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医疾病预测学建立在中医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基础上。脏象即"脏居于内,而形见于外",内脏有病可见于外,《内经》提出"胃气"概念,提出"有胃气则生"的疾病预后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经典著作及其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总结,探讨中医疾病预后观。通过研究总结出中医的疾病预后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是决断预后的纲领;正邪进退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四诊合参是判断预后的方法;未病先防、顾护正气是改善预后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何晓晖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坚持"胃肠一体"观,倡导"四辨一体"脾胃病诊疗模式,学验俱丰,疗效卓著。根据《灵枢·胀论》"胃之五窍"理论,何教授从脾胃论治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窍疾病,临床每获良效。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以指导临床,令人得以启迪。  相似文献   

3.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4.
脊柱病是多病之源,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受到脊柱的影响。有人提出"十人九错;上梁不正下梁歪;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慢性病多与脊柱错位有关"。脊柱病与相关疾病是当前新兴的"大脊柱医学"范畴,由于部位重要,结构复杂,是当今医学的难点之一。尤其脊柱相关疾病,尚未引起医学同道和患者的足够关注,我科诊治36例脊柱相关疾病得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由关注人的疾病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6.
从词源学角度对"疾""病""疾病"进行中文和西文含义的考释,通过梳理中西医学对疾病概念的表达及其含义演变的过程,进一步探析疾病的本质,有助于建立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的现代疾病观和健康观,从而进一步明确亚健康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钱乙儿科的"面上证"五部配五脏、五色主病及其配方之学术思想,探讨其五脏五色观。  相似文献   

8.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冻疮、老年畏寒证等,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择时施治,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调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即冬天好发的病,调治在夏季,这是中医重要的择时施治法则之一,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高发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病",数据显示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2亿人;乙肝更是中国人的"心病",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每年与之相关疾病约造成30万人死亡。其发病机理复杂,迁延难愈,国内外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必要手段。望诊是四诊之首,在诊断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观眼识病”就是通过观察病人双眼白睛(球结膜)上的络脉形色来诊断疾病,测知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缓急以及疾病的预后。“观眼识病”的研究,增加了中医望诊的内容,将中医的望诊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疾病的认识上强调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在对疾病的治疗原则上重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在对疾病的具体治法上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通为安"的中庸适度观。文章紧密结合经典,并举临床验案佐证,可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玄府在色盲上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玄府在色盲上的新认识玄府者,玄微之府。玄府一词,始见于《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孔也。"玄府者,无物不有。《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人之藏府、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而且"世之万物,尽皆有之。"当然人之眼目也不例外,玄府是人身之...  相似文献   

13.
对于几种不同的疾病,也会因各种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相同性质的证候,即"异病同证",针对相同的证候,也就可以有相同的治疗方法,即"异病同治"。阎洪臣教授在治疗带下、多梦、虚劳、脱发之肝郁脾虚证时均应用完带汤治疗,实属"异病同治"之典范。《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利用"三伏贴"进行冬病夏治,成了一种时尚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为什么"三伏贴"能治疗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呢?利用三伏贴治疗疾病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三伏贴的治疗原理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观和"春夏养阳"利用季节特点对抗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可收到标本兼治之效果。具体而言,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特别是一些阳虚体质的人所患  相似文献   

15.
<正>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论治原则不仅适合太阳病误治后所致"坏病"的救治,也适合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1]。它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特色,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势,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1指导"坏病"的治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在论太阳病误  相似文献   

16.
弹石脉1例     
弹石脉1例湖南省安化县中医医院蒋晚清,刘爱兰(413500)弹石脉为"十怪脉"、"七绝脉"之一。多见疾病的后期,脏腑之气衰竭,胃气败绝的病证,因此又有"真脏脉、败脉"之称,预示疾病已发展到极严重的阶段。现将临床病例报道如下:某男,16岁,学生。住院号...  相似文献   

17.
侯晓燕  黄金玲 《河南中医》2011,31(12):1340-1341
仲景临证使用下法时既非"下不厌迟",又非盲目早下,而是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表证未解,即使有可下之征,也不可单纯使用下法,否则易使病邪深陷于里,导致病情恶化,而应先解表后攻下或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一词首先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治未病必要性,强调疾病预防的观点。千百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正是依据"治未病"的理念,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并予以新意,为现代人服务。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一体观”是整体观的核心理论,包含有五脏循环一体与五脏功能一体。中风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中风病局限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广义中风病包含风首邪气乘正虚中于人体发生层级传变所致外感、内伤的多种疾病。广义中风病病因病机研究从“五脏一体观”与疾病发展过程的整体开展,认识到内外合因是疾病产生的根源,风首邪气侵入具备皮络经腑脏层次的人体,在正邪盛衰动态变化中形成一系列证与病的漫长演变。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表现以肾小球血管袢炎症改变为主,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原发病。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将之归属于"紫斑"、"尿血"等范畴。我科自2008年始,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生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