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14所幼儿园体检数据,统计单纯性肥胖检出率。按1:1病例对照方法选择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表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5 767例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01%(289例),其中轻度肥胖153例,中重度肥胖136例。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逐步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出生体重大(OR=2.202)、父亲超重或肥胖(OR=2.074)、母亲超重或肥胖(OR=2.047)、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爱看电视(OR=1.665)、运动不足(OR=1.46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为5.01%,其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提示需要在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加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等多途径综合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南京城区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解南京城区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超过WHO推荐身高别体重参考值的20%且排除继发性肥胖作为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对南京城区11222例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测查分析.结果单纯性肥胖症检出率为1.76%,较1986年(0.308%)增长了5.7倍,男童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以后肥胖患病率与肥胖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岁组最高,是1岁以内的3.6倍,且重度肥胖占总重度肥胖儿童的55.56%.儿童肥胖初始年龄1岁以内占23.20%,3岁以后占56.41%,这与遗传、饮食、行为因素及运动过少有关.本次调查还发现在托幼机构受到合理膳食管理的肥胖儿童仅占16.82%.结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预防重点应放在学龄前期,不仅家庭要改变肥胖儿童的生活行为模式,而且应加强托幼机构对超重、肥胖儿童的膳食管理.  相似文献   

3.
单纯性肥胖男童青春发育期生长轨迹的10年追踪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单纯性肥胖对儿童青春期生长的影响。方法 对广州市两所小学青春期前发生肥胖的 5 5例男童的身高、体重、性发育等指标进行配对观察 ,从 7岁起连续追踪 10年。结果 肥胖儿童青春前期的身高水平高于同龄儿童 ,但青春发育期却存在青春发育年龄提前、青春期身高突增高峰 (PHV)较正常儿童低、青春期身高加速时间缩短等对生长具负性影响的因素。结论 单纯性肥胖在青春期部分的影响了儿童身高发育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儿童单纯性肥胖多倾向于嗜睡、孤独、不爱运动、可能与他们的神经状态有关。我们对138名7~15岁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了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济南市8所中小学校,对其中7~15岁学生6825名进行肥胖儿筛选,凡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再根据肱三头肌部及肩胛下角部二处皮脂厚度之和,计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肥胖儿童骨密度(BMD)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7年1-12月从长沙市开福区5所小学7~12岁学龄儿童中,按照体质指数(BMI)法诊断单纯性肥胖,随机抽取119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及103名正常儿童.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全身扫描,测量BMD和身体成分.结果 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身高、体重、BMI、腰围和腰臀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各部位瘦组织含量(LM)、脂肪组织含量(FM)、体脂百分比(PBF)及躯干脂肪组织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但四肢FM百分比却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肥胖儿童各部位BMD和骨矿物质含量(BMC)均大于正常儿童.控制FM后,BMD(或BMC)与LM呈显著正相关:控制LM后,BMC与FM亦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BMD的主要因素是LM.结论 肥胖儿童BMD高于正常儿童,LM对儿童成长中骨的BMD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深圳经济特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深圳儿童单纯性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院对深圳市 0~ 6a以下儿童进行调查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随机选择深圳市 0~ 6a单纯性肥胖 (肥胖组 )、正常儿童 (对照组 )各 380例 ,两组均为男 2 0 8例 ,女 172例。二、方法 按WHO标准 ,筛选出身高标准体重超过2 0 %以上者进一步检查 ,逐个进行测量及填写调查表 ,并设立 1:1配对调查。肥胖程度按身高别体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1] 。结  果一、检出率 见表 1,0~ 6a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 1996年北京、上海、武汉等九市儿童肥胖调查结果 (北京为 2 .4%、上海为 2 .6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烟台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Z评分、身体素质状况以及Z评分与身体素质间的关系,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烟台地区幼儿组资料中3~4岁儿童362人为研究对象,计算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指数三项Z评分,及Z评分与身体素质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Z评分均值均为正值,低体重、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极低,但肥胖发生率较高(4岁男童高达16.5%);儿童的身体素质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Z评分与部分身体素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P<0.05),但密切程度不高(r值均未超过0.30)。结论:烟台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Z评分保持在较高水平;儿童身体素质与年龄和性别有关;Z评分与部分身体素质间有低度相关关系。应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儿童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肥胖、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了血糖、血胰岛素、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测定,旨在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早期肾脏功能的改变及其发生机制,报道如下。单纯性肥胖组:从2003年济南市区部分小学生查体中,筛选出30例肥胖儿童,男18例,女12例,年龄7~12(9.92±1.62)岁,身高(150.51±12.07)cm,体重指数(BMI)范围为20.35~35.38(29.92±4.13)。肥胖诊断标准为:按身高别体重超过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以上,20%~30%为轻度,~50%为中度,>50%为重度。经查体排除其他疾病或药物所致的继发性肥胖[1]。本组轻度2例,中度13例,重度15例。正…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国九城市七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了解我国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9个城市0~7 岁儿童112 945名.身高别体重≥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健康统计中心(WHO/NCHS)标准10%确定为超重,≥20%确定为肥胖.病例对照研究按"同地区、同性别、年龄相近、身高相差≤3 cm"随机选择正常儿童与肥胖儿进行配对,资料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1)超重总检出率为6.25%,男、女童分别为6.59%和5.88%.肥胖总检出率为3.19%,男、女童分别为3.82%和2.48%;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组为1.86%,1岁后下降,3岁开始回升,6~7 岁达到最高为7.02%.北、中、南三个地区检出率不同,分别为3.21%、3.97%和2.47%.肥胖度分布以轻度肥胖居多,重度肥胖主要集中在3岁后,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北部地区高于中、南部地区.(2)与1986年相比,20年间肥胖检出率增长了2.78倍,平均年增长率为6.9%.检出率4岁后增长极快,性别差异显著,由北片高转移到中片高.(3)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目前食欲、进食速度、母亲体重指数(BMI)、父亲BMI、孩子日常主要照管人、分娩方式、户外活动主要方式、每日平均看电视时间、出生体重及每日平均夜间睡眠时间与肥胖关系密切.结论 (1)20年间我国儿童肥胖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不同性别、年龄及地区的增长情况不同.应积极研究制定有效的人群控制策略.(2)目前食欲好、进食快、父母BMI偏大、剖腹产、高出生体重及看电视时间过长可能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孩子由父母照管、中等强度户外活动及充足的夜间睡眠可能对肥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肥胖是指由于人体脂肪过多有损健康的一种慢性过程。单纯由于饮食过多及代谢过程引起的称为单纯性肥胖,即普通所说的肥胖病人包括肥胖儿童。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生率约为3~5%。儿童肥胖的标准一般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健康儿或同身高健康儿的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M+2SD),或是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平均体重的20%者,即是肥胖。肥胖儿童的临床表现婴儿期肥胖婴儿体重的增加在正常情况应在5个月时为出生体重的2倍(6kg);1岁时为3倍(9kg)。婴儿体重的增加明显地超过这个值则有发生肥胖的可能。婴儿期肥胖时脂肪细胞分裂增快,细胞数增多且增大,增多的脂肪细胞永不消退。因此婴儿期肥胖以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四至六年级近视学生社交焦虑的发生情况,分析近视小学生社交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4所小学中552名四至六年级近视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调查学生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社交焦虑、自尊现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近视学生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结果 552名儿童中,社交焦虑检出为31.3%(17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年级学生、女生以及专制型家庭环境、高度近视、低自尊或戴镜时间 > 2年的近视学生更易发生社交焦虑(P < 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四至六年级近视学生社交焦虑问题较为突出,其社交焦虑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近视程度、戴镜时间、父母教育方式及自尊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乌鲁木齐市5家三级医院确诊或临床诊断的134例侵袭性念珠菌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检测患儿真菌感染类型及构成比,比较念珠菌血流感染组及非血流感染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例患儿中分离出134株念珠菌菌株,其中非白色念珠菌占53.0%。侵袭性念珠菌病在PICU及非PICU病区的发生率分别为41.8%、48.5%。血流感染为主(68例,50.7%),其次为尿路感染(45例,33.6%)。念珠菌血流感染组与非血流感组在年龄及广谱抗生素使用率、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留置尿管率及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24个月)(OR=6.027)、非白色念珠菌感染(OR=1.020)是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侵袭性念珠菌病在儿科ICU及非ICU病区发生率基本相同;感染菌株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血流感染为最常见的念珠菌感染形式;年龄1~24个月及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患儿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城镇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湖南省城镇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儿童铅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整群随机抽取湖南省12个地区城镇学龄前儿童2 044名,男1 108名,女936名,年龄2~6岁,平均4.4±1.1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末梢血血铅水平, 并采用《中国部分城市儿童铅中毒防治项目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湖南省学龄前儿童平均血铅值为81.9±34.5 μg/L。血铅水平≥100 μg/L者482例,占23.58%。其中血铅水平100~199 μg/L(高铅血症)472例,占23.09%,血铅水平≥200 μg/L(铅中毒)10例,占0.49%。不同年龄组间血铅异常(血铅水平≥100 μg/L)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的血铅异常率为28.99%,高于女童的 21.98% (P<0.01)。不同地区儿童血铅异常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1)。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449, P<0.01)、父亲从事铅暴露职业(OR=1.314, P<0.01)及母亲常用染发剂(OR=1.678,P<0.05)为儿童血铅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湖南省城镇学龄前儿童血铅异常率较高。该省城镇学龄前儿童血铅异常率与儿童所在地区和年龄有关。男性、父亲从事铅暴露职业及母亲常用染发剂为儿童血铅异常的危险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8):645-64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颈围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及颈围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3 719名7岁以下儿童,收集儿童一般资料并进行体格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估颈围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颈围判断超重/肥胖的准确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颈围与体重指数判断超重/肥胖的一致性。 结果 各年龄阶段的男童、女童颈围与体重指数均呈正相关(r ≥0.50,均P<0.001)。以体重指数作为判断超重/肥胖的标准分为超重/肥胖组与非超重/肥胖组,各年龄阶段的超重/肥胖组颈围均大于非超重/肥胖组(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男童和女童颈围判断超重/肥胖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各年龄阶段男童、女童的颈围和体重指数判断超重/肥胖的Kappa值均大于0.40。 结论 学龄前儿童颈围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颈围可较好地判断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9):1042-1046]  相似文献   

15.
长沙市开福区小学生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长沙市开福区小学生超重、肥胖情况及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肥胖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开福区7~12周岁小学生4 140名,按照体重指数(BMI)法判定出单纯性肥胖,将肥胖和正常儿童设为肥胖组和对照组,对影响小学生肥胖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长沙市开福区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76%和7.39%,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9.37%和5.13%。②与正常小学生相比,肥胖小学生的BMI,腰围(WC),腰臀比(WHR),体脂百分比(%BF),收缩压(SBP),血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③肥胖小学生的WC,WHR与TG,LDL-C的偏相关系数大于BMI,%BF与其的偏相关系数。④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可归结为常暴饮暴食、看电视时间长、进餐速度快、常吃油腻食物,而喜欢运动、运动时间长具有保护作用。结论:长沙市开福区小学生肥胖的发生率在国内处于高水平,控制儿童肥胖有助于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预防儿童肥胖关键在于普及营养保健知识、注意平衡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6.
To assess risk factors of childhood obesity, we carried out a case-control study in ten kindergartens in Changsha, the capital city in the Chinese province of Hunan, between July 1 and December 31, 2007. Height and weight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from annual physical examinations for children attending these kindergartens. Obesity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cutoff for body mass index (BMI). For each obese child, one child with normal BMI, matched by kindergarten class, sex, age (within 3 months), and height (within 3 cm) were chosen as controls. The parents of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questionnaire about their children, including perinatal factors, infant feeding, and current lifestyle factors.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irst to 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of risk factors between cases and controls.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hildhood obesity. A total of 162 subjects (81 pairs of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justed odds ratio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childhood obesity were 8.88 (2.41-32.70), 5.23 (1.24-22.04), 10.96 (2.08-21.64), and 6.72 (1.55-29.12), respectively, for macrosomia, cesarean delivery, early solid foods initiation (<4 months), and fetal musical education. We conclude that macrosomia, cesarean delivery, early initiation of solid foods, and fetal musical edu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urban Chin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今后开展新疆农村儿童忽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农村6所幼儿园中1 326名3~6岁儿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 326名儿童中,忽视检出率为51.89%(688例),忽视度为49±6。不同年龄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三代同堂家庭和核心家庭(P < 0.01);留守儿童忽视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儿童、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母亲外出打工、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是儿童忽视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应加大对低龄儿童、文化程度较低母亲儿童、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引起的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异物患儿7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异物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772例患儿异物均由电子胃镜取出,男414例,女358例,中位年龄2.8岁。消化道异物主要发生在年龄 < 3岁婴幼儿组(59.5%);异物主要分布于食管段(57.5%)和胃内(28.9%);异物滞留时间≤24 h 465例(60.2%), > 24 h 307例(39.8%)。异物的类型主要为圆形金属异物(37.2%)、长条形异物(24.7%)、尖锐异物(16.2%)、电池(14.4%)、腐蚀性物质(4.8%)和磁铁(2.7%)。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轻度并发症(368例,47.7%)、严重并发症(98例,12.7%)及无并发症(306例,39.6%)。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3岁、基础疾病、异物位置、异物类型、异物滞留时间 > 24 h是引起上消化道异物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OR=2.141、7.373、6.658、8.892、6.376,P < 0.05)。结论 通过对上述导致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地了解,在临床上及时准确地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可降低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Aims: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ethods:  Data on 4718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obtained at the obligatory school entry health examination in Bavaria. Parentally reported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normal', 'borderline' or 'abnormal') were assessed from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age- and gender-specific BMI cut-off point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ontrol potential confounder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higher among children with 'borderline' or 'abnormal'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compared to 'normal' children. The association of 'abnormal'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was still significant in the f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or girls [odds ratio (OR) for overweight 2.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4–3.0; OR for obesity 2.6; 95% CI: 1.3–5.0]. Among boys the adjusted odds ratio were lower and no longer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confounding. It seems evident that there is a relevant co-morbidity of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pointing to the need of interventions focusing on both physical as well as psychosocial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