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 2 先解“药积”郭某 ,人素迂谨 ,兼以经商急躁 ,患胸满不食 ,继而气乏声微 ,医生以为肾虚 ,令服肾气丸 ,四五剂后转益甚 ,几至昏不知人。名医王土育至其家 ,问何病 ,答曰 :“成虚痨矣。”王又问 ,手热自汗 ,咳嗽气喘乎 ?曰否。王曰 :“此则非虚痨也。”诊其两寸尺俱平 ,两关皆坚而滞 ,而右关微带弦象 ,此肝木克脾土也 ,病由一时气滞不遂 ,兼发急躁 ,以致肝气壅塞脾胃 ,因而胸满不食 ,理宜平肝清燥。前医以桂附补之 ,脾胃愈塞 ,因之病重。乃开平胃散加山楂、麦芽消之。病者争曰 ;我索无食积 ,且久不进食 ,君用消食药 ,不亦悖乎 ?王笑曰 :…  相似文献   

2.
115 土牛膝治石淋《名医类案》载 ,宋时鄞县县尉耿梦得之妻苦于砂石淋 13年 ,每排尿时盂中剥剥有声 ,痛楚不堪。一医生命采苦杖根 (俗呼为土牛膝 )净洗碎之 ,凡一合用水五盏 ,煎耗其四而留其一 ,去滓 ,以麝香、乳香末少许研调服之 ,一夕而愈。按 以土牛膝一味竟能愈此 13年之顽症 ,可谓专病专药之典范。116 以喜胜怒清时 ,有布政司王用霖 ,偶患口不能语 ,诸医皆曰中风 ,历城名医刘正岱诊之曰 :“非也。”乃令一人 ,伪报其已升任尚书 ,加宫保 ,因大笑而语 ,众问其故 ,曰 :“恚怒伤肝 ,惟喜可胜。怒非药物所能疗也”(《济南府志》)。按 刘…  相似文献   

3.
清时,一位藩姓宪官(朝廷委派到各省的大官)刚刚上任,升堂之后突然双目失明。他立刻派人去请叶天士。天士问来人:“藩宪官曾在哪里做官?”回答说:“在京城做官。”又问:“有没有到外地做过官?”“从来没有。”叶天士便说:“你马上回去当面告诉宪官,这样请我绝对不去,必须全副仪仗来接我。”来人回去后如实汇报,藩宪官听了很生气。但随从劝说:“叶天士治病如神,不这样不行啊!”藩宪官说:“好.姑且按他说的办,如果治不好我病。一定要治罪于他。”于是派仪仗队去迎接叶天士。  相似文献   

4.
53西瓜治暑 宋高宗患泄泻,召医官王继先诊治.王至宫中,奏曰:"臣甚渴,请皇上先赐我西瓜,然后再静心诊治."高宗命人取来西瓜.继先食之,皇帝亦觉嘴馋,遂问继先:"朕可食瓜乎?"继先曰:"臣索吃西瓜其实是想让陛下也吃."高宗食之甚感痛快,泄泻竟也随止.左右皆奇,皇帝亦疑,问继先:"此何方也?"继先曰:"皇上所患乃是中暑,因而泄泻,西瓜亦能消暑,故能愈病."事见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相似文献   

5.
88 生姜治面黑宋朝 ,浙江某王夫人 ,面上忽生黑斑数点 ,日久满面俱黑 ,遍求医治不效。忽遇一草泽医云 :“夫人中食毒尔 ,某治之 ,一月平复。”后觅其方 ,止用生姜一斤 ,切碎研汁 ,将滓焙干 ,却用姜汁煮糊丸。问其故 ,曰 :“夫人日食斑鸠 ,盖此物平日尝食半夏苗 ,是以中其毒 ,故用姜以解之。摘于《名医录》。按 审证求因 ,知系中半夏之毒 ,解其毒者无过生姜 ,故可获效。89 穿山甲治蚁漏一妇人 ,项下忽生一块肿 ,渐缘至乳房肿起 ,莫知何病 ,偶用刀刺破 ,出清水一块 ,日久疮不合口。有道人见之曰 :“此蚁漏也 ,缘用饭误食蚂蚁得此耳。”询之…  相似文献   

6.
163音乐疗病 清时,松江县华亭名医秦明章精通诗词音律,治病方法怪异。一次,有位方姓官吏生病卧床不起,两颊潮红,眼睛发红而无血丝,吃了许多药剂皆不见效。秦明章应召来到官邸,细心望闻问切之后,笑曰:“老爷,此病乃因不善官场逢迎,心中郁闷而致。”旋即邀来梨园女伶,令她们用琵琶弹奏《浔阳秋月》,顿时,好似枫叶荻花秋风瑟瑟的浔阳江上,渔舟缓缓驶回港湾,病房中仿佛飘起渔舟上的冉冉炊烟。  相似文献   

7.
疒尔(chèn趁、或疹),《说文·疒部》:“疒尔,热病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首篇:“千般疒尔难,不越三条”指病患或灾患。缩阳属(亦称缩阴)热者,可见伤寒、温病。《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  相似文献   

8.
12 8 巧辨蛔厥汤御龙,清代乌程县名医,治病能匠心别具,独出心裁。昔月有二人凌晨争吵,互相拉扯到一起,其中一人忽僵卧不醒,急延汤御龙诊之。测其胸前尚温。询之,并未殴斗。后勘其脉,沉思良久,急取川椒、使君肉煎汤灌之,须臾而醒,下蛔虫一升许乃愈。询其故,曰:视其身体无一处伤,且亦确未殴斗,脉亦并无死象,而面色发青,形体羸瘦,故断为虫积发作,促成厥逆。幸而未脱,故得愈之。摘于《乌程县志》。按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汤医犹“沉思良久”,辨得此症,可谓医术老到。12 9 三百两银子买了个大登殿清朝时候,有陕西巡抚给老母祝寿,请戏班演出“王…  相似文献   

9.
从本期开始将连载张存悌主任医师的“壶天逸案”。文章颇俱趣味性,从速案中可见医生的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中医辨证特色浓厚,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现推荐给广大读者,从中得到裨益。 引子:诊余夜读,偶为一些精彩的逸案吸引,信笔记之以供揣摩。时日一久,竟积得百余案,统名之曰“壶天逸案”。“逸”不“散失”之意,“逸案”者,多系正本医藉中未载者,而见于历代笔记小说,或出于文史典籍,或流传于民间口碑,多数通俗易懂,内行能看出门道,外行能看出热闹,可谓雅俗共赏。“逸”又有“超脱绝俗”之意,所录逸案颇富这种特色。诊病则独具慧眼,贯幽达微,格物致知;治证则或显巧思,或见匠心,必有过人之处。仔细品味,每案必有一点或两点启迪心扉之处。今公之同好,共享赏析之乐。  相似文献   

10.
据史书记载,清朝康熙32年某日,大臣王某上朝奏事。康熙见王某鹤发童颜,步履稳健,便问他:“卿年几何?”王某答曰:“臣不敢隐,年已80岁矣。”问:“卿服食何药饵否?”答曰:“臣有一部下,曾献一方,名“萃仙丸”,臣连服此丸几十年而有此容。”康熙龙  相似文献   

11.
72妙治左手疮 清代,有某商贾左手生疮,累月不愈.请诊于名医杨德宾.德宾曰:此名"对疮",必右手也同时发作,乃可治,先治左手,无益也.其人自此每天视于右手,数日右手未发疮而左手疮却已愈.询其故,曰:"此本来并非剧证,因其忧虑,心注而火亦注.吾让他移心於右手,则无暇顾及左手,心火撤而疮则愈矣."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有一士人谭植说话做事一向谨慎。他在韶州做官时,一次与同僚聚宴,宴席上有一萝卜甚大,众人称赞不已。谭植说:“这还不算大的呢!大的有一人多高。”众人皆笑,以为他说大话。谭植遭到讥笑,即为这些人少见多怪而气愤,又为无法证实自己的话而忧愁。连日不思饮食,渐渐病倒。谭植的儿子谭煌知道父亲之病是由羞愧所致,要治愈父亲就必须在大庭广众面前,证实父亲的话不虚方可。  相似文献   

13.
14 1 智察病因  旧时 ,有某郡守儿子方襁褓之中 ,忽日夜啼哭不止 ,诸医不识病因 ,束手无策。郡守书写告示 ,招医诊治 ,不吝千金酬谢。某医闻之往视 ,亦不解何证 ,细诘乳母 ,并无他故。因而细观署内房闼 ,忽有所悟 ,即命速煎甘草水为小儿浴 ,浴毕病已若失。主人敬馈千金 ,问何术之神 ?某医曰 :“顷观内闼 ,见木香棚下晒有小儿衣 ,木香多刺毛虫 ,衣晒其下 ,刺毛虫或遗溺、或落刺毛於衣。小儿穿之 ,痛不可言 ,以甘草水洗之 ,则自愈矣。”摘于《怪病神医录》。按 治病“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如果不能辨清病因 ,投药也不会有效。14 2 …  相似文献   

14.
原文: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相似文献   

15.
132 以怒治盲  清时,一位藩姓宪官(朝廷委派到各省的大官)刚刚上任,升堂之后突然双目失明。他立刻派人去请叶天士。天士问来人:“藩宪官曾在哪里做官?”回答说:“在京城做官。”又问:“有没有到外地做过官?”“从来没有。”叶天士便说:“你马上回去当面告诉宪官,这样请我绝对不去,必须全副仪仗来接我。”来人回去后如实汇报,藩宪官听了很生气。但随从劝说:“叶天士治病如神,不这样不行啊!”藩宪官说:“好,姑且按他说的办,如果治不好我病,一定要治罪于他。”于是派仪仗队去迎接叶天士。等到天士门口,叶又说:“这样请我,还是不去。回去告诉…  相似文献   

16.
78 小儿亦有相思症清时有王氏小儿一周岁 ,忽不思乳食 ,肌肉尽消 ,医多以为疳证。儿科名医薛东明曰 :“此相思症也。”众医皆嗤笑之。薛命取小儿平时玩弄之物摆于面前 ,其中有小木鱼儿 ,一见遂笑 ,病从此而愈。摘编于《江南通志》。按 一般多认为 ,小儿无情志病变 ,薛医专攻儿科 ,熟谙此症 ,故能一语中的。79 劳作治郁清时南充名医肖文鉴 ,临证从不墨守古方 ,必先详细询问病情 ,然后静心思虑 ,或用丸散 ,或用野菜汁 ,或一概不用 ,而仅教以动作 ,若五禽戏之类 ,治无不效。有一室女患郁证 ,形消骨立。文鉴嘱病女结伴锄菜园蔓草 ,日刈草二背…  相似文献   

17.
问登山者为什么登山,答曰“山在那里”;问房敏为什么苦研中医,答曰“心在那里”。  相似文献   

18.
人间无事人     
萧家贞 《大家健康》2014,(11):28-28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一个人活得是否洒脱,就在这说与不说上。人间多少事,都是管不住嘴惹的。你在背后说人是非,自有人在背后说你是非。读明代笔记小说,有个叫眉公的隐士,居于山中,有客问他,山中何景最奇,曰:雨后露前,花朝雪夜。又问何事最奇,曰:钓因鹤守,果遣猿收。  相似文献   

19.
姜素椿 《当代医学》2007,13(12):80-82
古有“上医医国”之说。上医医国论最早出自《国语·晋语》: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相似文献   

20.
一笑到底     
《大家健康》2012,(8):40-41
人财两得 甲好奇地问乙:“你结婚这么久了,是怎么理家的?”乙说:“我告诉老公,由我来管钱。而由他来管我,那么这样一来。他就人财两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