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结合Pro-kin平衡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50例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ro-kin平衡训练仪。在治疗前后采取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TUG(Time Up and Go)、MBI评分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此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BBS、FAC、TUG、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BBS、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脑梗死后,给予呼吸训练结合Pro-kin平衡训练系统训练,康复疗效显著,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时效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在该基础上采取传统平衡训练,试验组则采取基于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MA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B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康复优良率为95.0%,对照组为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有利于改善其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态平衡仪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8例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9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平衡训练,试验组给予静态平衡仪训练,比较两组静态平衡参数及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X轴平均值、Y轴平均值、椭圆区域及平衡线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X轴平均值、Y轴平均值、椭圆区域及平衡线总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态平衡仪训练应用于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各项静态平衡参数,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宋雪 《医疗装备》2021,(5):153-154
目的探讨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护理干预对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护理前,两组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运动策略分析、Berg平衡量表(BBS)及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起立-步行计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护理干预用于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价值较高,可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站立、行走平衡能力,增强运动功能,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有不同程度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和行走训练,一月后进行平衡功能的评价。结果对照组治疗前BBS评分和Tinetti评分分别为(36.45±7.33)分、(18.43±2.09)分,治疗后分别为(40.11±6.52)分、(23.05±2.13)分;平衡训练组治疗前BBS评分和Tinetti评分分别为(35.74±6.78)分、(18.51±1.97)分,治疗后分别为(48.95±3.47)分、(26.24±2.11)分,与对照组相比,平衡训练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平衡功能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临床上对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介入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早期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比较两组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及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5,(7):865-866
目的探讨康复功能训练结合平衡测试与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进行常规治疗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平衡测试与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定(BBS)得分及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定(FMA)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功能训练结合平衡测试与训练能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坐-站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病的8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坐-站训练,每次15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分,同时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及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FAC评分及TUGT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BBS,FAC评分及TUGT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患者的BBS,FAC评分及TUGT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步速、步幅、患侧及健侧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步速、步幅、患侧及健侧步长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坐-站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残障及后遗症,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步行和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步行和ADL能力。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步态平衡操联合抗阻训练对跌倒高风险老年人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和跌倒效能的影响,为跌倒高风险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入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的96例跌倒高风险老年人,采用信封法平均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采取传统预防跌倒训练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步态平衡操联合抗阻训练进行干预,通过步长、步频、Berg平衡能力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等指标评价两组老年人干预前后的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通过Morse跌倒评估量表(Morse Fall Scale,MFS)、修正版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比较两组老年人干预前后的跌倒风险与跌倒效能。 结果 观察组脱落5例,余43例;对照组脱落6例,余42例。治疗前,两组步长、步频、BBS评分、FMA评分、MFS评分、MF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接受步态平衡操联合抗阻训练的观察组老人在步长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t=1.45,P>0.05),在步频(t=3.40,P<0.01)、BBS(t=4.17,P<0.01)、FMA(t=7.59,t=4.62,P<0.01)、MFS(t=9.93,P<0.01)、MFES(t=5.21,P<0.01)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步态平衡操联合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跌倒高风险老年人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和跌倒效能,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化功能训练配合三维平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9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功能训练配合三维平衡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平衡能力及运动耐力。结果干预后,两组的Brune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rune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均显著高于干预前,起立-行走(TUGT)用时均显著短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的10 m MWS显著高于对照组,TUGT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化功能训练配合三维平衡训练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平衡训练任务预防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隆福医院接诊的脑卒中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观察组采用强化平衡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情况。结果强化平衡训练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46.53±10.42)分高于对照组(40.44±1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P=0.006);观察组的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FMA-L)评分(29.53±7.72)分高于对照组(25.45±7.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2,P=0.011);观察组的ADL评分(78.16±10.73)分高于对照组(73.43±9.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9,P=0.028);观察组跌倒发生率8.51%(4/47)低于对照组的23.40%(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49)。结论强化平衡训练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预防跌倒。  相似文献   

13.
刘超 《医疗装备》2021,(5):92-93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68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功能评分量表评价]、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干预前,两组HSS评分、BB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HSS评分、BB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平衡功能,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应用本体感觉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训练后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Sheikh躯干控制评分分别为(9.26±2.15)、(87.85±12.21)分,明显高于训练前的(3.41±1.25)、(36.89±8.56)分,对照组训练后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Sheikh躯干控制评分分别为(7.25±1.39)、(75.26±9.57)分,明显高于训练前的(3.36±1.35)、(37.02±7.28)分,观察组训练后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Sheikh躯干控制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训练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正压支撑跑台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在肌肉骨骼损伤康复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平衡能力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肌肉骨骼损伤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下肢正压支撑跑台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GU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步长、步宽以及步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针对肌肉骨骼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下肢正压支撑跑台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平衡能力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平衡针结合艾箱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东莞康华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传统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实施中医平衡针结合艾箱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和临床疗效,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半年发现,两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中医平衡针结合艾箱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4年2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偏瘫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肌力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平衡测试仪评定患者重心移动轨迹长度及重心移动范围,应用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对患者ADL进行评定。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重心移动轨迹及重心移动范围[(375.70±110.63)mm、(698.39±521.72)mm2]较对照组[(451.12±121.98)mm、(1 129.0±640.18)mm2]均显著减少(P0.05),MBI评分[(69.70±17.90)分]较对照组[(58.86±16.76)分]显著增加(P0.05)。结论核心肌力训练配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实验组行虚拟现实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评价,采用步态周期、步行速度评价患儿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实验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S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AS评分、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良性阵发性眩晕(BPPV)患者中推行太极平衡操,平衡功能障碍及复发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6例,按居住地区域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BPPV的常规对症治疗,改善内耳循环、扩张血管及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完成一套太极平衡操,每次30分钟,一周5次,持续进行3个月。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2周后、1个月后及3个月后进行平衡功能疗效的判定,Berg平衡功能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1年,统计两组年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眩晕症状及平衡功能障碍均改善;治疗前两组Berg、DHI分值无显著差异,Berg评分在治疗两周后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后有显著差异,治疗组高于对照组。DHI量表:治疗两周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年复发率为6.00%,对照组年复发率为19.35%。结论太极平衡操联合常规治疗能改善BPPV患者治疗后的平衡功能障碍,改善眩晕症状,减少复发,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进行常规躯干训练前先进行前馈控制训练。在治疗8周和6个月、1年后两组患儿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C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且训练组的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2.393、2.283、3.048,P<0.05)。6个月、1年后随访发现训练组的改善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与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随访发现效果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