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粗略估算,美国每年猝死的人数大约有30-40万,考虑大部分的原因是室颤或持续性室速之类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植入型除颤器(ICD)是一种通过采用电休克并起搏的方法终止一旦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以达到对症治疗目的的装置。但是,多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再发性,而且难以预测它的发作。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停止后仍存活的病例,应用ICD是更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β受体阻断剂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预后(改善死亡率、减少心血管意外)。这里应该强调两点:①至今循证医学证明存在伴有收缩不全的慢性心衰;②β受体阻断剂不仅抑制心衰特征性的重构,长期服用具有缩小心脏尺寸、增强收缩性(逆重构)的可能性。扩张型心肌病使用β受体阻断剂,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接近50%,现在多把LVEF改善的患者称为反应者(responder)。但LVEF改善患者也可发生猝死,LVEF改善和预后及心血管意外的改善未必一致。LVEF的反应者在左室含有大量有活力但收缩低下的心肌。  相似文献   

3.
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衰患者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非常重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在诊断时必须与快速心率依赖性心肌病相鉴别。心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抗心律失常药的滥用反而会导致心功能恶化。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恶化病理生理和生命预后的不良反应,因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这种非药物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并心衰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方面,虽然导管射频消融成功治疗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例不少,但现阶段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致死性心律失常始终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方式,一定要在植入ICD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Kazuo  K 张舒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9):406-407,432
与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β—受体阻断剂(BB)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成功地抑制了85%患者的室性早搏,并逐渐提高了左室短轴缩短率和一年存活率。DCM 患者,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病率很高。虽然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可减少猝死的发生,但是直到今天,对DCM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作用仍有争议。BB 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特别是对体内儿茶酚胺水平高的患者更为有效。DCM 患者其交感一儿茶酚胺系统活动加强,因此BB 可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然而,值得疑虑的是,心衰或DCM 患者不能  相似文献   

5.
猝死预防的非药物疗法现状笠贯宏美国心脏性猝死每年达30~40万人,其中80~90%是由于室颤(VF)乃至持续性室速(VT)发生的。因此,VF、VT猝死的预测、预防不但是医学界而且已成为社会的大问题。作为其治疗方法不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而...  相似文献   

6.
重症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常常由于心室内传导障碍引起左室非同步收缩,这种不协调的低效率收缩方式使泵功能降低。双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从2个方向对左室起搏,从而纠正这种非同步收缩,改善血流动力学。CRT可以显著改善重症心衰患者的自觉症状、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QOL),长期进行可以逆转左室重构,明显减少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CRT的适应证是NYHAⅢ/Ⅳ级,经药物治疗没有改善,左室搏出率≤35%,QRS波≥130msec的病例,有效率约70%。无效的原因包括:①左室电极位置不正确;②晚期心衰;③有左室游离壁的透壁性梗死灶;④心室非同步收缩程度较轻。该装置的进步非常显著,具有除颤功能的CRT-D已占主流,正在增加可以监测肺淤血等机体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从最新的大规模试验结果展望猝死的预防三田村秀雄急性心肌梗塞约30~40%的病例在几经周折到达医院前就发生猝死,慢性心衰也有40~50%是由于心律失常造成的可逆性电猝死,因此只有预防才是挽救多数人生命的手段。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姑且不论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是心性猝死的重要原因。1.猝死时的情况Holter心电图对猝死时的情况判断是很有价值的。DeLuna归纳探讨了除外急性冠状动脉病变和其它疾病终末期的157例Holter心电图中...  相似文献   

9.
Ca负荷与后除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速(VT)和室颤(VF),是有基础心脏病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VT和VF确切的发病机制还有许多不明之处,但很多情况下是由延迟后除极(DAD)、早期后除极(EAD)等触发激动引起心律失常的折返所致。DAD由细胞内钙超负荷引起。EAD引起的触发激动也与细胞内钙超负荷有关。近几年来,在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疾病中,  相似文献   

10.
猝死高危病例的β-阻断剂疗法水牧功一等一、猝死高危病例发病后早期死亡的大部分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猝死中80%以上是过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即由于室颤(VF)与持续性VT、尖端扭转型VT(Tdp型VT)所致。而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早的一部分作为“警告性心律...  相似文献   

11.
心脏猝死的病因及急性期处置的奏效率心脏猝死(SCD)是由心脏病所导致的突然死亡。估计在美国每年有30~40万人(发生率为0.1~0.2%),在日本有9~10万人发生SCD。根据美国Framinghan研究中心和日本厚生省猝死调查研究班报告,两者死亡总...  相似文献   

12.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土谷健等猝死多由于过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中室速(VT)、室颤(VF)等室性心律失常占心脏性猝死的70~80%。本文拟就VT、VF发作时的治疗方法及复发的预防方法进行概述。一、室性心动过速1.分类及基础疾病3个以上连发小于30...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心衰基础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Framingham研究,在高血压疾病中。有80%伴有心衰;有报道认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疾病的危险性比健康人高出3~4倍。另外。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由于应用降压药。有可能减少心衰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BNP指标引导的β受体阻断剂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例使用β受体阻断剂目前已获共识。曾被认为禁忌的慢性心衰患者,现在也推荐使用β受体阻断剂。近年来,从轻症——重症的慢性心衰患者,应用β受体阻断剂的适应证在逐渐拓宽,但是必须要对用药适应证、用药类别以及药物副作用加以注意。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测定是目前日常循环诊疗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筛查、心衰程度判定和疗效判定等。如应用得当,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非医疗人员、患者自身也能够用具体数值表示出可能到达的治疗目标。BNP是一个有潜力的临床指标,缺点是并不能适用于全体病例。本文介绍BNP指标引导心衰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以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专辑(二)──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笠贯宏心力衰竭是以泵功能低下为基础的疾病群,在心衰时,加剧或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很多。为此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可发生室性早搏(PVC)、室速(VT)、室颤(VF)、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性...  相似文献   

16.
心力衰竭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日本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有增加倾向。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心衰的年死亡率仍约20%,预后改善不十分明显。特别是重症心衰,年猝死率约50%,其危险性是普通人的6—9倍。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心衰)病人应用β受体阻断剂时,最大问题是β受体阻断剂的负性变力及变时作用。在引起心衰恶化和明显缓脉情况下。就不能应用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关键的药理学特性是反激动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把与内源性激活无关的受体由活化型转为非活化型。这种现象与β受体阻断荆的“鸟嘌呤核苷酸调节障碍(guanine nucleotide modu—latable binding)”现象及β肾上腺素受体的有无上调密切相关。这种作用在美托洛尔显著,而卡维地洛不明显。因此对重症心衰病人,期待应用反激动作用小的β受体阻断剂。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     
心源性猝死发病机理的认识上,很重要一点,就是它的病因疾病多种多样。最终的状况都表现为心脏作为一个泵,不能向全身射血,究其原因,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室颤以及慢性心律失常的心脏停搏。另外,各种疾病终末期出现的电一机械收缩分离(即使有电活动也没有机械功能的状态)也会是同样状态。突发上述意外就是心源性猝死。Hoher心电图上记录到的心源性猝死中约80%是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而在心衰病例,则缓脉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久保田 《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2):559-560
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见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从而使细胞因子之一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成亢进。在心衰患者,TNFα生成亢进目前认为是心脏恶液质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之一。另外,TNFα有负性变力作用,可促进心脏的一氧化...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     
在现代社会中正如对危机管理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那样,如何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重大事故防范于未然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在医学方面也是如此。根据最近在欧美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即使对恶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也不敢断言业已确定。虽然对恶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治疗有进展,但在初发恶性心律失常中丧命的情况还是很严重。如何防止猝死,就是说怎样做好一级预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不仅关系到生命预后,也与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息息相关。为了能使患者渡过快乐安逸的生活,提供医疗服务也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