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8~10日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有110名编委参加了会议。中国中医科学院姜廷良首席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周超凡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黄璐琦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严永清教授、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华钢教授、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春风送喜:在1月5日公布的中国工程院2003年增选的58名院士中,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教授光荣入选。李连达院士出生于1934年7月。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分配至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至今47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30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奖及各级科技成果奖20项。199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药奖,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及保健食品评委会委员等。李院士从事医疗工作47年来,为继承发扬中医药…  相似文献   

3.
<正>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增选院士名单。我校77级校友、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77级中医系校友,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  相似文献   

4.
许能贵简历     
许能贵,男,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5.
<正>屠呦呦研究员,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现任我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201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6.
<正>屠呦呦研究员,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现任我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201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7.
<正>屠呦呦研究员,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现任我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201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8.
<正>屠呦呦研究员,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现任我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201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9.
<正>屠呦呦研究员,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现任我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201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2007年起,对在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除张作舟教授因病没能进行访谈,其余名老都进行了面谈),对已经去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资料收集并对其的后人、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文所指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中医,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初期从各地延请的30余位建院元老;(2)位列全国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3)国医大师;(4)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中医杂志》2014,(19):1659
正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世界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药上市后大品种二次研发高层培训班"拟于201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办。由北京华盛国际医药信息交流中心、北京漫青国际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会长、药品管理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叶祖光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院研究所副所长谢雁鸣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院长翁维良首席研究员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张磊教授(原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中医药》2014,(5):I0001-I0002
<正>刘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首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刘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的研究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4月9日讯:2020年4月7日,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等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3名队员返回北京。此前3月27日,历经64天武汉一线救治战"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完成使命,凯旋回京。3月31日,该医疗队32名奋战在湖北武汉抗疫一线的中医人凯旋。至此,第一批国  相似文献   

14.
仝小林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9月23—2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在广州越秀宾馆召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陈可冀院士,会长李浩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建勋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陈志强副院长,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重症监护科主任张敏州教授以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事老年医学工作的知名学者、专家共计1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2015年3月13日下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孙树椿教授收徒仪式暨首届北京市复合型中医药学术带头人研修班学员贾育松拜师仪式在北京举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第二届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朱立国、党委书记程爱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副院长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庆甫,骨科知名专家孙呈祥、方建国、刘长信等4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为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创制青蒿素对治疗疟疾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荣膺该奖。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诞生。屠呦呦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她与她领导的  相似文献   

18.
<正>1995年10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经过近1年的筹备正式出版了,主编为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副主编为严永清教授和黄璐琦研究员,同时聘请王永炎院士和肖培根院士为顾问,杂志社社长为蔡仲德研究员,当时编辑部只有3名编辑,他们都是科研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做义务兼职编辑。2006年及2010年分别在南宁和上海召开了第二、三届编委会,主编由姜廷良研究员连任。2014年11月于北京召开了第四届编委会,吴以岭院士当选为主编,聘请陈凯先院士、王永炎院士、李连达院士、张伯礼院士、姜廷良首席研究员为顾问,编委会由190位中医药领域权威专家组成,  相似文献   

19.
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舟  倪青 《新中医》2010,(2):105-106
<正>林兰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两部一局认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行医40余载,学验俱丰,对糖尿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灵活的辨证论治特色,现撷其治法精萃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陈可冀(1930—,福州市闽侯人),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国医大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及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创办人和主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1979—2009年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