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典型病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日前临床治疗仍以利巴韦林抗病毒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3月应用迈普新(胸腺肽α1)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 ( EHF)是由汉坦 ( hantaan)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特征。其出血与血管壁损伤、血小板量和质的改变等有关〔1〕。EHF患者血小板计数 ( PLT)在不同病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低血压期及少尿期下降更为明显〔2〕 ,而平均血小板体积 ( 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的变化报道不多。我们在配合临床进行 EHF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对 4 4例EHF患者不同病期的 94份血标本作 PLT、MPV和 PDW检测。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EHF患者 4 4例 ,均符合卫生部 1 987年的…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五期<'[1]>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不典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2]>.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并发症较多,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40例HFRS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大类主要引起肾脏损伤疾病的统称,其中包含高丽出血热(KHF)、流行性肾病(NE)、流行性出血热(EHF),以前HFRS还被叫做鼠病毒肾病。我国一直习惯于使用"流行性出血热"这个名称。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发热、休克、恶心等~([1])。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复杂多变 ,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与肾脏损害三大主要特征以及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因此病情复杂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掌握每期护理要点[1 ] 。预防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我院传染科自 2 0 0 1~2 0 0 2年 ,收治流行性出血热共 5 5例 ,现将我们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 5例 ,男 4 2例、女 1 3例。年龄最大 70岁 ,最小 8…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时有流行和散发,本文将1992年以来在我科受检的29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双肾的B超检查,进一步认识该病肾脏改变的特点、各期的变化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动态观察、预后分析等提供可靠的依据.资料和方法本组29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男性23例,女件6例,平均年龄34岁.主要行双肾B超检查.29例根据临床分期,发热期3例,低血压期7例,少尿期19例,经住院观察及实验室检查均被临床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采用SSD-256型、RT-30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结果29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肾脏声像图表现为双肾弥漫性增大,长度在10.0cm~14.5cm之间,其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所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三大症状与病程五期经过为其特征,根据肾脏损害情况,分为有肾损与无肾损两类。流行性出血热是有肾损出血热中的一种。我国除新疆鄂木斯克出血热为无肾损出血热外,其余地区流行的出血热,均为有肾损出血热,WHO会议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由于EHF的名称在我国沿用已久,1983年EHF专题委员会建议仍用旧名。EHF自分离到病毒之后,从而推进流行病学、病理、病机、特异性诊断以及冶疗等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256例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流行性出血热系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出血、球结膜水肿、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其特征性临床表现[1] 。根据病情发展变化 ,典型病程分为 5期 ,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在治疗全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护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 0 0 2年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 2 5 6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 6例中男 166例 ,女 90例 ,2 5~ 68岁。其中血液透析 18例 ,死亡 2例。2 护 理2 1 心理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多为青壮年 ,他们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患病后思想负担重 ,…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1994年9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46例,治愈138例,占94.5%,死亡8例,占5.5%,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主要侵害毛细血管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传染源主要是野鼠类。临床特征是发热、出血、休克、衰竭、肾脏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经过分为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点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我院自1990年~2000年共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650例,其中因输入鲜血浆、白蛋白及液体出现输液反应18例,导致死亡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院从1992年3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病人34例.该34例入院前均作了血、尿常规及B超检查,并对治疗过程作了临床随访.B超提示诊断的流行性出血热34例,与检验、临床相符合者32例,漏诊1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4%,现报告于后.资料与方法:34例中,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32例,其中21~30岁2例,31~40岁14例,41~50岁10例,51~60岁6例,男性25例,女性7例.就诊期:发热期9例,休克期10例,其余为少尿期.患者除具有一般感染性发热的特征外,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B超对双肾作了详细探测.用SC—80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方法略.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热是一种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出血现象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各地发生的出血热大多数属于动物源性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1]。本病典型病例临床上常具备三类症状(即发热、出血现象和肾脏损害)及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护理工作应针对各期的病情变化,精心细致的护理,配合医生工作,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自从本人参加临床护理工作以来,经历16倒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  相似文献   

14.
国内对于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低氧血症的研究报道少见。本文通过对110例危重型EHF患者血气分析的研究,发现危重型EHF由于持续性的低氧血症,可导致脑、心、肾等多器官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从而加速危重型EHF的恶化。现将观察结果报道于下。一般资料110例危重型EHF为近4年本科住院  相似文献   

15.
谭彦芳  马士恒  安胜平  伍绍萍  刘健  何瑛 《临床荟萃》2008,23(24):1785-1786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广泛流行于亚欧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区[1]。为研究该病的并发症及与预后的关系,现对华北油田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82例流行  相似文献   

16.
休克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的关键阶段,常可直接造成死亡。为探讨EHF休克的抢救治疗,本文对我院1988~1995年收治的EHF休克64例作如下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64例均符合1981年全国EHF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2一股资料64例中,男55例,女9例。年龄21~52岁,平均38岁。64例均为原发性休克,不包括腔道出血、继发感染等因素所致的继发性休克。入院病日:第3天13例,第4天21例,第5天23例,第6天7例。入院时病期:发热期与休克期重叠29例,休克期与少尿期重叠23例,发热潮、休克期、少尿期重叠12例。入院时血压:0~2…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renal syndrome,HFRS),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即可出现血小板锐减,以致造成机体和组织广泛、严重出血,病情危重,是本病的重要致死原因,且早期有时难以与败血症鉴别。同时早期即可出现血清补体C3下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血管和肾脏的损伤。作者自2002年3月至2007年6月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EHF血小板及补体C3减少21例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邢琳琳  赵丹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123-12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1].2009年3月~2010年12月,我们对143例HFRS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祝荣文  尹玲 《临床医学》2000,20(2):13-14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hantaan)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等为特征。EHF患者各期的血象变化各种医学专业书籍均有报道,而红细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肝脏损害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 ic hemorrhagic fever,EHF)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合并肝脏损害在临床也日益多见,据报道发生率为56·5%~81·4%,而经肝活检示肝细胞变性或坏死者高达97·6%[1],普遍存在出血热肝炎,故有人提出,EHF的三大主症应为发热、出血、肾和(或)肝损害,可见EHF合并肝脏损害的重要性。我院1998年4月~2004年10月收治141例EHF,合并肝脏损害73例,占51·8%。现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EHF合并肝脏损害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16~72岁,平均(28·9±16·3)岁。1·2诊断依据本组均按照1988年EHF防治方案[2]为E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