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1例(51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6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先在局麻下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4 mg,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 ~ 24个月,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注药后眼压、晶状体改变,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前房、视力、滤过泡、前房积血、前房渗出情况.结果 玻璃体腔注药后26眼4~10 d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两组眼压、前房、滤过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使虹膜新生血管快速消退或萎缩,降低术后前房积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Lucentis)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7例(17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0.50 mg/0.05 ml,8~14 d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后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的时间、眼压的变化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术后随访8~12个月。结果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后,13只眼虹膜新生血管1周内完全消退,4只眼2二周内完全消退。注药前平均眼压(39.56±10.12)mm Hg,注药后1周平均眼压(38.62±8.35)mm Hg与注药前比较眼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951,P〉0.05)。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10.43±6.12)mm Hg,最后一次随访眼压(13.61±4.31)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62、19.817,P均﹤0.01)。末次随访时12只眼视力提高,5只眼视力未变。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6例(17只眼)尚有部分视功能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观察新生血管变化,2~3d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其中2例(3只眼)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其余均采用手术治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1例,11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1例,1只眼),青光眼阀植入术(1例,1只眼),全视网膜冷冻+睫状体冷冻术(1例,1只眼),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情况、病人满意度.随访3~5个月.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2~3d后,15例(16只眼)虮膜新生血管消褪,1例(1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明显萎缩、变细,但未完全消退,有效率为93.33%.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后3个月时,视力较前提高和不变者达94.11%,无1例因手术而致失明.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有1例(1只眼),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恢复到了正常;1例(2只眼)需局部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恢复到正常.手术患者除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1只眼需局部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治疗,其余眼压均恢复到正常.16例(17只眼)虹膜均未见新生血管.除施行冷冻术的1例患者外,满意度较高.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辅助方法.使新生血管消褪后采用滤过性手术可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痛苦,更有效的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围手术期进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 ranibizumab)对虹膜新生血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对2013-01/2014-01收治于安阳市眼科医院药物不能控制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治疗前后虹膜新生血管、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玻璃体内注药后7d,36例(94.74%)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2例(5.26%)虹膜细小血管全部消退,残留少许粗大血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mo,所有病例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术后3mo,8例(21.05%)虹膜新生血管再次出现,行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术后6mo,所有患者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注药前平均眼压为42.82±10.29mmHg,注药后5d为39.13±9.71mmHg,注药前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q=2.65,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wk,1、3、6mo,眼压分别为10.53±1.81、10.11±1.73、11.29±2.49、12.58±3.01mmHg,与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q=23.15、23.46、22.61、21.68,均P<0.01)。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wk,1、3、6mo患者眼压与注药后5 d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q=20.51、20.81、19.96、19.04,均 P<0.01)。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为73.68%。随访6mo,24例(63.16%)视力较术前提高,14例(36.84%)视力保持不变。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围手术期应用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可有效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疗效安全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我院自2007-01/2011-10收治的视力>指数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3例23眼,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观察虹膜新生血管的变化,3~7d新生血管消退,再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的眼压、视力、新生血管的变化、眼部的炎症反应、并发症,并随访12~24mo。 结果:注射后,23眼中21眼于3~5d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有效率91.30%;2眼于5d变细,7d萎缩,至2wk时消退。注射前后眼压差值<2mmHg。23眼注射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随后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2~24mo,23眼中18眼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位于正常范围;3眼加用2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2眼加用3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新生血管迅速消退或萎缩,再行滤过性手术,避免术中或术后出血,无需选择破坏性手术,保留了较好的视力,且控制了眼压。术后进一步治疗并发症,保护残留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贝伐单抗、雷珠单抗治疗NVG是安全、有效的,但康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NV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NVG患者26例27眼,其中25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再行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及相关治疗手段的检测,观察术后并发症,对术中所得小梁及虹膜组织行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眼行眼球摘除术,术后眼球组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作为病理对照.结果术后随访至6个月时,行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25眼眼压从(48.8±.10.2)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8.0±4.3) mmHg,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从3.0(3.0,4.0)降至0.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从2.0±0.9提高至1.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眼眼压≤21 mmHg,手术成功,4眼手术失败.行玻璃体腔注药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明显消退,虹膜前基质层可见薄壁血管;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虹膜前基质层血管数量减少,可见闭塞或空腔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变性.结论 NVG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使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回退,并发症减少,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控制眼压及保存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2组.A组18例(18眼)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5 mmol·L-1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2例(12眼)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2组术中均应用0.4 g·L-1丝裂霉素C.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结构变化.结果 A组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3 d后,所有患者的虹膜新生血管消失.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注射2个月后,18眼眼压大于30 mmHg(1 kPa=7.5 mmHg),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为7~12 mm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0~37 mmHg.B组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虹膜新生血管部分消退.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后1周,眼压为10~16 nnn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0~35 mmHg;术后6个月随访,2组患者在眼压控制、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成功率:A组(83.33%)高于B组(66.67%).A组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复发.B组6眼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降眼压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复合式小梁切除+ 全视网膜光凝(PRP)]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4例24眼纳入研究,经降眼压药物治疗后,7眼正常眼压,17眼高眼压.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0.50mg/0.05mL,7d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予以全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6~18mo,观察联合治疗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时间、眼压、视力变化,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虹膜新生血管1wk内完全消退.治疗前平均眼压41.38±3.16mmHg,治疗后6mo平均眼压12.69±1.52mmHg,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5.592,P<0.05).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1者3眼,视力0.01~0.1者10眼,无光感~指数者11眼,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1者5眼,视力0.01~0.1者16眼,无光感~指数者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 .结论:不同方法联合治疗NVG患者能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10例(1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20 g·L-1 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0.05 mL,再于注射后第4天行小梁切除术,观察Avastin注射后虹膜新生血管闭锁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小梁切除术后滤泡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治疗前和治疗后(小梁切除术后)第7天的眼压进行比较.结果 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后虹膜新生血管完全闭锁7眼,80%闭锁2眼,50%闭锁1眼;未见并发症发生.小梁切除术后10眼滤泡均形成良好;8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治疗前眼压平均(41.40±10.85)mmHg(1 kPa=7.5 mmHg),小梁切除术后第7天眼压平均(13.70±3.83)mmHg,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眼发生前房积血,4 d后积血吸收完全.未见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黄芳  宋彩萍  于淼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11-2313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全视网膜光凝(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后联合滤过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1例23眼患者中屈光介质透明者行抗 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PRP后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屈光介质混浊患者行白内障或玻璃体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3mo,对治疗前后眼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患者1例1眼视力提高显著,其余患者视力稳定或略有提高,所有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消退。治疗前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PRP清除虹膜新生血管后联合滤过手术可以较快、较好地控制眼压,可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11.
钟华  袁援生  赵灿  陈琴  杨骁  李娇  于焱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43-2445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1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P-200)植入术,其中6例6眼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根据患者屈光介质情况术前或术后尽量行全视网膜光凝。Ex-press植入术后随访12mo,观察视力、眼压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2~7d,16眼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术后平均眼压:1mo:13.05±2.46mmHg,3mo:13.80±1.88mmHg,6mo:14.30±1.38mmHg;12mo:14.60±1.43mmHg,术后1,3,6,12mo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后1,3,6,12mo眼压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9眼术后视力有提高者4眼,无明显改变15眼,无视力下降眼,完全成功11眼(58%),部分成功5眼(26%),总手术成功率84%(16/19)。术后并发症:有2例术后早期短暂浅前房,散瞳1wk后前房恢复正常,1例前房少量积血,无排斥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使新生血管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或萎缩,为下一步青光眼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是新的滤过性手术,该手术创伤小,不用切除虹膜,减少了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联合bevacizumab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患者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NVG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前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患者心理状态稳定,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能掌握一般的青光眼护理知识和护理技巧。结论: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NVG的有效方法,同时也给护理提出了新的问题。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眼部情况,加强患者术后护理、健康指导,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四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NVG行小梁切除术+MMC,玻璃体腔注射TA混悬液4mg/0.1mL,睫状体冷冻180°范围4~6个点,每点冷冻时间60s。结果:眼压控制正常者14眼(88%),其余2眼眼压仍高出正常范围,但眼痛症状明显缓解。虹膜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14眼,部分消退2眼,无眼球萎缩病例。结论:小梁切除术+MMC联合玻璃体腔注射TA睫状体冷冻术是治疗NVG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5例25眼NVG患者接受玻璃体腔Lucentis 注射(ranibizumab 0.5mg/0.05mL),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观察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情况、眼压及视力变化,随访3mo。结果: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3~7d后,20例20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5例5眼7d后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继续治疗情况如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术4例4眼。患者治疗前平均眼压为43.42±10.99mmHg,出院时平均眼压明显下降(14.26±7.64mmHg, P〈0.05),并且在随访3mo时保持稳定(18.76±5.96mmHg,P〈0.05)。随访3mo时,视力较前提高和不变者20眼,视力下降者5眼。手术完全成功21眼,部分成功3眼,失败为1眼。 结论:璃体腔注射Lucentis,可作为治疗NVG的辅助方法,根据不同病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NV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PR)及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5-01/11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4例14眼,依次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PPR及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3~6mo观察及随访,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8.00±6.70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41.65±4.07mmHg)有显著降低( t=11.288,P<0.05)。手术成功定义为未辅助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有效定义为辅助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末次随访11眼眼压<21mmHg,成功率为79%;2眼有效(14%);1眼失败,眼压失控后行睫状体冷冻治疗。视力检查结果显示6眼稍有提高,7眼不变,1眼减退;13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1眼在随访的第3 mo消失的虹膜新生血管又复现,给予再次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并补充眼底视网膜激光治疗后消失;术后前房积血1眼,1 wk后吸收,未出现术后浅前房及眼球萎缩患者。结论: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及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PPR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可靠,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后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3眼)尿毒症血液透析后继发NVG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睫状体冷凝及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反应、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术后随访12~18个月。结果术后13眼视力均无明显变化。出现一过性高眼压5眼,前房积血4眼,前部葡萄膜炎4眼,经对症处理后均于1~2周恢复。3眼术前房角新生血管均完全消失;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失者7眼,减少者1眼,2眼保持不变或增多者于术后1个月后再次给予睫状体冷凝治疗后新生血管消失。11眼眼压均得以控制,2眼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因肾脏移植术后合并感染死亡外,其余9例患者均能继续维持血液透析,均未再出现眼压增高。结论血液透析时多重因素诱发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是引起NVG发生的主要原因,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后NV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联合二期丝裂霉素C(MMC)小梁切除术或联合Ahmed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NVG患者28例(29眼),Ⅰ组13例(14眼)行PPV、PRP联合MMC小梁切除术;Ⅱ组15例(15眼)行PPV、PRP联合Ahmed阀植入术。术后随访4~6 年,观察2 组患者手术前后房角关闭状态、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滤过泡瘢痕化、眼压、手术成功率以及视力改变。采用配对或成组t 检验、Fisher精确检验以及 Mantel-Cox生存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房角粘连性关闭程度、术后新生血管消退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组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期间视力稳定。术后48 个月,Ⅰ组滤过泡均瘢痕化而Ⅱ组有6 眼存在盘周滤过泡。2 组间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均P <0.001)。在术后18 个月时2 组间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48 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3,P =0.024)。结论:PPV、PRP联合二期MMC小梁切除术或Ahmed阀植入术均能有效治疗NVG,而PPV、PRP联合Ahmed阀植入术的远期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