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目的 检测湿疹及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探讨食物过敏原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及具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900例湿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及18例正常人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水平.结果 (1)研究组血清食物过敏原检测的阳性率(90.2%)高于对照组(11.1%,P〈0.01);900例湿疹及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的阳性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鸡蛋、小麦、虾、牛奶、大豆、蟹、大米、玉米、西红柿、鸡肉、蘑菇、牛肉、猪肉、鳕鱼;湿疹及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过敏原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1.9%、8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中虾、蘑菇和鳕鱼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荨麻疹患者(P〈0.05);(2)儿童组食物过敏原检测的阳性率为96.6%,高于其他年龄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儿组以鸡蛋、小麦和牛奶为主要过敏原,随着年龄的增长,虾、蟹的致敏性逐渐增高;(3)食物过敏原检测阳性的812例患者中,3种以上食物过敏原阳性的患者占53.7%,随访了其中175例患者,避免接触不耐受食物20 d和60 d后,有效率分别为50.9%和61.1%;(4)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患者饮食并随访325例患者,湿疹组20 d、60 d后有效率分别为59.9%和7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荨麻疹组20、60 d后有效率分别为65.6%和7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寻找不耐受食物,从而调整饮食,改善症状,其对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100例食物过敏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100例食物过敏患者体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分析食物过敏患者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分布,了解食物过敏患者相关原因. 方法 收集100例在临床表现一定病史的食物过敏症状患者血清,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100例食物过敏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浓度. 结果 结果显示100例食物过敏患者中有85例有1~6种不等的食物特异性IgG升高,阳性率为85.0%,其中存在1~3种食物不耐受的比例最高,占75.0%;在14种食物中,IgG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蟹(55.0%)>虾(50.0%)>鸡蛋(30.0%)>鳕鱼(12.0%)>西红柿(10.0%)>蘑菇、牛奶(5.0%)>玉米、大米、大豆(4.0%)>牛肉、小麦(2.0%)>鸡肉(1.0%)>猪肉(0).其中蟹和虾的特异性IgG阳性比率最高(P<0.05),而猪肉的特异性IgG阳性比率最低,余者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鸡蛋和虾两种食物阳性率存在性别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对牛奶、蟹和虾不耐受性整体比较也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食物过敏患者体内存在某一种或一种以上食物不耐受IgG抗体,且某些食物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有很高的不耐受率和不耐受程度,可能是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德阳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患者食物特异性抗体阳性情况,为预防和治疗食物不耐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分析食物不耐受患儿临床表现,采用ELISA法检测食物不耐受患儿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结果共选取食物不耐受患儿524例,其临床症状分布为消化系统171例(32.6%)、皮肤系统120例(22.9%),呼吸系统93例(17.7%)、神经系统75例(14.3%)、营养不良35例(6.7%)。所选取患儿中,食物特异性IgG检测阳性者427例,阳性率为81.5%(427/524)。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前3位分别是牛奶(60.2%)、鸡蛋(57.4%)和小麦(20.8%)。4个年龄组间,婴儿组牛奶IgG阳性率最高(56.7%),幼儿组鸡蛋IgG阳性率最高(97.6%),学龄前组牛奶IgG阳性率最高(63.5%),学龄组牛奶IgG阳性率最高(30.3%)。婴儿组和幼儿组、婴儿组和学龄组、幼儿组和学龄前组、幼儿组和学龄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的牛奶、鸡蛋特异性Ig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婴儿组和学龄前组的牛奶、鸡蛋特异性Ig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婴儿组和幼儿组、幼儿组和学龄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的小麦Ig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食物不耐受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牛奶、鸡蛋和小麦是该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最常见的致敏源。结合食物不耐受患儿的食物抗体血清学检测以及该地区各年龄阶段儿童不耐受食物特点,对患儿膳食进行科学调整,可以帮助患儿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疾病的发病原因、疾病预防与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本院门诊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确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72例为研究组,纳入同期健康儿童7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儿童进行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验,对比观察两组儿童血清IgG抗体检验阳性率、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情况与多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人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阳性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阳性率21.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2种阳性数比例为44.44%,3种及以上阳性数比例为11.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测定可用于尽早地查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因,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疑似新生儿时期出现食物不耐受症状的患儿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并对影响特异性IgG抗体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检测新生儿食物不耐受中的意义及新生儿食物不耐受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临床疑似出现食物(主要是牛奶蛋白)不耐受症状的60例患儿及对照组60例新生儿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特异性IgG抗体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93.3%患儿存在不同种类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6项指标单因素分析中有3项指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2项指标被选入Logistic回归方程(P均<0.05)。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OR值为3.170(95%CI:1.240~8.103),母乳喂养的OR值为0.359(95%CI:0.157~0.822);未发现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胎龄、母孕期吸烟情况等与食物IgG抗体结果有关。 结论食物不耐受在新生儿时期就可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其中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具有较高阳性率;母乳喂养是新生儿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结果的保护因素,家族过敏史是其危险因素;对新生儿时期出现食物不耐受情况提高意识,及早诊断,予以干预,避免对以后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食物不耐受试验检测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广东省惠州市187例荨麻疹患者,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人群。结果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为74.87%,鸡蛋、大豆、蟹、牛奶、虾等阳性率较高。结论食物不耐受与惠州荨麻疹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根据食物特异性IgG剔除相应食物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06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水平,IgG>50U/ml为阳性.将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正确饮食组(剔除食物IgG测试阳性的食物)和替代饮食组(安慰性地剔除相同数量食物,但并不剔除IgG测试阳性的食物),持续12周,根据症状减轻程度评测结果 .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有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阳性,总阳性率为100%,根据食物特异性IgG剔除相应食物12周后,正确饮食组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201.54±64.75)分]与替代饮食组[(271.23±75.7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饮食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与初始时[(368.82±69.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食物特异性IgG剔除相应食物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的饮食疗法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IBS.D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半定量食物特异性IgG(SIgG)抗体检测。将食物SIgG阳性“2+”以上的IBS-D患者随机分成忌食组和非忌食组:忌食组患者根据检测结果禁食相应食物,非忌食组患者口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分别观察两组症状严重指数和频率指数的变化。结果57例IBS—D患者中41例至少有一种食物SIgG检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1.9%。正常对照组32例中4例有一种食物SIgG呈阳性,阳性率为1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患者中24例食物SIgG阳性“2+”以上(忌食组12例,非忌食组11例,失访1例),忌食组患者经忌食阳性食物8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非忌食组相比症状严重指数和症状频率指数均显著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是IBS—D的诱发因素之一,根据食物sIgG检测结果,忌食相应食物能缓解IBS—D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七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水平,探讨食物过敏原在慢性过敏性皮肤病诊断与预防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85例本院确诊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中七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285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一种或一种以上食物特异性IgG阳性患者226例,阳性率79.3%,30例健康对照组中2例阳性,阳性率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七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从高到底依次是蛋清/蛋黄42.5%,花生36.5%,虾32.3%,牛奶24.93%,大豆20.7%,大米13.7%,小麦10.5%。对226例阳性患者中120例患者追踪随访,60%患者停相关食物1~2个月后症状好转。结论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此种抗体的存在对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确诊与预防食物过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药膳对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药膳,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次要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疗效症状改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比较均改善(p<0.05),实验组血尿酸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体质辩证进行中药药膳作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辅助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尚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及应用,其组方也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福州地区人群食物不耐受分布特点、识别相关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辨别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对食物不耐受的易感性。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体检人群中抽取样本,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人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同时调查问卷收集中医体质、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资料,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11例调查对象中,食物不耐受者247例,占总体60.1%。不同性别、年龄、体型、学历、婚姻状况、职业、地区、过敏史的人群之间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物不耐受发生频率前三位是:蛋清/蛋黄(44.9%)、蟹(37.7%)、鳕鱼(23.1%)。不同患者可出现1种到5种食物不耐受。亚健康人出现食物不耐受情况高于健康人群(P〈0.05)。(3)鳕鱼进食频率越高,鳕鱼不耐受发生率越高(P〈0.05)。(4)食物不耐受者表现为多系统症状。但较少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在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症状方面表现更明显。(5)食物不耐受患者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前四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偏颇体质对鳕鱼不耐受情况高于平和质(P〈0.05)。非瘀血质更易对蟹产生不耐受(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者在福州地区人群中分布广泛,但人口学特征相关性并不明显。亚健康者、肥胖女性、偏颇体质人群对14种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与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0月居住在青岛地区177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770例中实际参与调查的为1761例(9例资料不完整予以删除),应答率为99.49%。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59.97%(1056/1761),其中最高的为螃蟹(49.40%),其次是鸡蛋(44.80%)、鳕鱼(38.05%)、海虾(30.44%)和大豆(22.20%)。最低的是猪肉和小麦,其阳性率仅为0.57%和0.68%。6种食物不耐受(螃蟹、鸡蛋、海虾、牛奶、玉米、西红柿等)中存在性别差异,IgG抗体水平女性高于男性(χ^2=18.978,P〈0.05)。食物不耐受分级与各年龄组间均存在相关性,且IgG抗体总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0—40岁为118.61±45.67U/ml,41—60岁为166.57±55.82U/ml,〉60岁为183.67±49.34U/ml(χ^2=13.597,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常体重与体重过轻或肥胖比较存在差异,OR值(95%CI)分别为1.897(1.215~2.578)和1.087(0.976~1.198)。无过敏史者与有过敏史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OR值(95%CI)为0.780(0.648—0.912)。DOB值(Hp感染)与血糖和血脂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食物不耐受及其程度与性别、年龄、过敏体质和BMI等因素有关。6种食物不耐受中女性多于男性,41—60岁是食物不耐受的峰值年龄段,体重适宜和脱敏食疗可降低或避免食物不耐受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氧治疗对鼻咽癌放疗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三氧联合调强放疗组(实验组)和调强放疗组(对照组),每组20例。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中、后的HIF-1α和VEGF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后HIF-1α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EGF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HIF-1α和VEGF均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后HIF-1α和VEGF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三氧治疗可降低鼻咽癌放疗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对30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前后的的疫指标进行检测。并与18例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的惠儿、18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的患儿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前三组患儿的体液免疫指标、细胞免疫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组惠儿血清IgA、IgM、IgG指标与联合地米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联合激素组IgM、IgG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组CD4+、CD4+/CD8+值比地米组、非联合激素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发热及肺部哆音减少时间较地塞米松组、非联合激素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前后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指标有明显变化,建议及早应用,有利于缩短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6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分级,同时测量体检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结果本地区体检人群14种食物不耐受总体阳性率为73%,位于前5位的不耐受种类分别是螃蟹(40.1%),鸡蛋(29.8%),鳕鱼(21.6%),牛奶(20.0%)和虾(14.4%)。女性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81.1%)明显高于男性(69.1%)。牛奶、大豆在不同年龄组人群中的不耐受发生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食物的不耐受率在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BMI、收缩压和舒张压与14种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浓度间无明显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发生食物不耐受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76倍(95%C1为1.190~2.607)。结论14种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女性发生不耐受的危险高于男性。建议在体检人群中开展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及时明确不耐受食物,以早期预防和诊治因食物不耐受引起的各种疾病和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联合用药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免疫吸附法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免疫吸附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AchR-Ab,IgG、IgA、IgM,对患者徒手肌力进行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吸附法组显著减低血清AchR-Ab,IgG、IgA、IgM(p<0.05),改善患者徒手肌力MG-MMT(p<0.05),临床疗效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结论免疫吸附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好,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效果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的影响。方法将88例单用一种SSRI(选择性5-HT再摄取阻滞剂)类药物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在继续使用原SSRI类抗抑郁剂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对照组继续使用原SSRI类抗抑郁剂至疗程结束;疗程8周。入组时及治疗后2、4、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夹心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进行血清BDNF浓度的测定。结果①电针组显效率48.8%,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4.4%;②电针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③电针组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1)。结论电针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明显提高血清BDNF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8例RA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丹参酮ⅡA注射液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32例只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关节症状的改善,降低ESR、CRP、RF等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注射液能有效改善RA患者关节症状,并可降低患者血浆ESR、CRP、RF水平,是一种治疗RA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居民的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前来本院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的1 510人做7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浓度的检测。结果在日常食用的7种食物中总的IgG阳性率为48.15%,其中对鸡蛋/蛋清和鱼的不耐受程度比较显著,分别是29.14%和13.05%,其它依次是虾11.92%、牛奶9.27%、大豆4.04%、花生3.25%、牛肉0.60%。不同年龄段的受试者对牛肉、牛奶、鸡蛋/蛋清、花生的不耐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受试者对牛奶、鸡蛋/蛋清、大豆的不耐受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而且存在对多种食物不耐受的情况。结论长沙地区食物不耐受阳性率较高,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对牛奶、蛋清、鱼的不耐受程度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