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儿下尿路尿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在60年代开始应用于小儿泌尿科领域,为各种小儿排尿障碍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资料的不断积累,目前许多小儿泌尿科工作者都把该技术放在与X线造影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其成为小儿排尿障碍诊断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主要包括尿流率测定、尿道压力分布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括约肌肌电图等内容。在检查方法上有常规尿流动力学检查、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以及动态尿流动力学检查等等。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是一种以曲线形式反映膀膀容量及压力函数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尿道瓣膜切除术后造成上尿路持续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26例前尿道瓣膜切除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4岁(5个月至14岁)。瓣膜切除术后4个月至12.5年,平均5.5年。患儿术后均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手术前后均进行血生化(包括尿素氮、肌酐)检查、泌尿系统B超检查、静脉肾脏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比较瓣膜切除前后肾和输尿管积水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分析造成前尿道瓣膜术后上尿路持续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前尿道瓣膜切除手术前肾和输尿管积水患儿共15例24侧,占57.7%(15/26);膀胱输尿管反流8例11侧,占30.8%(8/26)。瓣膜切除术后有5例7侧肾和输尿管积水消失,占19.2%(5/26);2例3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消失。瓣膜切除术后肾和输尿管积水患儿共10例17侧,占38.5%(10/26);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8侧,占23.1%(6/26)。有7例11侧肾和输尿管积水较术前加重,占26.9%(7/26),其中4例6侧膀胱输尿管反流较术前加重。根据术后肾和输尿管积水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恢复情况,分为上尿路损害加重组(7例)和上尿路损害减轻或消失组(19例)。行瓣膜切除术后尿动力学检查发现,在上尿路损害加重组7例患儿中,压力流率图显示5例依然存在下尿路梗阻或可疑梗阻。上尿路损害减轻或消失组19例患儿压力流率图均显示无梗阻(P<0.05);两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值、膀胱顺应性、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上尿路损害加重组中5例动态VUCG显示排尿时膀胱颈全程开放不全,行膀胱尿道镜检查发现3例膀胱壁增厚,呈小梁样改变和膀胱假性憩室形成,尤其膀胱基底以及膀胱内口附近组织明显增厚。结论前尿道瓣膜是一种罕见的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瓣膜切除之后上尿路损害仍然会持续存在或加重,可能与患儿异常的膀胱功能有关。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升高、最大尿流率低、膀胱顺应性低以及压力流率图显示梗阻仍存在是导致膀胱功能异常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可能与前尿道瓣膜患儿同时存在膀胱颈部功能与结构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小儿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前尿道的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6岁尿道下裂患儿60例和正常小儿 66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超声检查膀胱及上尿路形态;尿流率测定仪纪录尿流曲线、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等参数;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测量膀胱残余尿量.结果 尿道下裂组和正常对照组小儿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膀胱和上尿路形态学异常.尿道下裂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和残余尿量分别为(10.2±3.7)ml/s、(6.7±2.7)ml/s、(126.1±58.0)ml、(19.8±10.8)s、(19.1±10.7)s、(8.7±6.0)s、(18.9±19.3)ml.而正常对照组相应各值分别为(12.3±2.9)ml/s、(8.0±2.3)ml/s、(104.5±54.0)ml、(13.7±7.7)s、(12.6±6.7)s、(6.6±4.0)s、(12.3±12.0)ml.可见尿道下裂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小于对照组,而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长于对照组,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尿道下裂组钟形曲线占56.7%,平台曲线占30.0%,而对照组分别为89.4%、3.0%,其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术前尿道功能异常,存在无症状的梗阻.  相似文献   

4.
小儿排尿功能障碍多见。常见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排尿困难和遗尿等。正确诊断是成功有效治疗的基础。尿动力学检查的普及显著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已经成为诊断排尿障碍的常用工具。小儿首选无创尿动力学检查包括排尿日记、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及排尿方式观察等。有创尿动力学检查包括膀胱尿道置管测压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引起排尿异常的常见病有排尿功能发育延迟、泌尿系感染、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过度活动症(OAB)、遗尿症等。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理解发病机制和分类从而科学制定治疗方案。排尿功能障碍除了影响生活质量外,常引起逼尿肌和上尿路继发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重视小儿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小儿分2组,患儿组54例,为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患儿,男30例,女24例,年龄4~18岁,平均(10.7±3.6)岁;对照组15例,为下尿路正常的患儿(因上尿路异常作下尿路检查者),男11例,女4例,年龄3~17岁,平均(9.9±3.7)岁。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同步耻骨上、会阴部和直肠B超观察膀胱壁厚度、膀胱颈口形态、膀胱充盈和排尿后尿道形态等。结果患儿组尿动力学异常表现有残余尿量增多、膀胱顺应性降低、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逼尿肌瘫痪等,B超影像检查异常表现有膀胱壁增厚、毛糙,颈口抬高,后尿道扩张,排尿期尿道开放不完全等,其中2例后尿道瓣膜患儿发现膀胱憩室。对照组B超影像检查显示充盈期膀胱壁光滑,厚度(2±1)mm,均小于3mm;膀胱颈口关闭,无抬高;排尿期膀胱颈口、后尿道充分开放,残余尿量小于10ml。结论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将膀胱的功能性改变和形态学信息相结合,能更全面准确地诊断和了解下尿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评价小儿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测中常用评价参数的临床符合率。探讨各参数的可靠性。方法 参照ICCS小儿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测和评价标准。评价尿流率、膀胱内压测定、压力/流率/EMG检测等各项参数,计算尿动力学结果与临床症状之间符合率。结果 325例中,检测结果可用于分析者为317例(97.5%)。均完成尿流率、膀胱内压和尿道压力分布检测,164例(50.5%)完成压力/流率/EMG检测。尿流曲线、膀胱容量、顺应性、稳定性的临床符合率高,分别为Lj3.7%、99.1%、92.1%和96.8%,其余参数的符合率均较低。结论 选择尿流曲线参数筛查小儿是否存在下尿路梗阻的可靠性相对较好。用于评价充盈期膀胱储尿功能的各参数中,除膀胱感觉外,均有较好的可靠性。尿道压力参数的可靠性较差。在小儿中检测排尿期压力/流率/EMG较难完成.其结果的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诊断儿童膀胱出口梗阻的方法。对方法:对31例下尿路功能障碍儿童进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采用骨上膀胱穿刺管法测定膀胱压力,同步测定直肠压,尿流率及外插约肌肌电图,按A-G列线图及P-Q图诊断BOO,应用直线PURR及Schafer列线图将BOO争为7度;应用压力-流率-EMA测定将逼尿肌-尿道外插约肌协同失调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隐性脊柱裂患儿的尿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113例有排尿障碍的患儿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8例经X线确诊为隐性脊柱裂者为观察组,无脊柱裂65例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包括:尿流率测定、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测定、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间主要尿动力参数异常的发生率.观察组按主要临床症状分为尿失禁、尿频、单纯夜间遗尿和排尿困难4组,应用统计学研究临床症状与尿动力学主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检测中发现观察组48例中有46例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逼尿肌过度活动22例,排尿期逼尿肌活动低下和无收缩21例,最大尿流率降低18例,膀胱容积缩小15例,残余尿量增多12例,低顺应性膀胱7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例,最大尿道压降低4例.观察组中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活动低下、残余尿量增多及低顺应性膀胱发生率更高.按临床症状来看,隐性脊柱裂伴有尿失禁的患儿更多的表现为逼尿肌活动低下及最大尿流率降低,尿频的患儿在尿动力检查中多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及残余尿增多,排尿困难的患儿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发生率更高,而遗尿的患儿更易检出逼尿肌过度活动.结论 小儿隐性脊柱裂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患儿具有多种尿动力学改变,且相同的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尿动力学异常,临床症状与尿动力学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尿动力检查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尿流率检测结果评价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尿道功能。方法选择2001年10月 ̄2005年8月在我院尿动力学室进行尿流率检测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患儿先饮水,待有强烈尿意时,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采取自然体位排尿于尿流率测量仪器上。记录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尿流时间、尿量、达峰时间及尿流曲线等,同时于肛门口贴电极片同步测量盆底肌募集肌电图。结果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共305例,男183例,女122例。平均年龄8.4±0.3岁(5~18岁)。白天有尿频、尿急、湿裤症状的复杂性遗尿病例225例,占73.8%;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病例80例,占26.2%。88.2%的患儿有效膀胱容量减小,其中单症状性夜间遗尿患儿中,82.1%存在有效膀胱容量减小,而复杂性遗尿患儿中90.0%有此现象,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女孩最大尿流率平均为19.7±1.2ml/s,明显小于正常(P<0.05),男孩为18.6±1.1ml/s。尿流率曲线中钟形曲线占54.8%;Staccato排尿曲线占12.5%;间断排尿曲线占7.2%;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形曲线占14.4%。128例(占42.0%)患儿排尿时出现收缩的肌电图信号。结论通过尿流率分析发现部分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存在膀胱尿道功能异常,表现为有效膀胱容量减小、最大尿流率降低和逼尿肌-括约肌收缩不协调等。与尿动力学检查相比,尿流率检测无创易行,值得在原发性遗尿症儿童中进行。  相似文献   

10.
尿动力学评估小儿尿道外伤Ⅱ期尿道成形术疗效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测定在评估小儿尿道外伤后Ⅱ期尿道成形术疗效的意义。方法 4 1例小儿尿道外伤后行Ⅱ期尿道成形术 (男 32例 ,女 9例 ,年龄范围 3~ 17岁 ,平均 10± 4岁 ) ,外伤后 3~ 9个月 ,平均 6 .5个月。分为第 1组 16例 ,行内窥镜尿道成形术 ;第 2组 2 5例 ,行经会阴尿道成形术 ;术后 1个月行自由尿流率测定和膀胱压力流率测定 ,记录尿流率 (Qmax)、自由排尿量 (VV)、残余尿量 (PVR)、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 (PdetatQmax)和A/G值。对照组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范围 3~ 12岁 ,平均 8± 4岁 ) ,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结果 Qmax、VV、PVR、PdetatQmax和A/G在第Ⅰ组、第Ⅱ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 Q图示第Ⅰ组 13例位于非梗阻区、1例位于可疑梗阻区、2例位于梗阻区 ;第Ⅱ组 2 0例位于非梗阻区、1例位于可疑梗阻区、4例位于梗阻区。二组位于非梗阻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 ,内窥镜尿道成形和经会阴开放尿道成形术均可达到治疗目的。小儿尿动力学测定可以评估小儿外伤后Ⅱ期尿道成形术后的尿道功能 ,帮助早期发现尿道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