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对康复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0例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频度依次为躯体化、抑郁、强迫、焦虑、恐惧,并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护理干预,除躯体化外,其余因子分明显降低。结论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加强心理护理,有利于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所致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抑郁与焦急,人格改变,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对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失去信心。根据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的护理对策,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我科2001—2003年对68例脑卒中后产生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其结果不但病人死亡率降低,且瘫痪肢体得到恢复,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对康复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频度依次为躯体化、抑郁、强迫、焦虑、恐惧,并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护理干预,除躯体化外,其余因子分明显降低。结论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加强心理护理,有利于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人脑卒中后心理障碍患者的早期护理对策。方法将7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进行个体化心理分析,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计划,通过心理疗法综合康复训练促进心理转化,对照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康复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早期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采取计划性的护理援助措施,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对康复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9例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发现其心理障碍发生频度依次为躯体化、抑郁、强迫、焦虑、恐怖,据此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护理干预,除躯体化外,其余因子分明显降低。结论脑卒中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早期干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人脑卒中后心理障碍患者的早期护理对策.方法 将7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进行个体化心理分析,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计划,通过心理疗法综合康复训练促进心理转化,对照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康复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 对脑卒中后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早期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采取计划性的护理援助措施,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39例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朱银星  郝淼旺 《现代康复》2000,4(10):1486-148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心理障碍对康复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9例脑卒中患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其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依次为躯体化、抑郁、强迫、焦虑、恐怖,据此测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护理干预,除躯体化外,其余因子分明显降低。结论脑卒中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预后差的特点,虽然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其发病率有所降低,同时其患病率在逐年上升,存活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或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但直接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特别是抑郁障碍[1]。有文献报道[2,3],脑卒中后很容易引起心理变化,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其中脑卒中抑郁发生率达20%~39%。表明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偏执等方面。本文就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分析及护理措施进行综述,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抑郁的发生率达20%-30%,严重影响其康复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 slroke depression,PS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综合护理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康复组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疗法。结果:通过应用综合护理疗法后,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早正确地应用综合护理疗法,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华骅  徐东娥  钱湛  俞晴 《护理研究》2023,(9):1602-1605
综述合理情绪疗法的概述、具体实施及在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领域的应用效果等,并进一步提出该疗法在精神心理障碍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为精神卫生护理领域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发展提供经验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区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为了解社区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现状,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寻找依据,对社区60例脑卒中病人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脑卒中病人遗留有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并有不良生活习惯,缺乏家庭康复锻炼,病人的综合自理能力及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应及早为社区脑卒中病人制定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实施多种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减少患者的痛苦。方法对2013~2014年在我科住院有心理障碍的尿毒症患者30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心理特点,采取基础的心理护理方法加强护患沟通,取得患者信任。采取特殊心理疗法如共情式、焦点式心理护理、阅读疗法、音乐疗法和工娱疗法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采取心理护理后,30例患者焦虑、抑郁、恐惧、自闭、伤感、无助感心理问题得以解决。结论尿毒症患者心理障碍得以缓解,患者心理问题解决,积极配合治疗,使护患关系和谐,护理纠纷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急性期心理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的98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应用SCL-90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调查、评估和诊断,并比较分析青年脑卒中急性期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98例青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62例出现心理障碍,发生率63.3%,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相关因素有自身性格、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关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近期负性生活事件等。结论青年脑卒中急性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为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首发脑卒中32例中医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行中医护理的效果。方法:将64例首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入院后除一般护理外进行中医护理,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指导、服药管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比较两组患者SCL-90评分、健康信念、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心理障碍、健康信念、生活质量和功能方面均较对照组好(P<0.05),且治疗效果好(P<0.05),并发症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中医护理能减轻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健康信念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理情疗法在脑卒中伴心理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脑卒中伴心理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理情行为治疗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焦虑、抑郁负性心理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心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则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情行为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瘫痪,易使病人产生抑郁、焦虑、悲伤、失落等情绪.心理障碍直接影响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因此,做好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突发事件,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因语言障碍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要求,因肢体瘫痪生活自理能力差,排便困难需人护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康复过程和康复疗效.如何正确引导、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尽可能减少心理障碍发生或减轻心理障碍程度,促进康复,本科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愉快因子刺激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并观察愉快因子刺激疗法对功能训练的疗效.方法 将80例伴有心理障碍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和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愉快因子刺激疗法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情绪状态(HAMD)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FIM)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16周治疗后,2组情绪状态(HAMD)评分和(FIM)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愉快因子刺激疗法可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心理状态,愉快因子刺激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可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愉快因子刺激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并观察愉快因子刺激疗法对功能训练的疗效。方法将80例伴有心理障碍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和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愉快因子刺激疗法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情绪状态(HAMD)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FIM)评定。结果2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16周治疗后,2组情绪状态(HAMD)评分和(FIM)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佃〈0.011。结论愉快因子刺激疗法可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心理状态,愉快因子刺激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可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