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采用毕Ⅰ或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历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毕Ⅰ组和毕Ⅱ组,统计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毕Ⅱ组胃排空障碍(DGE)、吻合口炎、胆汁反流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毕Ⅰ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并发DGE、吻合口炎、胆汁反流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概率高于毕Ⅰ式。  相似文献   

2.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功能性残胃无力症"、"残胃排空延迟症",是指不伴有机械性梗阻因素残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我院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施行各类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412例,术后并发残胃排空障碍16例,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孙茂科 《安徽医药》2006,10(7):523-52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24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共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1例,发生率为4.5%。其中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吻合、残胃空肠ROUX-Y式吻合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较高;毕-Ⅰ式吻合发生率无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结论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多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其中术后残胃及空肠正常运动功能协调性受到破坏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4.
熊昌庆  王兴贤 《云南医药》1995,16(5):393-394
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附27例分析)熊昌庆,王兴贤用传统的毕罗氏胃大部切除术(BG)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效果已被证实和肯定,迄今为止仍未能被其它方法所替代,是目前广泛、普及开展的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术式。但该手...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建业 《河北医药》2000,22(11):811-812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3~1998年施行的262例胃大部切除术及其它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共发生胃排空障碍11例,其中胃大部分除术后胃排空障碍8例,占胃大部切除术的3.1%,占胃排空障碍的73%,所有胃排空障碍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2周内治愈的占9.1%,3周内治愈的为45%,2月内治愈的为91%。结论 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是  相似文献   

6.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8~2003年施行的320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11例,发生率为3.4%。糖尿病、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病人的发病率较高。结论: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自1991~1999年,13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行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吻合口溃疡60例(46.2%),其原因为手术切除面积不够,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的正常解剖结构改变,导致碱性胆汁及胰液返流,造成吻合口溃疡。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恶性肿瘤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男性97例,女性33例,年龄29~87岁,平均53岁,手术方式均采用毕-Ⅱ氏。胃镜复查原因主要是:术后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腹胀、纳差、黑便、呕血等。 1.2 术后复查胃镜时间 手术后再次胃镜检查时间最短1月,最长为32年,平均8年,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8.
杨士琨  顾俊平 《天津医药》1992,20(2):111-112
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5~15%,因此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我院普通外科自1974年3月~1989年7月施行胃大部切除术750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750例中Billroth Ⅰ式468例,BillrothⅡ式282例,术后出现近期并发症27例,发生率3.6%;2.术后出血4例(0.53%):  相似文献   

9.
张波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2):956-958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疾病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胃大部切除术30例,单纯修补术8例。结果:胃大部切除术30例中发生吻合口出血2例,碱性反流性胃炎1例,胃排空障碍1例,均保守治愈,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溃疡病穿孔的首选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10.
胃术式对213例残胃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部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1982年底至2002年底我院胃镜检查残胃213例进行分析。结果 毕罗氏Ⅰ式(BI式)手术121例中,残胃炎及吻合口炎95例,其中片状糜烂46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23例,残胃癌3例,胆汁返流62例。毕罗氏Ⅱ式(BI式)手术92例中,残胃炎及吻合口炎70例,其中片状糜烂48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4例,残胃癌8例,胆汁返流71例。结论 胃部分切除术应尽量选择BI式或Roux—ell—Y式胃空肠吻合法。  相似文献   

11.
胃切除与术后胆石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发生胆石症的可能因素。方法对52例胃切除术后胆石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切除术后胆石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BillrothⅡ式胃次全切除术后胆石症发生率为35.5%,全胃切除及近端胃切除术分别为31.5%和13.5%,Billroth Ⅰ式胃次全切除术为10.3%,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为2.5%。结论Billroth Ⅱ式胃次全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是发生术后胆石症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与术后消化道重建、胆汁酸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2.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astrectomy on the absorption of drugs, the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the active moieties, cefcapene (CCAP) and ceftizoxime (CTIZ), were determined in 36 gastrectomized patien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efcapene pivoxil (CCAP-PI) and AS-924, prodrug type cephem antibiotics with different solubility-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gastrectomy, the C(max) and AUC for CCAP-PI whose solubility depended on the acidity of gastric juice, were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s; whereas those for AS-924 were comparable with valu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max) was affected by the extent of gastrectomy; the T(max) value was the lowest in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total gastrectomy Roux-Y, followed by Billroth II and Billroth I procedure of subtotal gastrectom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need to select drugs and to instruct gastrectomized patients regarding 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 tak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drugs into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切除手术方式及胃肠重建方式对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影响。方法:对316例胃切除术患者于术后随访2年,观察其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病情况,并按照其胃切除术式及胃肠重建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①62例(19.62%)并发胆囊结石,发病率高于自然人群(10.00%,P〈0.05);②远端胃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结石发病率(17.56%)明显低于近端胃切除术(35.1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亚组之间比较,近端胃切除及食管残胃吻合术组术后并发胆囊结石发病率(36.00%)最高,而远端胃切除及行BillrothⅠ式吻合术组发病率(5.13%)最低;远端胃切除及行BillrothⅠ式吻合术组与各亚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余各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发病率增高,切除术式、及胃肠重建方式在胆囊结石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不同重建术式对胃癌伴2型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术前3组在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负荷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33例本院手术治疗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毕Ⅰ式组13例、毕Ⅱ式组12例、Roux-en-y组8例。术前收集主要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随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及负荷后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等。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时,毕Ⅱ式组与Roux-en-y组OGTT空腹血糖(χ2=6.472,P=0.005)、OGTT负荷后2h血糖值(χ2=3.431,P=0.041)、糖化血红蛋白(χ2=5.456,P=0.009)均显著降低。结论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消化道重建术后部分可得缓解,并且采用毕Ⅱ式或Roux-en-y吻合术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可能更适合。  相似文献   

15.
朱国玲  张海玲 《中国医药》2012,7(9):1107-1108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术式、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采用Billroth Ⅰ术52例,采用BillrothⅡ术91例.选取同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和改良的Giemsa染色法检测患者的Hp.结果 观察组Hp感染率[24.5%(3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42.8% (101/236)](P<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Hp感染率[21.2%(11/52)]略低于BillrothⅡ术后患者[26.4% (24/91)] (P >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胆汁反流阳性率[51.9% (27/52)]明显低于Billroth Ⅱ术后患者[80.2% (73/91)] (P <0.05),胆汁反流阳性患者的Hp感染率[ 19.0% (19/100)]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患者[37.2% (16/43)] (P <0.05).结论 Hp感染是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发生Hp感染的概率大幅降低,胆汁反流是患者Hp感染的有效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十二指肠憩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十二指肠憩室手术治疗12例中,憩室切除术4例,憩室内翻缝合3例,十二指肠转流手术5例(远端胃切除BillrothⅡ式2例,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术后随访1年,除1例远端胃切除BillrothⅡ式术后患者右上腹疼痛无明显缓解外,其他的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憩室切除、憩室内翻缝合和十二指肠转流术均可以有效治疗十二指肠憩室,应根据憩室部位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祁东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218-21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胆汁瘘的患者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院7例行毕罗I式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第1—5天并发胆汁瘘,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及腹部超声检查诊断为胆汁瘘,行胆囊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平均住院(19.2±3.7)d后痊愈出院,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操作较为复杂,因此掌握手术适应证、优化手术技术、术后定期胃镜检查,早期发现并治疗并发症可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2009年收治60例老年人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0例老年人残胃癌患者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65.9岁;原胃大部切除术距残胃癌确诊间隔时间平均20.3年;原胃大部分切除吻合方式55例为BillrothⅡ式,5例为BillrothⅠ式;病变主要位于贲门、吻合口,以低分化腺癌多见。4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5例行残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结论残胃癌常见于BillrothⅡ式术后,老年人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应定期胃镜随访,尤其10年以上者更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根治性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9.
徐远达  陶涛 《河北医药》2001,23(3):173-174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消化道溃疡的方法 ,并探讨该方法的利弊。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 ,采用随机抽样观察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对消化道溃疡的治疗效果 ,并以 93例采用Billroth手术做对照。结果 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明显优于Billroth手术。结论 该方法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 ,对消化道溃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