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和闭合穿针治疗小儿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1996年至今共收治严重移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8例,全部为GartlandⅢ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住交叉克氏针内固定9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9例。复位时注意桡侧嵌紧,伸直尺偏型矫枉过正,桡偏型不强求完全复位。结果 18例病人中有16例获得13个月到4年6个月的随访,无1例出现肘内翻及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和并发医源性的迟神经损伤。患侧肘关节伸屈功能丧失10°~15°共2例,为手术病人。闭合穿针组只有1例患儿肘关节伸直较健侧差7°。结论 严重移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或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固定确切,能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的二次移位,无需极度屈肘外固定,因而能防止肘内翻及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 6 0 % ,临床上若处理不当 ,易并发Volkmann肌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等。自 199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0月 ,我院共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36 1例 ,现对其中 94例资料完整、有移位的骨折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3例 ,女 31例 ;左侧 5 9例 ,右侧 35例 ;年龄 11个月至 13岁。伸直型 76例 ,其中尺偏 4 8例 ,桡偏型 16例 ,无明显偏移 12例。屈曲型 18例 ,其中尺偏型 12例 ,桡偏型 4例 ,无明显偏移型 2例。就诊时间从伤后半小时到 8d ,90 %在伤后 8h内就诊。1 2 合并损伤 神经损伤 …  相似文献   

3.
赵金海  曹瑞平 《河北医药》1998,20(6):380-38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损伤。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约占肘关节损伤的30%~70%。系间接暴力所致,通常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类,前者多见。由于暴力方向不同,伸直型又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两种。有时可有血管、神经和VotRmam缺血性挛缩等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虽然前臂缺血性挛缩这样的严重并发症很少见,但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内翻是常见的。我们从1989年1月~1997年1月治疗本病15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方法治疗的经手法复位满意的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193例,男115例,女78例。年龄215岁,平均8.47岁。跌伤129例,坠落伤43例,交通伤21例。右侧92例,左侧101侧。伸直型164例,屈曲型29例,有尺偏移位者97例,旋转移位者114例。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和肘内翻畸形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均于5周内临床愈合,并发肘关节骨化性肌炎5例。解除外固定后随访6个月15岁,平均8.47岁。跌伤129例,坠落伤43例,交通伤21例。右侧92例,左侧101侧。伸直型164例,屈曲型29例,有尺偏移位者97例,旋转移位者114例。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和肘内翻畸形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均于5周内临床愈合,并发肘关节骨化性肌炎5例。解除外固定后随访6个月4年(中位数20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89例,功能略差4例;无肘内翻畸形181例,轻度肘内翻畸形(肘内翻<15°)12例,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为6.22%。结论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经保守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 ,但仍有产生Volkmann挛缩或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能避免这些并发症 ,但基层医院条件不具备。我们经肘外侧入路治疗31例 ,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998年7月~2000年3月 ,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4例 ,收集经肘外侧入路复位并获得随访31例。男26例 ,女5例 ,平均年龄6岁5个月。左侧17例 ,右侧14例。伸直型29例(尺偏19例 ,桡偏10例 ) ,屈曲型2例。按Gartland分型均为Ⅲ型骨折。合并小指、环…  相似文献   

6.
我院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90例,效果满意,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5-2011年收治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0例,均有明显的间接暴力外伤史,年龄3~15岁,平均11岁,男61例,女29例,左侧62例,右侧28例.单纯伸直型骨折42例,伸直桡偏型24例,伸直尺偏型24例,伤后入院时间24h以内.开放性骨折及神经损伤性骨折不在本组治疗范围.1.2治疗方法1.2.1手法复位 根据患者患肢的大小及骨折移位的情况,选用适当强度和弹性杉树皮为原料,裁剪成长度及宽度合适的夹板4块,夹板剪裁整齐,周缘光滑,外用棉纸垫及绷带覆盖,肱骨内上髁及肘后放置棉垫.以伸直型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为例,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臂,作顺势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若骨折远端旋前(旋后),应首先矫正旋转移位,使前臂旋后(或旋前).术者一手握骨折近段,另一手握骨折远段,相对横向挤压,矫正侧方移位,再以两拇指从肘后尺骨鹰嘴处推骨折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令远端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即可感到骨折复位的骨擦音.尺偏型骨折复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握住前臂略伸直肘关节,并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并稍有桡倾,以防肘内翻发生.复位后,固定肘关节屈曲90度~ 110度位置3~5周,早期可开始练功活动,多作握拳、腕关节屈伸等活动,解除固定后,积极主动锻炼肘关节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7.
辛彦生  赵玉兰  李振清  杨建忠  李坤  康斌 《河北医药》2012,34(23):3587-3588
肱骨髁上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儿童骨折类型,发生率占肘部骨折的首位,以5~8岁为最多见。约占肘关节损伤的50%以上[1]。早期治疗不当易并发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以及肘关节僵硬。自2001年8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难复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98例,我们采用改良布巾钳尺骨鹰嘴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7年以来,行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16岁,平均8岁;尺偏型48例(80.0%),桡偏型12例(20.0%)。均为1周内新鲜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诊断以X线片为准。2治疗方法2.1手法整复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双手握紧伤肢上臂上端,术者双手握紧伤肢前臂下端,肘关节伸直牵引,纠正骨折重叠移位。对尺偏型骨折,术者右手维持牵引,左手拇指挤按骨折近端外侧,四指提远端内侧,并且顺势使肘关节极度屈曲,前臂旋前。桡偏型骨折,挤按骨折远端外侧,提近端内侧,肘关…  相似文献   

9.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多见于运动伤、交通事故 ,系间接暴力所致 ,若治疗不当会出现伏克曼挛缩 ,肘内翻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我院采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自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 42例 ,随访病例 31例 ,现作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33例 ,女 9例 ,男女之比为 3.7∶ 1,年龄为 2~ 14岁 ,平均 9.3岁。左侧 2 6例 ,右侧 16例。骨折类型 :伸直型 35例 (83.3% ) ,屈曲型 7例 (16 .7% )。尺偏型2 1例 (5 0 % ) ,桡偏型 8例 (19% ) ,中间型 13例 (31% )。粉碎性骨折 9例 (2 1.4% ) ,开放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c型臂下预置桡偏内外双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就诊10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系统随机化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050例)采用c型臂下预置桡偏内外双固定治疗法,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内外固定主流治疗法,术后随访1。2年,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肘内翻,2例肘关节功能减退,对照组6例肘内翻,4例关节功能减退。结论C型臂下预置桡偏内外双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效方案,减少了肘内翻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30例,术中闭合手法复位,根据骨折移位方向不同,经皮依次穿入两枚克氏针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30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其中优25例(83.33%),良5例(16.67%);无针孔感染、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迟发尺神经损伤和术后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是有效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远期并发症,其发病率很高,而其中更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多见.关于肘内翻的发生机制仍在探讨中,许多研究者提出不少看法.但均认为尺偏型骨折是造成肘内翻的主要因素.造成尺偏型骨折的因素有许多,作者通过临床观察与初步体会,对提携角角度与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郭亚  范毓华 《江苏医药》2001,27(2):157-157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 ,严重错位时 ,完全整复与维持复位均较困难 ,骨折远端旋转和侧倾更难控制 ,常出现肘内翻畸形 ,治疗不当还可导致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我院自 1997年~ 1999年用上肢外展皮牵引治疗小儿严重肱骨髁上骨折 4 5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4 5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18例 ,最大年龄 12岁 ,最小年龄 15个月 ,平均年龄5 8岁。左侧 2 1例 ,右侧 2 4例 ;伸直型 4 0例( 88 9% ) ,屈曲型 5例 ( 11 1% )。就诊最短时间 1小时 ,最长 3天。有正中神经损伤症状 2例 ,桡神经损伤症状 3例。二、治疗方法 :将牵引…  相似文献   

14.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骨折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本文对我科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进行了总结。1临床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伸展型22例,伴尺侧移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复杂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中医治疗策略。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2例严重骨折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总结分析,所有骨折均为GartlandⅢ型,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其中伸直尺偏型15例,伸直桡偏型2例,屈曲型5例,伴正中神经挫伤2例,桡神经损伤1例。均予以中医手法正骨,患肢皮牵引悬吊,五合一夹板并纸压垫保形外固定。配合理筋、功能锻炼、中药调理气血、接骨治疗。结果 22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根据Mayo评分标准,对患者患肢肘关节的功能进行评分,优21例,良1例。神经损伤患者在三月内均恢复了手指的运动与感觉,肘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无肘内翻与功能障碍。结论有改善血循、缓解粘连,有助于患肢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6.
覃健 《中国实用医药》2012,7(8):195-195
目的总结分析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法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经X线摄片复检,全部病例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正常愈合,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无感染、骨移位、肘内翻和缺血性挛缩发生。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法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有良好的稳定性,此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闭合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手法整复 杉树皮四夹超肘关节固定 颈腕深屈肘悬吊3~5周 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结果经60天至2年随访108例 总优良率90.74% 肘内翻发生率5.6%.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其疗效较高 医源损伤较轻 后遗症较少 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叶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94-595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0年间收治的4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取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后肘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肘内翻畸形情况。结果治疗后对4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访9~24个月发现,肘关节运动功能恢复为优41例,恢复为良4例,恢复为差2例,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7%。3例患者发生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为6.4%。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肘关节运动功能恢复良好。对骨折患儿行早期矫正手术,手术过程中仔细操作,术后指导患儿进行科学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能够进一步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促进肘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闭合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四夹超肘关节固定,颈腕深屈肘悬吊3~5周,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结果 经60天至2年随访108例,总优良率90.74%,肘内翻发生率5.6%。结论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疗效较高,医源损伤较轻,后遗症较少,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伸肘外翻位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预防肘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2~2005年漳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年龄14岁以下,经临床及X线检查明确诊断为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者,按就诊顺序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组(简称治疗组)、屈肘位小夹板固定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各组病例肘内翻发生率、关节功能、B角及C角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评价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预防肘内翻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6~51个月随访,治疗组肘内翻发生率13.3%,对照组36.7%,经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在随访时B角、C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对骨折愈合后远期肘关节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伸肘外翻位石膏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能有效地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降低肘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