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经微创双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经微创双切口组(微创组)和经外侧L形切口组(常规组),每组各30例。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采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受伤原因及分型,伤口并发症的对比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3)月。术前等待时间微创组短于常规组(t=-8.152,P<0.05);手术时间微创组短于常规组(t=-8.473,P<0.05);术中出血量微创组少于常规组(t=-4.582,P<0.05)。微创组术后出现3例(10.0%)切口并发症,低于常规组12例(40.0%)(P=0.01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微创双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74-1278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创组30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经皮复位困难的辅助行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常规组30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以及VAS和AOFAS评分,影像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微创组在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上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而常规组有7例发生手术切口皮缘坏死,经相应处理后愈合。随访12个月以上,微创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组,而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B?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拨复位结合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适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与开放手术比较,探讨使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40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微创组,每组20例。微创组患者采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常规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以及术前跟骨宽度、长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及长度)、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微创组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2个月;常规组8~12个月,平均10.4个月。微创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常规组术后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1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6例(9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5例(47足)采用跗骨窦入路(观察组),41例(45足)采用外侧L形入路(对照组)。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结果 观察组在骨折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AOFAS评分为(88.3±6.9)分,优34足,良11足,可2足;对照组的AOFAS评分为(87.4±4.7)分,优29足,良10足,可2足。结论 跗骨窦入路钢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14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分别采用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和传统"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B?hler角、 Gissane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对照组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皮肤坏死1例,神经/肌腱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43%;两组近期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4%vs. 17.39%,P0.05)。末次随访复查X线/CT,两组患者在关节面不平整、骨不连、后足对位欠佳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近期并发症率,改善足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空心钉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25例,采用L形切口内固定)与B组(20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术后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组明显少于A组(P 0. 05)。术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和B9hler角、Gissane角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B组均优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跗骨窦切口与L形切口内固定均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式,与L形切口内固定比较,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具有微创复位固定距下关节面、手术时间短及切口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广泛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观察组54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50例,行广泛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的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优良率,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1%VS 88.0%),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3.7%VS 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广泛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奥邦骨与自体骨治疗跟骨骨折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因跟骨骨折骨缺损行手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植骨内固定术的72例患者,其中植入奥邦骨修复材料内固定37例(人工骨组);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35例(自体骨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并发症。采用AOFAS评分评价临床结果,影像测量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结果] 7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人工骨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自体骨组(P0.05);人工骨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8.11%,自体骨组22.8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两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时间延长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术后B?hler角和跟骨高度均显著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邦骨修复材料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疗效可靠、并发症少,适用于跟骨骨折骨缺损的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测量手术前后跟骨X线片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足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功能评价:优32例,良4例,可4例.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和AOFAS评分比较:术后3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恢复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具有微创、易于取出、并发症少的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应用跟骨解剖型锁定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8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9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评估两组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测量两组跟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微创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及对照组两组术前评估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Bhler角及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术后随访时间13.5~17.3个月,平均16.2个月;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12.5~17.6个月,平均15.8个月。微创组术后Bhler角(27.2±5.3)°,与术前(12.9±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Gissane角(123.3±5.0)°,同术前(108.5±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Bhler角(28.1±6.3)°,与术前(11.7±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Gissane角(124.7±5.4)°,同术前(109.9±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评分(84.6±8.0)分,对照组(83.4±11.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切口皮缘坏死3例,皮肤浅表感染1例,微创组均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获得临床骨性愈合。微创组出现距下关节僵硬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对照组出现距下关节僵硬9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结论经跗骨窦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良好,相对于传统L型切口,其切口软组织并发症及距下关节僵硬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行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微创组,50例)和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传统组,4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微创组随访12~18(14. 52±2. 56)个月,传统组随访12~20(15. 58±3. 54)个月。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P 0. 001),术后住院时间短(P 0. 001);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微创组为8. 00%,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6. 09%(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OFAS踝-后足评分及优良率微创组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 0. 05)。结论相比于外侧L形切口入路,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更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自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接诊的106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3例。两组均予以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A组采取外侧扩大入路,B组采取内、外侧小切口联合入路;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B觟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得随访;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5%,低于A组的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B觟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患肢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扩大入路与内、外侧小切口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复位内固定效果相当,后者在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优势,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双切口切开复位、跟骨异形接骨板内固定。术后观察切口愈合、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测量B9hler角和Gissane角,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2个月。22例跟骨骨折患者均获满意复位,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局部换药治愈。患者均未出现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术后B9hler角由术前5.2°±4.5°改善为26.5°±4.2°,Gissane角由术前95.4°±4.8°改善为111.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优11例,良8例,可3例。结论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易于复位、固定及切口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和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6足)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40例42足)和B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32例34足)。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B9hler角及Gissane角变化、术后并发症、疗效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0个月。与A组比较,B组术中失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B9hler角、Gissane角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皮瓣坏死、B9hler角丢失及内置物外露。并发症:A组7例,B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疗效:A组优32足,良6足,可4足,优良率90.48%;B组优26足,良5足,可3足,优良率91.1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与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均满意,但后者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曾年  王月义  胡腾辉 《临床骨科杂志》2020,23(1):134-137,141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将64例行锁定钢板治疗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钢板内置和外置分为对照组(钢板内置,30例)和观察组(钢板外置,34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费用、B?hler角、Gissane角、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有限元模型,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装配,在相同加载条件下比较两种模型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B?hler角、Gissane角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有限元模型:对两种方法的跟骨内固定模型进行载荷施加后,骨折线分离移位均<1 mm,跟骨最大应力位于跟骨结节周围,内固定最大应力位于载距突螺钉部位,应力强度均位于安全范围内。结论锁定钢板外置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安全、有效、稳定性可靠,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1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入路不同分为改良L形切口组(采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17例)和跗骨窦切口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1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拆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B9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长度:跗骨窦切口组短于改良L形切口组(P<0.0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影像学指标:跗骨窦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有丢失(P<0.05);改良L形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无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L形切口组均优于跗骨窦切口组(P<0.05)。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两组末次随访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双小切口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对切口并发症及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3年5月,采用外侧双小切口入路,有限切开暴露并复位跟骨,插入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2足)。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5~65岁,平均39.8岁。骨折依据Sanders分型,其中Ⅱ型14足,Ⅲ型16足,Ⅳ型2足。测量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并进行比较。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足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0例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切口没有发生感染和坏死。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比术前明显改善。所有跟骨骨折均一期骨性愈合。取钢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优15足,良13足,可4足,优良率87.5%。结论外侧双小切口,切口并发症少,结合跟骨钢板牢固固定,使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及切口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早期手术切口的并发症。方法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入路对50例5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按Essex-Lopresti进行骨折分类,舌型骨折30足,关节压缩型骨折27足。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对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 hler角和Gissane角进行评估,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5~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 hler角和Gissane角均获得满意恢复,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显示优31足,良20足,可6足,优良率89.5%。术后早期出现切口裂开、坏死及感染共10例,占总病例数17.5%。结论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仍难以完全避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急诊手术。记录跟骨B9hler角及Gissane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0(13.95±1.8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皮缘坏死、螺钉松动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0~20(12.21±1.54)周。B9hler角及Gissane角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20°~26°、跖屈35°~43°;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总分72~97(89.47±5.65)分,优11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18/19。结论 急诊行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切口小,并发症少,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瑒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8-282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MIPO)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5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IPO组(采用经跗骨窦MIPO治疗,46例)及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49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跟骨的高度和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各3例失访,未纳入统计;89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1周VAS评分MIPO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各影像学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各影像学指标、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骨性移位或畸形改变,踝关节活动功能均满意。结论MIPO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扩大外侧L形切口术式相似,但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轻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