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各级人员培训成绩及临床满意度较实施区域组长管理模式前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区域组长的设置有效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和管理品质,提高了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消毒供应中心绩效分配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和实施绩效分配考核体系,激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医疗用品消毒供应质量。方法制定由个人基础系数、各岗位系数、个人学习笔记、工作质量考核成绩、三基考核成绩、科研完成情况、医院及上级部门奖励及处罚7个方面构成的绩效分配考核体系,于消毒供应中心实施12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绩效分配考核体系实施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绩效分配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可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方合作,开发符合规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信息系统,对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各项流程进行实时监测与追踪,实现无菌包物流管理。结果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信息系统能提供重复使用物品在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和使用过程的完整实时的数据电子档案,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电子化物流管理,优化配送工作流程,减少过期包现象发生,并能实现无菌物品质量追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医共体模式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指标,为质量评价的同质性及持续质量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以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依据,基于文献回顾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构建医共体模式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指标,选取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程度系数为0.79、0.81;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4、0.26(均P<0.05).构建的控制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各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收集资料方法可操作性得分均>4分.结论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指标构建过程严谨,经应用性验证后可用于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