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异氟烷吸入麻醉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只小型猪,制作脑出血模型在氯胺酮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异氟烷面罩吸入麻醉,观察术中麻醉剂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在麻醉手术过程中,呼吸、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体温有持续下降趋势,心率明显增快,肌肉松弛,镇静、镇痛效果良好.结论:氯胺酮联合异氟烷面罩吸入麻醉进行外科手术是安全和可靠的,且操作简单,是动物行外科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七氟烷吸入诱导与氯胺酮肌肉注射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已收治住院的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和氯胺酮组,每组65例。七氟烷组患儿手术麻醉选择七氟烷吸入诱导,氯胺酮组患儿手术麻醉选择氯胺酮肌肉注射。分别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数据。结果七氟烷组患儿手术前麻醉诱导时间为(16±5)s,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为(13±4)min;氯胺酮组患儿手术前麻醉诱导时间为(368±79)s,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为(102±26)min。七氟烷组的术前诱导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明显比氯胺酮组的时间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患儿共出现17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26.2%,其中,2例(3.1%)嗜睡,15例(23.1%)不安,没有发生心脏功能变化和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氯胺酮组患儿共出现2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33.8%,其中,13例(20.0%)嗜睡,3例(4.6%)不安,1例(1.5%)心跳变化,5例(7.7%)恶心呕吐。七氟烷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氯胺酮组,除了不安比例高于氯胺酮组,其他不良反应均少于氯胺酮组,总的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法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症状轻,在小儿麻醉手术中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分离麻醉对短小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室2008年8月—2013年8月行短小手术患儿8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七氟烷组和氯胺酮组。七氟烷组行七氟烷吸入麻醉,氯胺酮组行氯胺酮分离麻醉,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七氟烷组麻醉诱导时间和完全苏醒时间短于氯胺酮组(P0.05)。麻醉前两组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七氟烷组患儿HR和MAP小于氯胺酮组(P0.01);两组患儿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2%(11/42),低于氯胺酮组的48.8%(21/43)(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短小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于氯胺酮分离麻醉,且能够有效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和麻醉清醒时间,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吸入七氟烷麻醉对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浆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钙蛋白Ⅰ(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手术的非发绀型先心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及氯胺酮组(K组),分别在术中实施七氟烷-芬太尼或氯胺酮-芬太尼麻醉,观察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及围术期TnI、CKMB、血糖(Glu)及乳酸(Lac)水平变化。结果:S组与K组比较,S组平均动脉压(MAP)在诱导后、切皮及术毕均比K组高(P<0.05),S组HR在术毕比K组低(P<0.05),S组在术后4 h及24 h TnI水平显著低于K组(P<0.05),CKMB在术后24 h显著低于K组水平(P<0.05),2组Glu及Lac浓度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七氟烷麻醉在非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心脏手术围术期,可以降低血浆TnI及CKMB水平,对患儿心肌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异氟烷、安氟烷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麻醉方法相同,其中观察组吸入异氟烷,对照组吸入安氟烷。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1.5 h、术毕、术后24 h、72 h检测CD4^+、CD8^+以及血清IL-2、INF-γ。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手术1.5h、术毕两组血清IL-2、INF-γ、CD4^+及CD4^+/CD8^+比值降低,CD8^+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毕、术后24 h、72 h血清CD4^+及CD4^+/CD8^+比值、手术1.5 h血清INF-γ水平、术后24 h血清IL-2水平的降低程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吸入麻醉药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有一过性抑制;异氟烷与安氟烷比较,对免疫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对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接受全身麻醉斜视矫正术的患儿(1~6岁)随机分为三组,各60例,术中均接受8%七氟烷麻醉诱导(氧气流量5 L/min,未预充),诱导完成以七氟烷3% ~4%、氧流量2 L/min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分别静脉给予0.5mg/kg氯胺酮(氯胺酮组)、0.05 mg/kg咪达唑仑(咪达唑仑组)及生理盐水(对照)三组注射量均为1 mL(氯胺酮及咪达唑仑均稀释至1 mL).记录并比较各组血压、心率,父母分离评分,苏醒时间及躁动发生情况,术后疼痛评分(CHIPPS).记录送出麻醉后复苏室(PACU)的时间.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及术中不同时点血压、心率、父母分离评分、麻醉苏醒时间、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CHIP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分别有6、8、18例发生术后躁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行全身麻醉的斜视矫正术患儿,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0.5 mg/kg氯胺酮和0.05 mg/kg咪达唑仑均能减少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对其围手术期机体血流动力学、心肌的影响情况。方法研究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经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行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心肌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前MAP、HR对比P0.05;术后2h研究组HR、MAP、CK-MB、cTnI水平均较术前有所上升,术后6h两组上述指标较术后2h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术后2h、术后6hHR、MAP、CK-MB、cTnI水平相较于术前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效果显著,有利于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减少心肌影响。  相似文献   

8.
110例心脏黏液瘤摘除术麻醉处理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总结安贞医院110例心脏黏液瘤摘除术麻醉处理的经验。方法: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0.1~0.2mg/kg,芬太尼4~10μg/kg或舒芬太尼0.5~1.0μg/kg静脉注射,肌肉松弛用哌库溴铵0.1~0.2mg/kg或维库溴铵0.15~0.2mg/kg静注。麻醉维持持续静脉注入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丙泊酚,并酌情间断吸入异氟烷或七氟烷辅助麻醉。结果:本组77例(70%)患者在急诊手术下完成麻醉,麻醉诱导时发生低血压者17例(15.45%)。体外循环(CPB)前发生高血压者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16例,心房纤颤者6例,CPB后发生低血压者8例,心动过缓者5例,发生的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律失常者经用药物处理后得到控制。结论:心脏黏液瘤往往按急诊手术处理,围术期低血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经用药物处理后可得到纠正。平稳的麻醉诱导对预防瘤体脱落和术中心脏功能的维护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甘伟耀  何二宁 《山东医药》2009,49(47):54-55
目的 对比七氟醚与氟烷用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行颅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氟烷组各20例,分别吸入七氟醚和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入室后常规监测并记录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呼吸(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并记录两组诱导、拔管、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氟烷组术中出现偶发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七氟醚组;两组患儿术中HR和MAP均显著低于手术前水平;七氟醚组诱导、拔管、苏醒时间均短于氟烷组;七氟醚组围麻醉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氟烷组。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快,且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10.
张思彦  赵清风 《山东医药》2011,51(38):108-109
目的观察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吸入七氟烷麻醉的效果。方法 60例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γ-羟丁酸钠组(γ组)。γ组患儿静注γ-羟丁酸钠80 mg/kg麻醉诱导,然后视情况分次给予氯胺酮。S组患儿采用面罩法吸入6.0%七氟烷行快速诱导,置镜后视手术情况予2%~3%七氟烷经支气管镜侧孔吸入。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1)、诱导后(T2)、置镜后(T3)、术毕时(T4)及术后苏醒时(T5)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置镜条件,术中屏气呛咳、诱导苏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均成功施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呼吸循环稳定,T3时S组SpO2为96.7%±1.9%,与γ组的91.8%±2.9%相比,P〈0.05。S组下颌紧张、挑喉困难2例,术中呛咳屏气3例、术后舌后坠1例、苏醒期躁动10例、术后恶心呕吐2例,γ组分别为3、11、4、6、6例。S组术中呛咳屏气、术后舌后坠发生率低于γ组(P均〈0.05),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γ组(P均〈0.05)。S组麻醉诱导时间为(1.8±0.3)min,苏醒时间为(10.5±3.2)min,与γ组的(4.1±0.6)min、(44.3±17.0)min相比,P均〈0.01。结论七氟烷吸入用于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短,麻醉平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降低,对麻醉手术的耐受能力下降,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十分重要.七氟烷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诱导快、苏醒迅速等优点,已在临床逐步推广,但其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报道不多.我院将七氟烷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异氟烷对FVB/N小鼠和C57BL/6小鼠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影响。方法使用Visual Sonics Vevo770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仪测量雄性FVB/N小鼠和C57BL/6小鼠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异氟烷对两种品系小鼠心功能及心脏结构的影响。结果 FVB/N小鼠在1%和2%异氟烷麻醉下,心脏收缩功能和心脏结构指标均正常,但FVB/N小鼠在1%异氟烷麻醉下容易觉醒,不易获取清晰稳定的图像;C57BL/6小鼠在1%异氟烷麻醉下能够维持良好的收缩功能,但在2%异氟烷麻醉下,C57BL/6小鼠的收缩功能明显被抑制。结论 2%异氟烷麻醉适用于FVB/N小鼠,1%异氟烷麻醉适用于C57BL/6小鼠。  相似文献   

13.
对16例年长儿法洛四联症施行一期根治手术.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以氯胺酮进行诱导,术中芬太尼镇痛,咪唑安定镇静,哌库溴铵维持肌松,间断吸入异氟醚。结果3例术中出现缺氧发作,5例除颤后复跳,2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死亡。提示年长儿法洛四联症麻醉期间易出现缺氧发作、自动复跳率较低、及凝血功能障碍,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氟烷麻醉后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模型中海马CA1区谷氨酸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8只老年大鼠(≥18月龄)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6;不接受迷宫训练和麻醉)、空气吸入组(n=7,接受迷宫训练但不接受麻醉)、异氟烷麻醉组(n=25,接受迷宫训练和麻醉)。应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进行学习/记忆功能测试,根据迷宫测试成绩将异氟烷麻醉组大鼠进一步分为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亚组(MIS组)和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受损亚组(NMIS组)。应用活体脑微透析系统收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脑海马CA1区的脑脊液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脑脊液样本中的谷氨酸浓度。结果接受异氟烷麻醉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的发生率为12.0%(3/25)。异氟烷麻醉组大鼠麻醉过程中的谷氨酸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P0.05)。异氟烷麻醉组大鼠麻醉结束后1h时脑脊液谷氨酸浓度明显低于空气吸入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脑脊液谷氨酸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氟烷麻醉过程中,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脑脊液谷氨酸浓度均明显高于NMIS亚组(P0.05)和MIS亚组(P0.05)。麻醉1 h后,空气吸入组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NMIS和MIS两亚组(P0.01),而MIS亚组谷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24 h时,MIS亚组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MIS亚组(P0.05和0.01)。麻醉后首次水迷宫训练时,MIS组谷氨酸浓度明显高于NMIS组(P0.05)。麻醉48 h以后各个时间点,MIS亚组谷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结论异氟烷麻醉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中海马CA1区谷氨酸水平呈持久性升高,提示麻醉后脑内高谷氨酸水平可能与麻醉药引发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用于小儿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特点.方法:24-例择期心房、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2组:R 0.25组(n=12)持续输入瑞芬太尼0.25 ug/(KG·min),R 0.50组(n=12)持续输入瑞芬太尼0.50ug/(kg·min).以七氟烷吸入诱导,体外循环前后以七氟烷维持麻醉,体外循环中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镇静.术毕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分别记录患儿入睡(基础)、气管插管、切皮、劈胸骨、开始转机、转机10 min、复温5 min、停机即刻、停机10 min、穿钢丝、手术结束和拔除气管插管时的BIS、心率、血压和呼出七氟烷浓度.术后2 h及次日随访患儿是否可回忆手术过程及术中有无感知疼痛.结果:两组患儿术中BIS维持在47~70之间,变化趋势一致,术中BIS的最低和最高点均为转机10 min和停机即刻.手术结束时均值均为73,拔管时均值均为80.组间比较各时间点BIS、呼出七氟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睡、切皮、停机10 min、穿钢丝和手术结束时的BIS和呼出七氟烷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两组患儿均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拔管时间R0.50组显著长于R0.25组(P<0.05).结论:小儿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中持续输注0.25μg/(Kg·min)或0.50μg/(kg·min)瑞芬太尼,B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IS主要反应呼出七氟烷浓度变化,二者呈显著负相关.CPB降温和复温过程中BIS先降后升,应注意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谵妄及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84例,所有患者采用吸入麻醉,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观察组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对照组吸入异氟烷。比较两组术后谵妄发生率、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30.95%,与观察组(28.5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相比,两组T1、T2时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均有所降低;T1时观察组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变性指标方面,两组各时段红细胞变性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而在T1时,观察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预防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早期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吸入麻醉以挥发罐手控给药,随意性较大,麻醉控制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和对吸入麻醉药药代动力学的熟悉程度。2006年3~12月,我们对3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异氟烷计算机闭环靶控吸入给药麻醉,并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 min与60 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浓度异氟烷吸入对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海燕  杨拔贤 《山东医药》2009,49(11):24-26
目的探讨吸入不同浓度异氟烷对大鼠肺脏炎性因子水平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异氟烷1—3组各8只,各组均吸入40%O2,在此基础上异氟烷1—3组分别吸入0.7%、1.5%、2.0%的异氟烷。实验8h时测定各组肺组织IL—1βmRNA和IL-10mRNA表达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β和IL—10水平。结果异氟烷2组BALF中IL-1β和IL-10及肺组织中IL-1βmRNA和IL-10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异氟烷、3组(P均〈0.05)。结论吸入1.5%的异氟烷可上调大鼠肺脏炎性因子水平及其基因表达,吸入2.0异氟烷则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此为临床应用异氟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麻醉剂诱导活化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过程的影响,比较吸入麻醉剂异氟烷与静脉麻醉剂异丙酚单独和组合使用的区别。方法采用异氟烷和异丙酚处理前列腺癌PC3细胞,观察HIF-1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下游分子效应,研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结果异氟烷在临床常用浓度可诱导HIF-1α及PC3细胞系中的下游效应分子上调,使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增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抑制剂通过上游途径抑制HIF-1α的生成;特异性HIF-1αsiRNA可消除异氟烷诱导的效应。异丙酚可抑制由缺氧或氯化钴(CoCl_2)诱导的HIF-1α激活,预防异氟烷诱导的HIF-1α激活并减少癌细胞运动。结论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异氟烷通过PI3K/Akt/mTOR途径上调HIF-1α,引起标记物和血管生成,同时导致癌细胞活性增加、抗药性增加;异丙酚联合异氟烷可通过拮抗Akt磷酸化抑制上述效应。因此,在癌症手术时应避免异氟烷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