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者被归为预后良好组,54例患者被归为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8,95%CI 1.277-3.281, P<0.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临床筛查预后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2.
江朋  唐勇  丁鑫   《四川医学》2023,44(12):1265-1270
目的 探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效力。方法 收集急诊入院AIS患者基本资料、入院时实验室资料及NIHSS评分。运用mR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后3个月神经功能。运用Logistic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OC比较各指标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效力。结果 共纳入3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D-dimer水平、PLR、NIHSS评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者联合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63 (95%CI 0.820~0.899,P=0.000),敏感度为81.61%,特异度为79.11%,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60.2%,Youden指数0.607。三者联合评估效力优于PLR(Z=5.298,P<0.001)、NIHSS评分(Z=2.223,P=0.026);NIHSS评分评估效力优于PLR(Z=4.970,P<0.001);D-dimer评估效力优于PLR(Z=4.443,P<0.001)。结论 D-dimer、PLR、NIHSS评分均能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三者联合可提高预估效能。  相似文献   

3.
张超  李勇昂  刘宣  叶军强 《浙江医学》2022,44(21):2305-2308,232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与预后不良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EVT后90d时随访收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灌注成功率、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小于预后不良组,FPG、NIHSS评分、Tan评分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VT后90d,预后良好组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低于预后不良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PG、NIHSS评分及Tan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FPG、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能力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90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标志物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与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在双流县第二人民医院第1次住院治疗的ACI患者32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心源性脑栓塞(CE)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组。另选取同期在双流县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46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测定血浆标志物水平,对ACI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后计算神经功能好转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各组DD、Hcy、Fib、CRP和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542、18.725、6.752、32.890、35.634,P<0.05)。LAA组神经功能好转率为49.8%,Fib、CRP和ESR与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s=-0.345、-0.352、-0.348,P<0.05);CE组神经功能好转率为32.9%,DD、Fib、CRP和ESR与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s=-0.479、-0.487、-0.481、-0.485,P<0.05)。Logistic回归显示,Hcy〔OR=2.031,95%CI(1.O41,3.051),P<0.001〕、Fib〔OR=1.680,95%CI(1.068,2.742),P<0.001〕和CRP〔OR=1.430,95%CI(1.035,2.078),P=0.012〕是LAA的危险因素,Fib〔OR=1.390,95%CI(1.016,2.352),P=0.005〕和CRP〔OR=1.920,95%CI(1.008,2.956),P<0.001〕是CE的危险因素。LAA组mRS评分≥3分患者的Fib、CRP和ESR水平高于mRS评分<3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评分mRS≥3分患者的DD、Fib、CRP和ESR水平高于mRS<3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CI患者中,高水平的Hcy、DD有助于ACI的病因学诊断,Hcy、Fib、 CRP是LAA的危险因素,Fib和CRP是CE的危险因素,不同血浆标志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入院心电图Cornell 乘积(简称CP)和Sokolow-Lyon电压(简称SL)评估左心室肥厚(LVH)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我院确诊血瘀型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治疗后90d根据MMSE评分<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根据mRS评分≥2为预后不良。入院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CP判断LVH标准为(RaVL+SV3)×QRS 间期时间>2440 mV·ms(男) 或(RaVL+SV3+8)×QRS 间期时间>2440 mV·ms(女),SL判断LVH标准为SV1+RV5或 RV6> 38 mV。结果:96例患者诊断认知功能障碍34例(35.4%,34/96),预后不良22例(22.9%,22/96)。单因素比较发现,认知障碍组年龄增大,入院NIHSS评分、收缩压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P和SL值增加,LVH(CP和SL标准)百分比增多(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较预后良好组增大,入院NIHSS评分、CP和SL值增加,LVH(CP和SL标准)百分比增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65岁(OR=1.564,95%CI=1.234~1.896,P=0.001)、入院NIHSS评分≥5(OR=1.998,95%CI=1.456~2.526,P<0.001)、LVH(CP标准)(OR=1.754,95%CI=1.302~2.012,P<0.001)和LVH(SL标准)(OR=1.359,95%CI=1.112~1.785,P=0.003)是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子。年龄≥65岁(OR=1.326,95%CI=1.102~1.759,P=0.004)、入院NIHSS评分≥5(OR=1.845,95%CI=1.521~2.232,P<0.001)和LVH(CP标准)(OR=1.554,95%CI=1.265~1.921,P=0.001)是卒中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LVH(CP标准)预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和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2和0.813,LVH(SL标准)预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和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9和0.745。结论:心电图是临床较易获得的无创检查工具,CP和SL标准判断LVH在血瘀型脑卒中患者治疗90d后认知障碍和临床预后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中CP标准似乎诊断性能优于SL。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机械取栓为血管内治疗的新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87例,预后的评价通过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mRS≤3分认为预后良好(44例),mRS 4~6分认为预后不良(4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结果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在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与不良预后有关(OR=1.820,95%CI:1.19~2.77,P=0.005),术后24 h NIHSS评分以及年龄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术后24 h NIHSS评分:OR=2.006,95%CI:1.30~3.10,P=0.002;年龄:OR=1.102,95%CI:1.04~1.17,P=0.001)。 结论 年龄、NHI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预后存在显著性关系,年龄和NIHSS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坤  李邦安  汪守法  张洁  陈东辉 《西部医学》2019,31(12):1879-1882
目的 探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清HA水平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ICH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体检的10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对ICH患者出院后3个月情况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分为预后良好者(≤2分)和预后不良者(>2分),观察并分析患者透明质酸(HA)水平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 预后良好者的年龄、血肿体积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ICH组患者H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预后良好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HA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且NIHSS评分与H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均P<0.05);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与HA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r=0.757,P<0.05)。单因素表示,预后良好者的年龄、血肿体积、HA水平、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与预后不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示,年龄、血肿体积、HA水平、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与ICH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ICH患者血清HA水平表达异常升高,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因此,入院时血清HA水平的高表达可作为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沈利洪  邵丽佳  王利民 《浙江医学》2021,43(19):2096-209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9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治疗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研究组)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血清GR活性与Hcy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GR与Hcy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GR、Hcy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GR活性为48(42,53)U/L,Hcy水平为13.6(11.7,15.8)滋mol/L,对照组GR活性为61(52,72)U/L,Hcy水平为10.4(8.5,11.6)滋mol/L,研究组GR活性低于对照组而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R活性降低(OR=0.916,95%CI:0.867~0.968,P<0.05)和Hcy水平升高(OR=1.654,95%CI:1.309~2.091,P<0.01)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GR活性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0.571,P<0.01)。GR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23(95%CI:0.763~0.882,P<0.01),最佳截断值为58.5U/L时,灵敏度为0.97,特异度为0.57;Hcy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42(95%CI:0.786~0.898,P<0.01),最佳截断值为12.5滋mol/L时,灵敏度为0.71,特异度为0.92;两者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73(95%CI:0.824~0.921,P<0.01),灵敏度为0.83,特异度为0.8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R活性降低而Hcy水平升高,GR活性与Hcy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辅助诊断及风险监测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20年11月在青岛市中医医院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52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根据患者出院后3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7例)和预后良好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微粒、NIHSS及m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小板微粒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血小板微粒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小板微粒水平、NIHSS评分及mR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微粒[■=2.204(95%CI:1.547,3.128)]、NIHSS评分[■=1.784(95%CI:1.295,2.436)]及mRS评分[■=1.133(95%CI:1.057,1.206)]与预后不良有关(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微粒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0.792,0.906),敏感...  相似文献   

10.
徐晓琳  董喆  夏英  刘丽凤  宋程光 《西部医学》2022,34(10):1527-153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TOAST分型、MRI分型与其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153例临床资料,比较不同TOAST分型、MRI分型各亚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血清学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评分(NIHSS)变化情况;根据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89)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n=64),分析TOAST分型和MRI分型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53例患者中,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型(CE)的患者36例,小动脉闭塞型(SAO)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0例,其他原因型(SOE)14例,不明原因型(SUE)21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的患者20例,中梗死型31例,小梗死型43例,腔隙梗死型59例;不同TOAST分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胱抑素C (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大梗死型>中梗死型>小梗死型>腔隙梗死型(均P<0.05),NIHSS评分减少率比较,大梗死型<中梗死型<小梗死型<腔隙梗死型(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Cys-C、Hcy和LDL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减少率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TOAST和MRI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IHSS评分减少率、Cys-C、Hcy、LDL、TOAST分型为CE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是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TOAST分型和MRI分型均与ACI患者的短期预后存在相关性,NIHSS评分、Cys-C、Hcy、LDL水平、TOAST分型为CE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是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后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寻求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试验组(即采用尿激 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和对照组(即单用尿激酶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脑卒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TT)、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7 d内发生出血、系统性出血、出血性脑梗死1型(HI-1)、出血性脑梗死2型(HI-2)、脑实质出血1型(PH-1)、脑实质出血2型(PH-2)的例数,入院3个月内死亡例数,以及治疗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以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进行预后判定,≤1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整个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PSM前,对照组57例,试验组32例。PSM后,对照组26例,试验组26例。两组患者PSM后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OTT、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采用PSM后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Z=-2.754,P=0.006)。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21、-4.121,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7 d内均无HI-1、PH-1发生。试验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20,95%CI(0.848,1.000),P=0.049〕、入院时NIHSS评分〔OR=0.538,95%CI(0.362,0.798),P=0.002〕、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OR=11.271,95%CI(1.833,69.317),P=0.009〕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汪立松  赵宏  陈志阳  冯忠  章永强  章立  徐子奇 《浙江医学》2015,37(17):1432-1435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进行ATRIA评分,评价ATRIA评分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07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根据ATRIA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比较组间年龄、既往史、Cys-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并分析ATRIA评分与肾功能参数的相关性。以出院时mRS>3分为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评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RS≤3分组、mRS>3分组,评价ATRIA评分及Cys-C等参数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TRIA评分低、中、高危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既往卒中病史、Cys-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TRIA评分与eGFR、Scr水平均无相关性(r=-0.187、0.185,均P>0.05),而与Cys-C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27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P<0.01)、Cys-C水平高(OR=8.88,P<0.05)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ATRIA评分与Cys-C呈正相关。Cys-C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IL 33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4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 33水平。在出院90 d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9)和预后不良组(n=73),分别对两组患者基线期一般资料和血清学资料进行比较。对NIHSS评分与血清IL 33水平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血清IL 33水平的ROC曲线。 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既往脑梗死病史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血清IL 33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血清IL 33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81, P<0.01)。入院时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而血清IL 33水平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72.5%。结论: 血清IL 33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D-二聚体(D-D)与老年脑梗死(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8例老年CI患者为CI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8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BNP、D-D、血脂等生化指标水平。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CI组分为轻度组(n=34)、中度组(n=49)和重度组(n=35);并根据随访3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83)和预后良好组(n=35),比较不同神经损伤程度和预后时血浆BNP、D-D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NP、D-D对老年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CI组吸烟比例、血浆BNP、D-D及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BNP、D-D与CI密切相关(P<0.05);血浆BNP、D-D水平中度组高于轻度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浆BNP预测老年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24%、85.29%,血浆D-D预测老年C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值为0.80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90%、70.59%(均P<0.001)。结论 BNP、D-D在老年CI患者血浆中呈异常表达,并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血管反应性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4例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屏气指数(HBI),治疗组(89例)给予常规治疗+尤瑞克林治疗15 d,对照组(105例)给予常规治疗15 d。治疗前和治疗第16天,评估记录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残疾程度量表(mRS)评分,分析HBI与NIHSS评分及mRS评分降幅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6天对照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6天时,对照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第16天时,治疗组HBI与NIHSS评分降幅、mRS评分降幅均呈正相关(r=0.427、0.620,P<0.001)。治疗第16天时,对照组HBI与NIHSS评分降幅呈正相关(r=0.618,P<0.001);对照组HBI与mRS评分降幅无直线相关性(r=0.191,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TCD评价下的脑血管反应性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联合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1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2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及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Spearman法评价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意识障碍、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面积梗死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NIHSS评分> 10分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有意识障碍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O^R=4.850(95% CI:1.831,12.824)]、NIHSS评分[O^R=5.546(95% CI:2.139,14.376)]、ASPECTS评分[O^R=0.567(95% CI:0.424,0.756)]、D-二聚体[O^R=21.802(95% CI:3.915,121.384)]、Hcy[O^R=1.454(95% CI:1.167,1.811)]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呈负相关(rs =-0.718和-0.758,均P =0.000);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联合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75.00%(95% CI:0.563,0.879),特异性为89.02%(95% CI:0.797,0.946)。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ASPECTS评分、血清D-二聚体、血清Hcy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变化与ASPECTS评分关系密切,三者联合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南充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组(NIHSS≤3分)27例、中度组(NIHSS4~15分)39例和重度组(NIHSS>15分)32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远期预后;检测各组患者Hcy、Hb A1c水平。结果中度组、重度组Hcy、Hb A1c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19.2±2.1)μmol/L、(35.4±4.8)μmol/L比(15.3±1.6)μmol/L,(6.4±0.7)%、(8.1±0.9)%比(5.8±0.5)%],其中重度组Hcy、Hb A1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mRS量表分级将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53例和预后不佳组(mRS 3~5分)45例;其中预后不佳组Hcy、Hb A1c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6.9±4.7)μmol/L比(20.5±3.5)μmol/L,(7.4±1.1)%比(6.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Hb A1c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75,0.573,P<0.05);Hcy、Hb A1c亦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836,0.496,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Hb A1c与神经功能和远期预后呈正相关,Hcy、Hb A1c均亦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梗死灶状况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探索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湘南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特征、行为习惯、疾病史、入院与出院NIHSS评分、实验室检测指标和梗死灶状况。随访出院后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时间。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秩和检验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84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65.34±11.26)岁,中位随访时间18.5月,出现不良结局者132例,占34.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RR=1.704,95%CI:1.103—2.632)、其他婚姻状况(RR=2.377,95%CI:1.126—5.019)、出院NIHSS评分(RR=1.092,95%CI:1.058—1.128)和病灶数量(RR=1.194,95%CI:1.002—1.422)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良预后发生率高,对病...  相似文献   

19.
张威  李静杰  王海峰  王峰 《浙江医学》2024,46(7):728-732,75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AIS的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51例、心源性栓塞型30例、小动脉闭塞型55例。比较不同TOAST分型AIS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IL-6、IL-10的差异。根据入院时NIHSS、mRS、ESRS评分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预后状况及复发风险的因素。ROC曲线评估实验室指标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预后状况及复发风险的效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IS患者NLR与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TOAST分型AIS患者年龄、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N、NLR、RDW、hs-CRP、D-二聚体、Hcy、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是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LR、hs-CRP、D-二聚体是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NLR、D-二聚体是AIS患者复发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NLR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最佳截断值为2.52,灵敏度为0.734,特异度为0.528,AUC为0.670。NLR联合hs-CRP、D-二聚体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状况的最佳截断值为0.40,灵敏度为0.718,特异度为0.730,AUC为0.781。NLR联合D-二聚体判断AIS患者复发风险的最佳截断值为0.42,灵敏度为0.736,特异度为0.661,AUC为0.736。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NLR与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均呈正相关(rs=0.291、0.358、0.277,均P<0.001)。结论NLR在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NLR联合hs-CRP、D-二聚体等指标可有效提高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年龄较小(P=0.029),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较少(P=0.012),溶栓前血糖较低(P=0.012),溶栓前收缩压较低(P=0.00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低(P=0.002),起病到治疗时间较短(P=0.044),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者较少(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与溶栓预后好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的溶栓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