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X射线衍射及EBSD取向成像技术考察了电工钢初始柱状晶组织在热轧、冷轧、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分析了立方取向和旋转立方取向晶粒与其他取向晶粒的关系。结果表明,{100}面近似平行板法线的柱状晶组织热轧及冷轧时都较稳定,难以发生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尺寸粗大。热轧时的表面剪切力和反复冷轧及退火会逐渐减弱这类组织及织构;退火次数越多,消除的效果越好。本文讨论了这类织构在电工钢中的作用及对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柱状晶<001>取向的遗传性,以柱状晶铸坯为初始材料,采用XRD与EBSD技术揭示柱状晶在热轧、冷轧及退火过程中组织及织构的演变规律,测定对应的磁性能。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工艺下,样品最终铁损P1.5均低于2.50 W/kg,磁感B50均大于1.73 T,最高磁感值达1.78 T。样品中均以对磁性能有利的强{001}织构为主,对磁性能不利的g纤维织构被抑制。结果体现了利用柱状晶制备低铁损、高磁感无取向硅钢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热轧常化板为初始材料,采用二次冷轧法与三次冷轧法制备了0.1mm厚的取向硅钢薄带,测定相应的磁性能,并通过EBSD取向成像技术检测了二次冷轧法与三次冷轧法各工艺过程中织构与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最终冷轧压下率适中的三次冷轧法,能在冷轧至0.1mm时保存较多的高斯晶核,使得高温退火后的磁性能明显优于二次冷轧法。最终冷轧压下率通过影响脱碳退火后样品中的{111}〈112〉织构组分及Goss晶粒数量对最终二次再结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工钢中柱状晶对热轧和退火时晶粒取向及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电工钢中长轴平行于轧向的柱状晶样品在热轧和退火过程中组织和取向的演变规律,并与长轴平行于板法向的样品的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柱状晶按何种方向排列,只要表面存在剪切力,热轧后都可形成剪切织构,同时中心形成轧制织构,主要包括旋转立方织构和{112}<1-10>。柱状晶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板中心层,长轴平行于轧向排列的样品热轧时形成的粗大旋转立方晶粒要到脱碳退火后才能完全消除,但破坏了正常的不同取向晶粒间的取向差分布及尺寸均匀性,导致二次再结晶不完全及磁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5.
热轧是Hi-B电工钢生产中控制织构及析出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研究中观察到,与大生产热轧板相比,实验室热轧很容易导致二次再结晶退火后出现沿轧向生长很长的长条晶。为澄清其形成机制,本文对比研究了大生产和实验室热轧及退火后样品中的组织形貌、织构及析出。结果表明,初始粗大晶粒、低的热轧压下量及低的终轧温度导致析出提前发生并沿轧向分布造成二次再结晶退火后长条晶粒及细小的线晶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取向硅钢中锋锐的高斯织构是获得优异磁性能的必要条件,其形成机理受到高度关注,但一直未得到真正解决。本文利用EBSD技术分析了HiB钢热轧板及脱碳退火板中高斯取向晶粒分布的特点,讨论了其对二次再结晶织构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热轧板次表层中的高斯取向晶粒先是通过形变产生,然后可再结晶形成等轴的高斯取向晶粒;脱碳退火后含较少的高斯取向晶粒和高比例的{111}〈112〉取向晶粒的样品二次再结晶后高斯织构更强,强烈削弱二次再结晶后高斯织构强度的主要是{111}〈110〉取向晶粒。  相似文献   

7.
针对工业1050铝合金产品中出现的45°制耳率过高的现象,利用X射线衍射及背散射电子衍射取向成像技术测定了不同中间退火工艺下制耳率与样品中R织构和立方织构的关系。将原始样品中单一的R织构和14.4%的制耳率调整到较合适的R织构和立方织构的比例和1.9%的制耳率。讨论了中间退火对轧制时立方取向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75%冷轧变形量、1mm板厚的IF钢板施以不同温度相同保温时间的退火处理。采用金相组织观察、x射线衍射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温度退火条件下,IF钢板的显微组织和主织构演变规律及晶界的差取向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选取含铝量为99.9972%的高纯铝箔和含稀土Ce铝箔,采用不同退火工艺,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的EBSD等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其组织和取向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同工艺条件下稀土元素Ce对铝箔组织与织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随着再结晶温度的升高,再结晶过程进行得越完全,出现的立方织构越多;且稀土的加入使立方织构增多。  相似文献   

10.
利用EBSD取向成像技术初步分析了含锰15%的热锻态高锰钢和含锰20%的拉伸样品中的两相组织结构及取向特点。根据两相的取向及取向差分布分析了奥氏体与马氏体组织的织构特征;确定了含锰20%的高锰钢中大量的孪晶关系和形变时诱导出的马氏体有明显的取向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CSP)工艺条件下的低碳钢板作为冷轧基料,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工艺进行了冷轧和罩式退火,利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了退火过程中的织构和微区取向的变化,并对CSP条件冷轧板再结晶织构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γ取向线在再结晶发生后增加比较明显,但在晶粒长大阶段却略有降低。形变亚晶在再结晶过程中发生合并长大,这些具有大角度晶界的亚晶将是再结晶形核的基础。以较小的晶内平均取向差和较大的晶粒间取向差为判据,利用EBSD技术选取了最有可能成为再结晶晶核的亚晶,这些亚晶存在着以{111}〈112〉取向为主的择优取向。再结晶晶粒的生长速度在随后的整个退火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111}再结晶新晶粒的生长速度在晶粒长大阶段受到抑制,可能是其最终成品γ取向线取向分布密度下降的原因。再结晶初期晶核的择优取向与其生长速度的差异共同作用决定了再结晶的最终织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包钢TSCR生产线生产的5mm厚加硼低碳冷轧基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了含硼热轧、退火板的金相组织,并通过拉伸试验以及电解化学相分析实验研究了卷取温度对钢板深冲性能的影响,对冷轧基板中第二相粒子强化作用的影响做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卷取温度影响热轧后铁素体晶粒的大小,卷取温度越高,晶粒平均尺寸越大。钢板的伸长率和n值分别在50%和0.23左右。四个卷取温度相比较,深冲钢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差异不大,r值达到最大值1.466,获得良好的深冲性能。粒度分析表明,570℃卷取冷轧钢板中析出M3C粒子在1~10nm的占钢的质量分数为0.0445%,比600℃卷取冷轧钢板中析出的M3C粒子高0.0028%,对强度贡献大。  相似文献   

13.
对商用50W330型无取向硅钢成品在930℃下保温2 h固溶并以不同方式冷却处理,利用磁性检测仪检测分析了处理前后的磁感和铁损变化,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观测分析了显微组织结构的演变。考察了平均晶粒尺寸、织构组分比及第二相粒子状态对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前后平均晶粒尺寸的变化对硅钢磁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当平均晶粒尺寸相差不大时,织构组分比[Goss+{100}]/{111}越大,磁感会越高;固溶处理会将细小弥散的第二相粒子重新回溶到基体中,减小了其对磁畴壁的钉扎作用,铁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 The trace-Ti-bearing structure steel studied in this paper was designed and produced on the base of low carbon steel composition (C:0.05~0.12) by adding adequate amount of alloy constituent Ti (0.07~0.14) which can allow most of the 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