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许多报道指出,尿流改道后会出现代谢紊乱和病理生理的变化,但是这些用肠道重建膀胱替代手术引起的代谢紊乱主要与肠管类型及长度相关。 目的: 观察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替代后贮尿囊黏膜的变化及对代谢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6/2008-11在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33例膀胱癌患者,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岁。对照组为25例经胃肠镜活检无乙状结肠疾病史者。 方法: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尿的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进行手术治疗膀胱癌患者,分析新膀胱引流管拔管前后血电解质、肌酐和尿素的变化,并对其中13例患者的贮尿囊黏膜于术前、术后36个月取材作病理学检查。对照组为25例无乙状结肠疾病史者乙状结肠黏膜。检测项目包括肠黏膜厚度及腺体数目。 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拔管前后电解质、肾功能和酸碱平衡、黏膜层厚度、腺体数目。 结果:30例患者术后血电解质、肌酐和尿素均保持在正常范围,拔管前后电解质、肌酐和尿素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例患者表现有轻度的酸中毒。对照组手术前后结肠黏膜镜下改变不明显,基本保持了正常的组织结构。手术组术后黏膜层厚度变薄[(577.6±169.4),(412.5±114.7) μm,P < 0.05],肠腺排列疏松,间质稀少,单位腺体数目减少[(26.4±3.5),(15.2±2.7)个/HP ,P < 0.05]。术后新膀胱内的肠绒毛逐渐萎缩,肠上皮细胞未见增生及恶性改变。 结论: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替代后肠黏膜层厚度变薄,肠腺排列疏松,间质稀少,单位腺体数目减少,人体代谢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及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2例腺性膀胱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后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到79例患者9月~7年,74均达到治愈标准,无复发,5例患者经再次汽化电切术及膀胱灌注而治愈。结论: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及术后膀胱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极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预制自体组织皮管治疗尿道狭窄、尿道下裂、尿道下裂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24例应用自体阴囊、阴茎包皮、睾丸鞘膜缝合预制形成的皮管,原位包埋,治疗尿道狭窄、尿道下裂、尿道下裂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男性患者,年龄5~56岁,平均14岁。应用预置包皮皮管二期尿道成形术11例,应用预制鞘膜管治疗尿道下裂术后严重并发症9例,应用预制阴囊皮管治疗前尿道长段狭窄4例。观察应用预制自体组织皮管治疗尿道狭窄、尿道下裂、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 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预置包皮皮管二期尿道成形术11例,并发尿道口狭窄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1例,经扩张后治愈;预制鞘膜管治疗尿道下裂术后严重并发症9例,阴茎略显臃肿2例;预制阴囊皮管治疗前尿道长段狭窄4例,并发吻合口轻度狭窄1例。其余均排尿通畅,尿流率达到或接近同龄人水平,无尿瘘、尿道憩室发生。 结论:借鉴整形外科手术经验,应用临近尿道的阴茎包皮、睾丸鞘膜、阴囊皮肤组织预置成皮管,二期转移成形或修复缺损的尿道,恢复尿道功能,尿瘘、尿道狭窄并发症少,是重建及修复尿道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移植后并发尿瘘占泌尿系并发症的40%~70%,其尿瘘的可能诱因包括外科因素和内科因素两个方面。 目的:有效减少和避免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尿瘘的发生,延长移植肾的存活。 方法:从病因、诊断和处理方面回顾分析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0~58岁,肾移植后尿瘘发生时间 为3~31 d, 每日漏尿量60~2 000 mL。参照尿道损伤分类标准,按照尿瘘病变程度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按照尿瘘的病因及部位分为低位瘘、高位瘘和多发瘘。观察肾移植后尿瘘病例中单纯性和复杂性尿瘘各自发生概率,分析尿瘘的病因。 结果与结论: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中,47例为单纯性尿瘘,占69.1%,其中输尿管末端坏死4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缝合不严4例,伤口感染致吻合口愈合不良1例;复杂性尿瘘21例,占30.9%,其中肾盂瘘2例,输尿管瘘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11例,输尿管坏死段大于2 cm 6例。肾移植的任何步骤处理不当都可引起术后尿瘘,术中应根据输尿管血液供应,水肿情况,瘘口大小和输尿管的长度来选择不同的术式,以确保无张力的可靠吻合。发生尿瘘后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伴有神经原性膀胱的跨学科协作治疗。方法本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24例,年龄4~47岁,平均35.1岁,男10例,女14例。手术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测定,神经外科手术分离粘连、松解脊髓,修补缺损及硬脊膜重建。排尿障碍改善不佳者行尿道支架置入及骶神经调控器植入术。结果术前24例患者均诊断为神经原性膀胱,包括逼尿肌无力9例,扩约肌-逼尿肌共济失衡15例。病理诊断包括脂肪瘤8例,表皮样囊肿5例,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11例。随访8~36月,19例患者术后尿流动力学检查有显著改善;3例放置尿道支架,2例行骶神经调控后改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结论伴有神经原性膀胱的脊髓栓系综合征应早期行栓系松解术,排尿障碍改善不明显者放置尿道支架或行骶神经调控术。早期诊断及成立医疗协作小组是积极有效的,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阻止神经病变加重及预防可能发生的上尿路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的护理方法与技巧。方法 20例脊髓内肿瘤患者术前30 min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注入患者尿道后,尿道局部按摩,进行留置导尿。术后每天进行尿管护理及逼尿肌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间断夹闭尿管,待患者能自感尿意,再夹管2~3 d,在膀胱充盈、尿意强烈时拔除尿管。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有明显不适感2例,尿潴留2例;19例成功拔除尿管。2例尿潴留患者中,1例通过延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疏导,于术后10 d拔除尿管;另1例因脊髓功能受损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出院随访2周~3个月,无再发膀胱功能障碍及不适感。结论 改留置导尿方法能降低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尿管的不适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尿动力学检查在不同病程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差异。方法对比2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尿动力涫检查结果,了解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病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 a组的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测压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功能性尿道长度、排尿前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均小于<1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 a组的逼尿肌漏尿点压、逼尿肌稳定性及收缩性大于<1 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和膀胱顺应性跟病程呈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儿童脊髓栓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脊髓栓系综合征伴神经源性膀胱患儿28例,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前和治疗后行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排泄性膀胱造影检查,对比2组参数异同。结果治疗前13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8例合并肾积水,1a后随访8例输尿管反流消失,5例肾积水减轻,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初感觉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较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尿路感染4例(14.3%),肉眼血尿3例(10.7%)。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尿保护膀胱功能,减轻对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对于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儿童神经源膀胱的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尿瘘作为肾移植后早期最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3%~10%,处理不当容易致移植肾丢失。文章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并发尿瘘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处理经验。 方法:选择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0-12/2009-03肾移植1 203例中发生尿瘘患者27例,接受尸体供肾26例,活体供肾1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者确定为尿瘘后先采取留置18Fr双腔气囊导尿管治疗,如果效果不好可采用手术探查。17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12例单纯伤口引流+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双向引流,5例经膀胱镜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10例进行开放手术探查,其中5例行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重新吻合术+置入输尿管支架,5例开放手术移植肾输尿管与自体输尿管端端吻合+置入输尿管支架,开放手术中有6例加用带蒂大网膜包绕于吻合口。 结果:移植后因再次尿瘘而行手术损伤肾静脉切除移植肾1例,26例尿瘘治愈,随访3个月~7年,无再发尿瘘、吻合口狭窄、移植肾无积水及尿路感染,肾功能正常。 结论:对于肾移植后尿瘘应早诊断、早治疗,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无效后及时采取手术干预,对于复杂性的尿瘘于吻合口处可采用带蒂大网膜包绕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与尿路重建方式的选择有关,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能否取代输尿管膀胱吻合成为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目前仍有争论。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后尿路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探索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成为首选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3-12/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参试者:选取同期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且尿路重建方式采用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方式275例。 方法:受者输尿管近端结扎,远端输尿管导管探查通畅后,修剪供肾输尿管及受者输尿管吻合端成袖口状,供肾输尿管放置一根6Fr双J管,上至供肾肾盂,下至膀胱。移植过程中均常规放置尿管,移植后第7天拨除尿管,第8天拨除双J管。抗生素均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5 d。 主要观察指标:总结受者移植后常见尿路并发症尿瘘、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结果:共发生17例次尿路并发症,其中尿瘘4例,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再次手术治愈,输尿管梗阻13例次,其中早期梗阻4例,包括2例移植肾周血肿压迫,手术清除血肿后治愈,1例为支架管血凝块堵塞,更换支架管后治愈,1例为小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治愈。9例为后期梗阻,其中6例为吻合口狭窄,采用输尿管镜下冷刀切开、球囊扩张治愈。3例为输尿管结石,经内镜下激光碎石治愈。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所有患者处理后,尿量及肾功均得到恢复,各种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 结论: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是一种安全的尿路重建方式,发生的输尿管梗阻大都能通过内镜得到有效处理,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风险,有可能作为无尿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性脊柱裂患儿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及临床表现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显性脊柱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12例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10例脊髓脊膜膨出、4例单纯脊膜膨出。术后随访3~22个月,对比手术前后泌尿系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术前出现下尿路症状8例,未发现肾积水;术后出现下尿路症状9例,新发肾积水2例。术后最大膀胱测定容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时膀胱内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显性脊柱裂术前最常见的尿动力学改变为膀胱排空异常及膀胱顺应性降低;手术前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及短期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需警惕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后第10天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达Ⅰ级25例,Ⅱ级3例和Ⅲ级2例;对照组达Ⅰ级18例,Ⅱ级5例,Ⅲ级6例和Ⅳ级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早期宫颈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毅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07-1009
<正>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泌尿外科医师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常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颅脑创伤之后~[1-3],储尿和排尿功能控制障碍常导致泌尿系统并发症,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膀胱更是对患者的双重打击,1周内尿潴留和尿失禁的改善也被认为是卒中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6]。目前,通过神经科学、康复科、影像科和泌尿外科的合作研究,对于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判断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胸10-腰1段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半年尿动力检查,ASIA损伤分级评分.结果 60%患者尿道括约肌功能、膀胱顺应性明显改善.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胸腰段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排尿障碍,恢复尿道括约肌和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骶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骶神经刺激(SN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使用SNS治疗9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观察SNS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尿失禁症状简易评分(ICI-Q-SF评分)、排尿日记(包括尿失禁次数、尿垫试验、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排尿量等)和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膀胱容量、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功能性尿道长度和残余尿量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ICI-Q-SF评分为(17.2±1.8)分,治疗后为(8.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尿失禁次数、排尿次数和夜尿次数显著减少(P<0.05),尿垫显著减轻(P<0.05),排尿量显著增加(P<0.05);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而逼尿肌压、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等无显著性改变(P>0.05).本组总有效率为75.5%,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SN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确切,症状改善明显,并发症少且发生率低,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方法。方法术中采用电凝电流烧灼肿瘤基底部及其周围1~2 cm黏膜达肌层。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经膀胱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癌,23例患者术中21例未出现闭孔神经反射,2例反射轻微;手术时间15~50 min,出血量10~150 mL,无膀胱穿孔及大出血;术后病理报告21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因肿瘤小未能留取标本。随访6个月~3 a,4例复发,均再次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治疗。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用电凝切除法可有效避免或减轻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是一种较实用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7.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首选疗法,但由于移植风险高,并发症多,国内开展并不广泛。 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远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对15例患者行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均采用心脏死亡的供体。HLA配型平均为2.13。均选择胰液膀胱引流式和体循环回流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方案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观察移植后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糖、淀粉酶等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短随访8.5个月,最长随访105.5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7.7 (13~82) d。移植后13例患者胰腺功能恢复,2例于移植后即切除移植胰腺。移植后除1例患者肾脏功能延迟恢复外,其余患者肾脏功能立即恢复。2例患者因慢性排斥反应丢失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为排斥反应,返流性胰腺炎和血栓形成。提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法,其远期效果理想,完善的围移植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结合尿动力学监测提高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术后自主排尿功能及实施辅助排尿方法。方法对140例该病患儿进行尿动力学监测,以测评膀胱功能的恢复程度。采用定时排尿及手法按摩和间歇性导尿,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结果135例于术后14~28d拔除尿管,基本恢复自主排尿功能,5例术前有输尿管扩张者术后采用间歇性导尿,病情未再发展。结论结合尿动力学监测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可有效促进术后膀胱功能恢复防止上尿路损害。  相似文献   

19.
许建军  张弋  邱志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430-10431
于2006-09/2007-05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泌尿外科采用微创方法治疗肾移植后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患者2例,术后分别随访6,10个月,移植肾功能形态均良好。肾移植后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的微创治疗通常可先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镜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若成功,可带管3~6个月,拔管后观察效果不理想时,可采用球囊扩张治疗。如果狭窄段不长,采用内切开治疗较球囊扩张治疗更可靠、更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较佳的护理方法。方法治疗期间重点做好留置尿管并配合潮式引流膀胱,持续时间约1周,此后应用C rede压迫法排尿加间歇性导尿治疗,同时加强膀胱功能的再训练,并注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结果26例患者均能正常排尿,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次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及泌尿系感染。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膀胱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