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近四年来观察的25例高白细胞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出现的呼吸困难,其中21例为急粒,其白细胞总数为125,000~450,000/mm~3(平均245,000),周围血原粒细胞>80%;另4例为慢粒急变患者,其白细胞总数为135,000~540,000/mm~3(平均395.000),原粒细胞占35~80%。6例于入院时即有呼吸困难,其他病例在入院后数小时内发生,每分钟呼吸数都在40次以上,且呼吸困难与白细胞迅速增高同时出现,但听诊并无异常。心脏除有心动过速外,未见其他明显改变。肺部X线检查有结节性和/或絮状弥漫性阴影。25例中11例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纤维蛋白溶解的激活,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了40例(男22,女18)各种类型白血病患者,其中早幼粒细胞型2例,原淋巴细胞型11例,原粒细胞型7例,原单核细胞型7例,粒单细胞型4例,红白血病1例,低增生型1例,未分化细胞型7例。患者年龄在15-70岁之间。共进行了64次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综合检查,其中36次是在出血时期检查的,14例出血症状非常显著(广泛皮下溢血、淤斑、多部位大量出血),3例出现了血栓(2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例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通常,急性白血病患者可见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对上述患者检测后发现,血浆总纤维蛋白的溶解  相似文献   

3.
1.慢粒急变的征象 (1)原因不明的高热,应用各种抗生素无效。 (2)脾脏突然迅速增大且难以控制。 (3)无原因的迅速、进行性贫血。 (4)出血症状加剧。 (5)骨痛加剧。 (6)对马利兰等抗白血病药治疗出现抗药性。 (7)血象、骨髓出现大量原粒、早幼粒。血象中的原粒与早幼粒之和大于10%,骨髓象中的原粒与早幼粒超过20%。 (8)除ph′染色体可不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2.慢粒急变的早期诊断 (1)慢粒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加重,脾脏进行性肿大等表现。 (2)慢粒治疗无明显疗效,而白细胞突然增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4.
髓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的存在与原发病有关,原发病好转,类白血病反应即随之消失。 Holland等认为髓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其外周血白细胞超过50×10~9/L或幼稚粒细胞(包括原始、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细胞等)>5%。小儿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脓毒血症、急性感染、大叶肺炎危象后、磺胺类药物治疗等。 某儿生后3~4天出现呕吐,发绀,诊断为葡萄球菌性肺炎、营养不良、脑病后遗症。血象:血红蛋白1 3g/L,红细胞4.7×10~(12)/L,血小板38.4×10~9/L,白细胞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1岁。体检发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4×109/L。骨髓穿刺活检病理示增生性骨髓像,以粒系中晚幼增生为主。染色体检查有Ph1染色体,结合骨髓涂片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一度恢复正常。4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和全身疼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4·3×109/L。骨髓涂片示增生增高,巨核细胞少见,全片可见大量原幼稚细胞,占75%;该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中性粒细胞AKP积分386分/100个。外周血涂片分类: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44%,单核细胞2%,原幼稚细胞31%。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  相似文献   

6.
病例女性,50岁。疲乏6个月,体重减轻24磅。肝中等肿大(上下径15厘米),脾巨大(上下径24厘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4g/L,红细胞压积39%,白细胞237×10~9/L,分类示原粒2%、早幼粒8%、中幼粒23%、晚幼粒14%、杆核22%、分叶29%、淋巴1%、单核1%,血小板732×10~9/L。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0。髓象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Ph~1染色体阳性,诊断CML。应用马利兰每日6毫克和别嘌呤醇100毫克每日3次,以后马利兰的用量根据血象调整。1年7个月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髓象示中度增生,粒红比值倒置(1∶2),红系占61%,并有发育成熟障碍,贮铁增加,非环形铁粒幼细胞51%,环形铁粒幼细胞20%。停马利兰,采用达  相似文献   

7.
Ph~1阴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迄今只报道过原粒细胞性急变。作者首次报告1例Ph~1阴性的慢粒发生淋巴样原始细胞危象,且原始细胞为不纯一的群体。患者男性,55岁,因疲劳,体重下降和气短3个月入院。体检示苍白貌,肝大6cm,脾大20cm。血红蛋白8.4g,白细胞264,000,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为0,髓象示显著的粒系增生,中性粒细胞和中幼粒占优势,原始细胞<5%。染色体分析(包括G带)示正常男性核型,未见ph~1异常。根据上述临床特点、血象、髓象和染色体所见,本例确诊为Ph~1阴性的慢粒。给予小剂量马利兰治疗,1年后白细胞降至9300,脾缩小至肋下3cm。确诊14个月后发生首次急变。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例27岁女性,4岁时因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诊断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69mg/dl)。孕18周时因子宫中量出血入院,无宫缩及异常疼痛,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吻合,胎心可闻及。经全休后子宫出血自行停止。血纤维蛋白原为40mg/dl。胎儿发育、胎盘、羊水均正常。临产前滴注1%催产素诱导分娩,并在诱导分娩前输注3个单位血浆。随之病人血纤维蛋白原达120mg/dl,胎儿头皮pH值为7.34,功能性胎儿纤维蛋白原为90-100%。娩出的男婴在出生24小时内,血纤维蛋白原为180mg/dl。据报告许多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纤维蛋白原障碍的孕妇可能有严重的产科并发症。然而本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在整个孕期中低于50mg/d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发生率、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行单药亚砷酸诱导治疗的初发APL患者409例,记录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和原因;选取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肌酐、尿酸10个参数,采用Cox回归分析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409例患者中44例发生出血相关早期死亡,诱导治疗30 d时累积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为11.58%;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脑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9/L(HR=4.424,95%CI:2.308~8.483,P0.001)、纤维蛋白原1.0 g/L(HR=2.248,95%CI:1.220~4.145,P=0.009)、高肌酐(HR=2.459,95%CI:1.026~5.891,P=0.044)和低白蛋白血症(HR=2.684,95%CI:1.234~5.840,P=0.013)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肌酐和白蛋白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作者收集从1973年3月~1979年10月收治的139例资料完整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称慢粒),所有病例诊断均经骨髓涂片及血象证实,但不包括慢粒急变及所谓 ph~1阳性急性白血病.139例慢粒中有56例做了脾切除,83例未做脾切除.两组临床表现除脾切除组年龄较轻,外周血中早幼粒、中幼粒细胞较低外,其余的血红蛋白,肝、脾大小,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周围血中原始细胞数分布相同。脾切除在诊断慢粒后3~9月内进行。多种化疗方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74年,Boggs明确指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多能干细胞的克隆病。当慢粒急变时,可能重新获得另一个异常干细胞或另一个染色体缺陷,因而急变后的细胞形态可表现为多样化。慢粒急变的细胞类型大多数为粒细胞类型,淋巴细胞型相对较少见。我院血液内科从1989年10月至1991年5月,共收治2例慢粒急淋变病者。例1,刘某,男性,38岁,工人,已婚,住院号86193,因脾大查因首次入院,血象WBC33.6×10~9/L,分类:原始粒0.05,早幼粒0.08,中幼粒0.16,晚幼粒0.24,杆状核0.16,分叶核0.25,嗜酸性分叶核0.03,嗜碱性分叶核0.01,淋巴细胞0.02,Hb 83克/L,血小板21×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0.055,早幼粒0.085,中幼粒0.12,晚幼粒  相似文献   

12.
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性(ADCC)似乎是机体最敏感的防卫机制之一,本文研究了各种白血病病人外周血白细胞的ADCC活性。共检查未经治疗的各种白血病病人36例,计急淋5例(18~28岁);急非淋18例(20~56岁),包括未成熟型急粒2例,原始细胞(简称原)分别为94%和96%,成熟型急粒11例(原11~92%),早幼粒白血病1例(原88%),急单2例(原18%和80%),红白血病2例(原6%和68%);慢淋6例(45~70岁),慢粒7例(25~60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重要类型,常以并发出血和DIC、严重血小板减少和不典型的“颗粒过多型”早幼粒细胞为特征。1935年由Risak首先报导。1964年Didisheim等描述二例第V因子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小板减少的病人。这些异常发现,在白血病缓解期消失而复发后又出现。Baker等报告一例APL用肝素治疗低纤维蛋白血症获得成功。迄今文献报导已超过214例。APL是AML中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和形态的类型。发病率:APL占整个白血病的3.6%或6~7%,约占AML总数的13%。男女比例相等。发病年龄在2~82岁之间。平均诊断年龄近四十岁。表现:很多病人有瘀点、紫瘢、鼻衄、牙龈出血、血尿、月经过多和胃肠道出血,可在诊断前2~8周出现。静脉穿刺部位常出血。出血倾向与肝病、感染和血小板减少无关。牙龈增生是很少有的,常无淋巴结病和脾肿大。皮肤浸润不常见,可能呈现红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1例44岁男性患者,为预防前列腺炎而自行服葡萄糖酸锌,每天200-300mg达2年之久,近期出现乏力及咽喉痛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为2000/μl,中性分叶核6%,淋巴细胞78%,单核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分别为7%,血红蛋白9g/dl,血细胞容积25.7%,网织红细胞0.2%,血小板352000/μl。血涂片示红细胞轻度大小不均及异形,骨髓形态学检查发现早期的幼粒及幼红细胞的胞浆中空泡明显,并见到很多的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锌为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本院收治1例脾脏不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乏力3月于2011年5月24日入院.查体:体温36 ℃,脉搏74次/分,血压130/80 mm Hg,呼吸16次/分,心、肺、腹阴性.腹部彩超显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入院血常规:白细胞(WBC)85.43×109/L,红细胞(RBC)5.1×1012/L,血红蛋白(Hb)153 g/L,血小板(PLT)1 062×109/L.血涂片:(1)WBC数量明显增多,以中幼、晚幼、杆状和分叶粒细胞增生为主,占82%,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易见,各占5%和6%.(2)血小板呈大堆易见,形态未见异常.(3)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大致正常.  相似文献   

16.
蚓激酶与阿司匹林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蚓激酶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疗效。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二组。蚓激酶组,每日3次,每次2粒,口服;阿司匹林组,每日1次,每次100mg,口服。疗程均为3周。结果 蚓激酶降低纤维蛋白原作用明显高于阿司匹林(P<0.05)。结论 蚓激酶对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为1例22岁的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先后输注了相当于40mg/kg 和4mg/kg 纤维蛋白原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以治疗其齿龈出血过多,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纤维蛋白原对出血时间(BT)的影响、作用持续时间及其与血浆和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关系。初次输注纤维蛋白原40mg/kg,输注前及输注后第1~4、7、9天分别测定患者的BT、血小板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初次输注后2个月再输注纤维蛋白原4mg/kg.亦分别在输注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1例急性原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伴有14q~+标记染色体的病例。经用分带技术作细胞遗传分析后证实,此染色体畸变不同于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类型。慢粒的Ph染色体为9:22易位,早幼粒患者的易位为15和17号染色体,淋巴瘤患者并发急性白血病时,常见有B组染色体缺失。而此例则为t(11;14)(q23;q32)。一33岁男性白人,1977年8月以发烧、盗汗、齿龈出血、咯血等及淋巴结、肝脾肿大而住院。当时白细胞数20,400/mm~3,其中原始淋巴细胞占42%,并有少量幼稚粒细胞及幼稚红细胞,骨髓活  相似文献   

19.
全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患者均经临床、血象和骨髓象检查确诊。男89例,女45例,年龄15~67岁。其中初治107例。服药方法:全部病例均单独服用异靛甲治疗,每日75~150毫克,分2~3次饭后口服,连服60天以上或治疗中因白细胞下降至4×10~9/升以下而停药,并连续观察60天以上者统计疗效。治疗时,可由小剂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二溴甘露醇(DBM)治疗2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患者均经临床、血象与骨髓象检查确诊,其中初治18例,复治4例。白细胞30~7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