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9.
刘芳  刘合春  梅保华  曹健  罗钢 《江西医药》2013,(12):1188-1190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脾脏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次为毛细血管瘤。彩色多普勒、CT、MRI对脾脏血管瘤的定性诊断率100%,手术切除疗效好。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脾脏血管瘤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并最大限度保留脾脏功能,是脾脏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并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脾脏的诊断、定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21例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9例,其中脾脏血管瘤5例,表现为为实性肿块,不均匀轻度强化;脾脏囊肿及淋巴管瘤共5例,表现为在脾内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信号均匀;炎性假瘤1例,信号不均匀;错构瘤1例;淋巴瘤4例,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的不均匀信号病灶;脾的转移瘤4例,表现多种多样;纤维肉瘤1例。结论 MRI能多方位清晰显示脾脏肿瘤瘤灶及侵犯范围,MRI能在术前鉴别及定性大多数脾脏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超和CT是主要诊断方法。25例均采用脾节除术,对脾脏恶性肿瘤则采用根治性脾切除,必要时辅以胰体尾切除术。恶性淋巴瘤术后辅以化疗与放疗。结论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取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蒋晶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235-236
目的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超声图像特征,提高对少见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08年7月3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脾脏占位性病变中,脾脏良性肿物30例,其中脾囊肿7例,脾脓肿3例,脾血肿10例,脾血管瘤7例,脾梗死3例;脾恶性肿物9例,其中淋巴瘤4例,脾转移瘤5例。结论超声检查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8年3月来收的34例原发性脾脏肿瘤,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点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脾脏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脾脏瘤的主要依据。术前不易区别良恶性肿瘤,治疗应首选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在脾脏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综合超声检查,并由手术或CT证实的脾脏外伤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手术及CT符合率达96%。结论:综合超声检查是诊断脾外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实践》2017,(12):922-924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病理、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左上腹不适、乏力、食欲缺乏13例,贫血5例,血小板减少3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5例。19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脾边缘B细胞淋巴瘤7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1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总体生存率为73.7%。结论: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性脾切除术仍是确诊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关键,术后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霍奇金脾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07至2013年期间确诊的5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脾淋巴瘤患者,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原发性非霍奇金脾淋巴瘤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脾脏肿大、左上腹疼痛、乏力消瘦、贫血、发热等。经B超检测均为脾内多发性占位。5例患者均切除脾脏及术后化疗,其中2例配合放疗,30d后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原发性非霍奇金脾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且症状不明显,所以诊断上有一定难度。切除脾既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手段,术后加以辅助化疗或放疗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勇  陈美香 《江西医药》2010,45(6):587-58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包括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5例,脾脓肿2例,脾梗死1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9例,转移瘤7例。结果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检查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情况,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8%。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30例脾脏疾病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脾脏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经临床治疗及病理证实的30例脾脏疾病进行CT分析,采用西门子SOMATOM DRH全身CT机或PLUS—4型螺旋CT机进行脾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表现为低密度的结节或肿块影有23例,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的病灶有7例。结论 脾脏疾病有CT典型表现可以确诊。对脾转移瘤及恶性淋巴瘤须结合病史,CT扫描可同时显示脾脏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情况;对亚急性脾血肿须增强扫描有助于病灶的显示;对横纹肌肉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瘤CT表现则无特异性,其意义在于显示病灶的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