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垂直切口巨乳缩小术以减少术后瘢痕的方法与体会。方法 采用Lejour手术设计 ,切除乳房下方的皮肤、腺体 ,乳头乳晕以上方真皮腺体组织蒂转移提高到正常位置 ,进行乳房塑形 ,术后仅留有垂直瘢痕。结果 采用垂直切口巨乳缩小术治疗 2 4例 ,手术效果满意。 1例术后 6个月切口下端局部修整残留的“猫耳朵”。 1例单侧乳头乳晕完全坏死。结论 垂直切口巨乳缩小术疗效良好 ,术后瘢痕细小 ,乳房形态良好。  相似文献   

2.
詹太国  詹领  刘丹映  陈美香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6):688-689,i004
目的:为了减轻垂乳巨乳整复术后的瘢痕,探索经乳晕双环切口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对患者进行相宜的双环设计,切除适量的乳腺脂纺组织,对松弛的乳腺组织行放射状横褥式折叠缝合塑形。结果:本组21例,双侧乳房组织切除量约0.7~1.6kg。除1例因张力过大而出现3cm切口愈合不良外,余均瘢痕不显,外形满意。结论:经乳晕双环切口是矫治垂乳和巨乳的良好方法,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房缩小美容术保持乳头乳晕血运感觉的方法。方法 采用宋氏巨乳缩小术方法设计切口,以乳头乳晕上方及外侧真皮乳腺单蒂供应乳头乳晕血运和神经支配,完成乳腺整形。1996 年1 月~1998 年12 月对18 例30 侧巨乳和12 例22 侧垂乳进行手术。结果 新乳房外形满意,乳头乳晕血运感觉保留好。结论 该法切口瘢痕小、乳头乳晕血运感觉良好,适合于不同轻重程度的巨乳垂乳,可作为乳房肥大或松垂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环法巨乳缩术中乳腺的功能性切除方法,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以乳头为中心做近同心圆切口,去除两同心圆之间的表皮,形成真皮帽,在外上象限和内下象限内环外分别切除两块楔形乳腺组织,在乳腺基底适当分离后拉拢缝合乳腺.将去表皮的真皮帽边缘与乳腺基底部筋膜缝合并固定于胸大肌筋膜.环形缩拢缝合内外环皮肤.结果:本组23例患者,46侧,术后乳房形态自然挺拔、乳头乳晕对称、感觉正常;瘢痕隐蔽并且有效地保留了乳房的泌乳功能.结论:本术式行巨乳缩小,术后乳房形态良好,功能正常,是一种较理想的巨乳缩小整形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晕环状切口垂乳上提巨乳缩小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乳头为中心的双同心圆切口 ,去除表皮同时放射状楔形切除乳腺组织 ,最后环形缩拢缝合。结果 :共为 3 9例 78只乳房轻、中度巨乳及垂乳施行手术 ,乳头、乳晕无坏死且功能良好 ,切口瘢痕不明显 ,形态满意。结论 :本术式设计简单 ,易于掌握。对轻、中度巨乳及垂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改良Biesenberger乳房缩小整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缩小整形术常用方法很多,效果均较为满意,但困扰着人们的是常留有较为明显的手术瘢痕。为了探求一种瘢痕隐蔽、塑形良好的手术方法,我们对古老的Biesenberger乳房缩小整形术式加以改进:在保留乳房内侧双重血供的情况下,皮下广泛游离,直视下进行乳腺塑形,操作便捷;乳腺组织外上象限切除,切除了肿瘤好发部位,切除量达1/4~1/3,切除量大;游离乳腺下瓣旋转上移塑形,双“S”形吻合,塑形灵活;乳腺组织悬吊固定在第二、三肋骨骨膜上,固定确切;采用双乳晕切口入路,乳晕周围皮肤裙褶样缝合,经一段时间机体的调节恢复,皱褶逐渐消失,瘢痕不显。随访表明,该法既克服了原法因皮肤潜行分离过广、乳腺游离过大,易发生乳头、乳晕及皮肤坏死的弊端,又展示了切口隐蔽、瘢痕不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经乳晕切口乳房松垂整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对乳房松垂的整复治疗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正常体积的乳房松垂,选择新月形或双环形切口,将乳腺上缘固定于相应的胸壁上。对乳房松垂伴萎缩的,应用新月形切口,悬吊乳腺的同时行隆乳术。对乳房松垂伴巨乳的,采用双环切口行巨乳缩小乳腺悬吊术。结果38例受术者随访3—6个月,乳房挺拔,丰满,切口瘢痕不明显,未出现乳头乳晕坏死及乳晕增大,外缘放射状皮肤皱折于术后3~6个月均消失,医患双方均感满意。结论经乳晕切口乳房松垂整形术术式设计简单,血供及乳腺悬吊固定良好。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乳头乳晕感觉正常,乳房塑性好,是治疗乳房松垂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行巨乳缩小整形手术后不遗留明显瘢痕。方法采用以乳头为中心的双同心圆切口,去除表皮,同时切除以外上象限为主的乳腺组织,最后环形缩拢缝合。结果采用此法手术8例16侧,取得了仅有乳晕切口痕迹的满意效果。结论本术式行巨乳缩小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乳晕环状切口垂乳上提巨乳缩小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0年5月,应用乳晕环状切口行垂乳上提及巨乳缩小术22例,术后乳房形态自然美观,乳头乳晕感觉不受影响,切口位于乳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痕迹不明显,消除了传统术式倒T字瘢痕,手术损伤小,设计简单。  相似文献   

10.
自1990年5月,应用乳晕环状切口行垂乳上提及巨乳缩小术22例,术后乳房形态自然美观,乳头乳晕感觉不受影响,切口位于乳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痕迹不明显,消除了传统术式倒T字瘢痕,手术损伤小,设计简单。  相似文献   

11.
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行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减少乳房缩小整形术所导致的切口瘢痕。方法 在做乳房缩小整形术时 ,在乳房下皱襞处不做切口 ,仅保留乳晕周围和乳晕下垂直切口 ,对乳房进行悬吊和塑形 ,而对乳晕下多余的皮肤和较长的皮肤切口 ,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进行缝合 ,利用组织的弹性 ,使其在手术后自动逐渐展平。结果 共为 13例患者实施了垂直切口的乳房缩小整形术 ,术后切口皆一期愈合 ,无血肿、感染、皮肤或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除 3例巨乳合并乳房严重松垂者半年后需再次对下皱襞处多余皮肤进行小的修整外 ,其余患者术后乳房和垂直切口形态满意。结论 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操作简单 ,容易掌握 ,效果恒定 ,在保证乳房缩小整形良好的乳房形态的同时 ,避免了在乳房下皱襞处的切口 ,是一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乳晕切口下蒂瓣矫正特别巨大乳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环乳晕切口,以部分去表皮的下蒂瓣为基础,切除乳头乳晕上方、外侧大部分腺体皮肤及内侧部分腺体皮肤组织,上提下蒂瓣,固定重塑乳房腺体形态,再将下蒂两侧的皮肤均匀拉拢,覆盖下蒂瓣,切除多余皮肤,使之形成不超过乳房下皱襞的斜形短切口,乳晕及周围的皮肤真皮层辐射状环缩缝合,缝合皮肤。结果:10例20只乳房,单侧乳房组织平均切除量为1 050g,最大2 200g。随访6~12个月,无乳头坏死、感觉良好,外形饱满。患者对乳房形态、对称性、乳晕大小形状、乳头乳晕感觉及切口瘢痕的满意率分别为100%。结论:环乳晕切口下蒂瓣的巨大乳房缩小整形术,组织切除量大,瘢痕短,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巨大乳房缩小术式。  相似文献   

13.
I present an operation for breast reduction in which a prosthesis-shaped mass of breast tissue is removed through a transverse inframammary incision. No skin is removed. With time the breast tissue and skin shrink. No skin markings are required. There is very little interference with blood or nerve supply to the skin, areola, and nipple. The breast appears normal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符合美学要求的晕周三环形切口进行乳房缩小悬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可行性。方法:局麻下沿晕周三环形切口切除乳房松垂皮肤,悬吊乳腺腺体,以荷包收拢方式缩小封闭晕周切口。结果:用本方法治疗松垂巨乳畸形8例,效果良好。双侧切除乳腺组织重量约0.5~0.9kg。乳头上移5~11cm。经3个月至2年随访未见并发症发生,晕周瘢痕不明显。结论:该术式由于操作简便,效果确切,乳房外观满意,瘢痕不明显,不失为一种矫正轻、中度巨乳畸形的可取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王庆利 《中国美容医学》2014,(15):1232-1235
目的:探讨通过乳晕切口既矫正乳房轻度下垂,又摘除乳腺良性肿物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正常体积的轻度乳房下垂,选择乳晕旁月牙形或双环形切口,采用真皮帽技术,矫正乳房下垂。其间,对患有乳腺良性肿物者,在相应部位皮下,沿大乳腺管走向潜行剥离至肿物的上方,再切除肿物。结果:对56例患者随访6~18个月,乳房挺拔、丰满,感觉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轻度乳房下垂并乳腺良性肿物,乳房下垂得以矫正,乳腺良性肿物完全切除,形态和位置改善,乳头感觉和勃起正常,不明显的切口瘢痕在新的乳晕边缘隐蔽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乳房缩小术的传统Lejour法进行改良,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5月~2014年2月,笔者对来院的乳房肥大症患者采用Lejour法改良术式,在原设计基础上增加新乳晕周径,并减少直线切口的长度,切开后剥离乳腺组织,仅保留上部蒂营养乳头、乳晕,去除部分肥大下部及基底乳腺组织,将乳腺组织缝合悬吊于第2肋,重塑新乳房外观,下皱襞多余皮肤可适当辅助切口切除。结果: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1.2个月,2例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愈合延迟,均经换药,切口4周内完全愈合。术后乳房挺拔自然,切口瘢痕不明显,满意度高。结论:对传统Lejour法进行改良后手术乳房外观满意,乳晕及下极处瘢痕不明显,无下皱襞皮肤堆积,远期效果好,可作为乳房缩小术的可行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正宣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748-1749
目的:探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美学效果。方法:术前标记瘤体位置。局麻下沿乳晕边缘弧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大乳管走向潜行剥离,至瘤体包膜并予以钳夹提起用组织剪沿瘤体包膜楔形切除肿瘤。结果:32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明显瘢痕,双侧乳房对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结论: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部位隐蔽,术后瘢痕小,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隆乳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  周龙  孔生生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8):1120-1122
目的:探讨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隆乳术的操作技巧及此方法的优点。方法:对我科39例腋下切口、15例乳房皱襞下切口、27例乳晕下缘弧形切口及35例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的116例隆乳患者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采用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患者的疗效及满意度最高。结论: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是理想的隆乳术式,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易于操作,术后患者恢复快,形态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下乳腺真空旋切系统(EnCor)进行乳腺病灶切除活检的切口选择。方法采用7G旋切探针进行操作,直径5 mm。良性可能性大的病灶,应尽量考虑美容效果好的腋下皮纹线、腋中线及乳晕切口;恶性可能性大的病灶应尽可能选择病灶附近的切口。结果良性病灶均完全切除。1例选择病灶表面皮肤穿刺活检,该患者B超、钼靶、临床均高度怀疑乳腺癌,但巴德针穿刺活检阴性;1例因2处触诊不可及的可疑病灶而选择乳房表面2处切口,并且分别使用2把活检刀;3例选择乳房表面病灶附近的切口;乳晕切口32例;腋下皮纹线切口75例;其余285例均选择在腋中线切口。术后病理:乳腺纤维腺瘤299例,乳腺增生病伴纤维腺瘤样结构形成4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6例,乳腺潴留囊肿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3例浸润性导管癌,其中2例肿物位于左乳肿物外上象限距离乳头1 cm,择期行乳癌根治术;1例肿物在右乳外上象限距乳头3 cm,择期行保乳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B超术前BI-RADS分类与术后病理对比,阳性预测值75.0%(3/4),误诊率(假阳性)0.2%(1/393),漏诊率(假阴性)25.0%(1/4),准确率99.5%(395/397)。393例良性病变随访6~24个月,切口隐蔽,愈合良好,乳腺外形美观。结论拟诊为良性的病灶优先考虑美容效果选腋下皮纹线、腋中线、乳晕切口;拟诊为恶性的病灶应尽可能选择病灶附近的切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麦默通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共410处乳腺肿块,在超声引导下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肿块直径0.5—5.0cm,对直径≥3cm的肿物行微创旋切术后,于靠近病灶的乳晕旁切开约1.5cm切口探查残腔,确保已切除残余病灶。术后随访6—9个月。结果235例患者的乳腺肿物被完全切除,术后5例出现血肿形成,2例出现肿物表面皮肤凹陷,3例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切除0.5~3cm乳腺良性肿块是安全和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