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药用部位的选择和认定古代药物学家根据药物不同部位的作用 ,选择药物的入药部位 ,非药用部位则予以剔出 ,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①去皮论 药物去皮 ,记载很早。如 :肉桂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 ,有“去粗皮”的炮制要求。“去粗皮”目的在于去掉药效差的部分。汉代《金匮玉函经》中大黄、附子、杏仁、巴豆等药物也需去皮 ,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②去心论 所谓“心” ,泛指根、皮类药物的木质部或果实的胚芽而言。如巴豆 ,在《类证活人书》中记载 :“去心皮膜” ,以降低其毒副作用 ,正如《握灵本草》所云 :“巴豆不去心作呕”。丹皮去心 …  相似文献   

2.
翻阅历代本草书籍,从奠基中药学术的《神农本草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中药大辞典》等,在它们收载的每个具体药物项下标注有“气味”(或“性味”)所属。例如:《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物“干地黄”:甘、寒,下品药物“射  相似文献   

3.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4.
《神农本草经》序例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实际品尝和无数次的疗效观察,知道药物有五种味道,而不同味道的药物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并将它进行归纳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及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发挥,对五味的作用又有了更全面的概括,如“辛能行能散、甘能补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不但如此,味还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因此,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解释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也是指导中药临床运用的用药规律。可见中药性味学说中的五味同四性一样的重要。遗憾的是:古代本草对某些中药性味的记载很不一致,如郁李仁的味,《本经》载酸,《药性论》载苦辛、《蜀本草》载甘酸;现代的《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高校教  相似文献   

5.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6.
历代中医临床用药均要求有些中药要去心,所谓“心”一般是指根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实际上还包括根的枯朽部分、花的花蕊、部分果实的种子、种子的胚及鳞茎的茎等。2005年版《中国药典》也要求中药巴戟天,莲子,地骨皮等在中药炮制中必须去心[1]。这对于各中药饮片厂在制订去心中药的生产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时,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有些中药为什么要去心,怎样去心,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怎样变传统去心为现代工艺去心都值得探讨。现将本文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仅就巴戟天,麦冬,远志三药为例报道如下。1去心的目的1.1去掉非药用…  相似文献   

7.
远志药材应否去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远志的传统药材是于采挖后抽去木心,用其干燥根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亦有同样规定。《本草纲目》记载;“凡使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自宋代《雷公炮炙论》至晚清的历代本草皆有相似之论述,均认为要去木心。但现用的远志药材,有的较细小,不易加工去心,而即投入药用;作为西药制剂的远志原料亦规定不去木心。因此,在远志采制过程中有无去心之必要,或带心是否增加副作用和毒性,就是本文研究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中药历史源远流长,本草著述种类繁多,收罗宏富。自《神农本草经》以降,历代本草均有增删添补。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医学遗产。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地域广大,中药同名异物,古今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同一种药物,炮制方法不同,药性也有差异。这种情况导致了中药工作的复杂性,给临床、科研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仅从本草学的角度,谈一下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古今异名使用错误如:“木通”,《神农本草经》和唐《新修本草》皆称谓“通草”。《神农本草经》通草条下载:“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新修本草》载:“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  相似文献   

9.
中药炮制解毒去毒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宝龙  单镇 《山西中医》2006,22(3):45-46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运用中药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需要和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各种传统制药工艺和技术。下面就中药炮制解毒去毒机理作一概述。1净制净制是除去中药材杂质和非入药部分,使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即选好入药部位或除去非入药部分,解毒去毒,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例如《本草蒙荃》中记载蕲蛇去头足;《本草纲目》中记载斑蝥去头、足、翅方可入药。传统认为人参“去芦免吐”、山茱萸“去核免滑”等。这都是古人用药实践的总结。现代药理研究,蕲蛇的…  相似文献   

10.
中药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肝、心、肾五脏,《内经》对此称为“五味所入”。如《素向·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是后来形成药物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据此理论,五味对五脏当分别有特定的选择作用,在众多的药物中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远志炮制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志属于常用的安神中药之一 ,其味苦 ,生用戟人咽喉 ,临床以炙后入药。目前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甘草汁炙、蜜炙。本文就远志的炮制方法谈谈一些看法 ,仅为抛砖引玉 ,并与医药界同仁共同探讨。1 远志的炮制方法在古籍中的记载《雷公炮炙论》中记载 :“凡使 ,先须去心 ,若不去心 ,服之令人闷。去心了 ,用熟甘草汤浸一宿 ,漉出 ,曝干用之也。”《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 :“远志肉甘草汁制。”《及配本草》中记载“用甘草汤泡一宿 ,漉出日干 ,或焙干用。生用则戟人咽喉。”《本草害利》中记载 :“甘草汤渍一宿 ,因苦下行 ,以甘缓之 ,使之发也 ,漉…  相似文献   

12.
在中药炮制方法中,除水制、火制或水火制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生药不水火制,但须进行去毛、去心、去芦、去壳、去核、去皮及去节等方面的修治。据明缪希雍《炮炙大法》所载,在草部、果部、木部257种生药中,有55种须进行修治。但有关去毛、去心、去芦……等方面的作用,古代文献对一些生药也有所记载:如枇杷叶若“去毛不尽,反令人嗽也”,远志等不去心,“令人烦燥添”,厚朴等不去皮,“能耗神”等。现在有关这方面炮制作用探讨的文献,个人还不多见,同时还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古代去心目的,主要是为了留精粹,去纤维。  相似文献   

13.
杨威 《广西中医药》2000,23(5):56-57,60
醋制法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炮制方法。早在刘宋·雷学攴《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记载。药物经醋制后能增强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副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芫花有小毒……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 ,去醋 ,以水浸一宿 ,晒干用 ,则毒灭也 ,或以醋炒者次之。”说明古人已认识醋制能降低药物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上均记载有醋制药物的方法。近年来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醋制费工费时 ,工艺流程烦琐 ,致使一些该醋制的中药被直接用生品代替 ,降低了中药饮片质量 ,影响了中药的临床疗效。为说明醋制在中药…  相似文献   

14.
中药归经理论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源较早,在《内经》中就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以后,中药归经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归经学说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药性理论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药物的性能,对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对归经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目前常用中药的归经情况用统计的方法作了初步的归纳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及有关讨论作一介绍。由于历代本草对药物的归经记载出入较大,本文以凌一揆编高校第五版《中药学》教材为蓝本,参考《中药大辞典》、《中草药药理学》(吴保杰编)、《中药学》(周凤梧编),取所载有归经的中药进行分析。一、药物归经与作用部位的关系一般认为,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病变部分(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发生作用的部位和范围。现参考《中药  相似文献   

15.
“十八反”、“十九畏”是中医界沿袭数千年的用药禁忌。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与《中国药典》均列举了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现代教科书[1]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或副作用”;“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  相似文献   

16.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及与受体学说关系的论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长期以来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 ,在指导中药临床用药中起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归经的记载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神农本草经》中亦有“沙参补中益肺气”;“五石脂随五色补五脏”等。直至金张元素才正式提出归经理论。后世医家对其亦有所继承和发展。归经的确切概念 ,历代本草未见记载 ,现代学者对其理解有所差异。如凌一揆在《中药学》中指出 :“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1] 。郭兰忠认为 :“归经是…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药特殊煎煮法王长清唐月华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436100中药煎煮法渊源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精,服者称快”。《本草纲目》记载“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煎汁饮之,则易升易散而行经络也”。可见中华民族与疾病的斗争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十八反”、“十九畏”是中医界沿袭数千年的用药禁忌。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与《中国药典》均列举了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现代教科书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或副作用”;“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钧 《河北中医》2011,33(11):1646-1648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春秋战国即有“瘿病”记载,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五瘿”描述。笔者多年来临床应用中医辨治配合西药治疗甲状腺疾病,对于含碘药物的使用时机、中西药联用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药物的配伍使用、毒性药物剂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远志的炮制沿革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远志始见于汉《神农本草经》,属安神药,具有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咳嗽多痰,痈疽疮肿。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有远志和制远志两种。现把远志历代的炮制方法和现代研究加以整理,以供炮制研究和临床用药者参考。1 远志的炮制沿革1.1 去心 南齐《刘涓子鬼遗方》首次记载了“去心”的炮制方法。《本草害利》:“去骨取皮用,否则令人烦闷……”。《雷公炮炙论》:“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普济方》中远志汤,麦门冬丸,人参散、犀角散等,均要求远志去心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