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尿病足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导致糖尿病(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DF的定义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由于DM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和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称为DF。由于此病多发生在四肢手足末端,因此又称为肢端坏疽,是DM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严重威胁着DM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检测糖尿病(DM)组、糖尿病肾病(D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糖尿病足(DF)组、糖尿病神经病变(DNP)组和对照组24h尿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的含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DM组、DN组、DR组、DF组、DNP组24h尿8-Ohd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DN组、DR组、DF组、DNP组24h尿8-OhdG含量高于DM组(P〈0.01),且DN组、DR组、DF组、DNP组之间24h尿8-OhdG含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定义:糖尿病足病(diabeticfoot,DF)是发生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DF是DM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从足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的坏疽,需要截肢,是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是致DM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是指下肢远端神经、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几率要高15~40倍,在老年人中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足(DF)是指由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病变的总称,病情进展导致DF肢端坏疽,是DF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据WHO统计,在各种非外伤性截肢中,DF截肢占50%,DF的发病率和截肢(趾)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中晚期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治疗DF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内科药物结合清创换药治疗DF的方法及费用报道如下,为广大基层内科医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口服胰激肽原酶并胰岛素外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近年来糖尿病(DM)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DF)的发病率亦有增长趋势。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往往是在DF的基础上,由于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糖尿病足溃疡截肢的首位原因是局部溃疡的不愈合及动脉阻塞等血管并发症。本病治疗颇为棘手,本试验着重探索口服胰激肽原酶并局部用普通胰岛素注射液湿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王旭  石长英  杨文生  单东风  张金娣 《河北医药》2009,31(11):1331-1332
糖尿病(DM)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DM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寻找冠状动脉病变进程的预防和治疗对策具有重大意义。炎症在D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主要的炎症标志物,成为DM冠脉病变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希望能寻找到一种简便预测D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实验室工具。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之一,积极治疗糖尿病,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是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现将本院收治的35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DM)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近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者80%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3,4患者死于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尿酸代谢紊乱是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基础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T2DM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血中尿酸水平的关系,从而探讨尿酸水平与T2DM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的新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并发症传统上被分为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和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小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2型糖尿病(T2DM)人群大血管病变发生风险增加2-3倍,近65%的T2DM患者死于大血管病变,因此,大血管病变是T2DM患者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威胁。200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68届年会公布了三大强化降糖相关的研究,旨在求证高糖血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间病因关系。以及强化血糖干预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DM)下肢血管病变(LEAD)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DM患者106例与10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结果糖尿病组106例患者,发现100例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改变,检出率为94.3%。糖尿病组的血管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血流量亦较对照组减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检查的有效手段,对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DF)的发病情况、因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对1997年5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104例DF患者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DF的发病率占糖尿病(DM)的13.8%;年龄14~75岁;DM病史6~31年,DF病史2月~11年;入院时平均空腹血糖12.4mmol/L;合并心脑血管病67例,高脂血症78例,糖尿病肾病34例,视网膜病变48例,78例有明显诱因;病变程度按Wangers标准分级;病变部位多在足趾;54.8%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9.6%肢体麻木或膝反射减弱,79.8%皮温下降、足部静息痛、皮肤颜色变黑或足背动脉搏动异常.降糖、抗炎、活血化淤、局部用药等治疗,痊愈率36.5%,截肢率为7.7%,死亡率17.3%.结论 DF是DM患者长期神经和血管病变的结果;争"三早"、防诱因是降低发病率、截肢率、死亡率的首要措施;控制血糖、抗感染是治疗DF的关键;局部用药、活血化淤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里宏晴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66-1366
糖尿病足(DF)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DF不仅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现对我院收治的26例DF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朱俊国  张林林  李勋 《河北医药》2010,32(10):1200-120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19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n=67)和非糖尿病组(无T2DM组)(n=152),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并测定hs-CRP值.结果 T2DM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T2DM组(P〈0.05),糖尿病组双支及三支冠脉病变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无T2DM组(P〈0.01),但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的hs-CRP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水平较非糖尿病者高,患多支病变的几率明显增大,但冠脉病变支数与hs-CRP关系不密切,仅靠hs-CRP水平不能预测冠心病的冠脉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达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基贤  张小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94-1695
UKPDS研究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T2DM)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病变和终点事件的最有效办法。但在我国糖尿病(DM)患者中,约70%血糖长期控制达不到满意效果。现就本院5年来219例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达不到亚太地区满意标准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将5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231例和非糖尿病组(非DM组)311例。对2组的临床表现、血脂异常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M组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率均高于非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TG、TC、HDL-C水平异常率明显高于非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较易发展为冠心病,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对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治疗措施,以防止冠心病及冠心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智滨 《河北医药》2011,33(12):1890-1891
糖耐量减低(IGT)是2型糖尿病(T2DM)的前期阶段。因此对IGT人群的防治,已成为目前预防发生或减少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大血管病变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我科应用浊毒理论,对IGT患者应用健脾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关系,炎症是否参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D-二聚体(D-D)、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反映的则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的早期监测,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300例分成3组。每组100例,其中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DM1)、合并微血管病变并出现尿微量蛋白组(DM:)、糖尿病无并发症组(DM3)。另取无糖尿病患者100例为正常对照组(NC)。分别检测血液中的hs-CRP、D-D、vWF浓度。结果与NC组比较DM1、DM2及DM3组hs-CRP、D-D及vWF的浓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M3组比较DMI及DM2组hs-CRP、D-D及vWF的浓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s-CRP、D-D、及vWF浓度均随合并血管病变程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DM)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变化,了解联合BAEP及PVEP检查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例2型DM患者进行BAEP及PVEP检测,并与50例正常同龄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DM患者的BAEP各波PL和IPL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DM患者P100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2)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两项检查的异常率逐渐升高。(3)DM患者的BAEP和PVEP阳性检测率一致,合并检测两项,可明显提高阳性检测率(82.6%)。结论联合BA-EP及PvEP检查可作为DM患者神经受损的客观指标,并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方法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组(DM1,n=75),单纯2型糖尿病组(DM2,n=40),正常对照组(NC,n=35)的AGEs。结果AGEs在DM1组高于DM2组与NC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去除常数项后,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和AGEs四项是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1.065,1.043,1.324,2.012。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AGEs明显升高,说明蛋白非酶糖基化可能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控制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可以降低蛋白非酶糖基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