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长径≤4cm的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肾透明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长径≤4cm的14例(16个病灶)乏脂肪型AML和16例(16个病灶)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形态学表现(楔形征、肿瘤位置、钙化、假包膜及瘤内血管)及平扫、增强CT值进行测量及分析,所有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两组中楔形征(P=0.023)、瘤内血管(P=0.029)、假包膜(P=0.023)、平扫CT值(P〈0.001)、皮髓质期及排泄期的绝对强化值(分别P=0.009和0.044)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P=0.008和0.02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期的相对强化幅度的Pear—SOIl相关系数(r=0.461和=0.409)较绝对强化值(r=0.456和-0.366)高。而钙化(P=0.484)及肿瘤位置(P=0.473)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泄期CT相对强化幅度〉-19.2%时,诊断乏脂肪型AML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87.5%和25.0%。结论:乏脂肪型AML中楔形征多见,瘤内血管、假包膜少见;其平扫CT值较透明细胞癌病灶高,与竖脊肌相似,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较透明细胞癌低,排泄期对比剂退出较少,其中肿瘤的CT相对强化幅度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 的临床、病理及 CT 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 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 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 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 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 组各期CT 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对肾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fAML)与肾透明细胞癌 (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ccRCC患者和33例mfAML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肾肿瘤病灶实质部分及同侧肾皮质的四期CT值。对比两组病灶的平扫CT值及强化方式的差异,对不同强化模式下两组病灶的三期增强CT值、绝对强化CT值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fAML组肿瘤实质平扫CT值较ccRC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当平扫CT值取43HU为阈值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达93.3%。增强扫描后mfAML与ccRCC大部分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85)。“快进快出强化”型及“持续强化”型ccRCC组肿瘤三期增强CT值、三期绝对强化CT值及三期相对强化幅度均高于mf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时,鉴别mfAML组与ccRCC组的敏感度分别达91.5%、100%。结论:平扫时CT值>43HU、“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0.40诊断肿瘤为mfAML时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平扫征象及CT动态增强在鉴别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AMLmf)与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3例肾脏实性肿块,其中15例经病理确诊为AMLmf,15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乳头状细胞癌(PRCC),27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透明细胞癌(CCRCC),26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嫌色细胞癌(ChRCC)。83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肿块实性区域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绝对值,随后计算平扫与增强各期之间CT绝对值,三组(乏脂性AML与乳头状细胞癌、乏脂性AML与透明细胞癌、乏脂性AML与嫌色细胞癌)病例各期CT绝对值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类病例分别观察病灶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囊变、有无星芒状瘢痕、有无劈裂征、有无钙化,随后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排泄期-实质期CT绝对值均显著大于PRCC,实质期-皮质期CT绝对值显著小于P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实质期...  相似文献   

5.
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细胞癌(RCC)的CT鉴别诊断征象,提高乏脂肪RAML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乏脂肪RAML28例、RCC34例患者的资料。对各项CT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发或多发、病灶与皮质交角、假包膜及"黑星征"等4项CT观察指标在乏脂肪RAML与RCC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灶的单发与多发、与皮质的交角、假包膜及"黑星征"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肾脏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瘤、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嫌色细胞癌、12例嗜酸细胞瘤、9例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并对三种肿瘤的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的CT值和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进行比较,探讨三种肿瘤的影像差异。结果 1)嫌色细胞癌43.7%(7/16)皮髓质期均匀强化,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细胞瘤33.3%(4/12)出现"星芒状瘢痕",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嫌色细胞癌的CT值及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71.6±18.2及0.43±0.16、75.3±15.4及0.43±0.18、65.5±16.3及0.53±0.15,嗜酸细胞瘤为93.1±17.3及0.58±0.17、85.1±24.8及0.54±0.21、63.8±7.4及0.51±0.09,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别为87.3±31.5及0.58±0.20、84.5±29.3及0.55±0.25、83.4±26.5及0.69±0.22,皮髓质期嫌色细胞癌与另外两组肿瘤病灶CT值和强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泄期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另外两组CT值和强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对于三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和排泄期肿瘤CT值和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有助于三种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对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鉴别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1~3 cm乏脂肪RAML(A组)7例(15个病灶)、CCRCC(B组)18例(18个病灶)的CT能谱成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平扫40 ~ 140 keV各单能量CT值及混合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数、水基浓度值及平均脂基浓度值,并计算平扫能谱曲线斜率(k).结果 A组平扫单能量及混合能量对应的中位CT值皆大于B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于40 keV两者差异最大.当平扫40 keV下CT值>76.54 HU时,诊断A组排除B组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73.3%,AUC为0.819,特异性明显高于常规CT值;A组中位有效原子序数大于B组,而A组中位k、平均脂基浓度值皆小于B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水基浓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CT能谱成像平扫可以较好的鉴别乏脂肪RAML及CCRCC,特别是低keV水平CT值有很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动态增强在乏脂肪RAML与嫌色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并有完整临床和CT资料的21例乏脂肪RAML与14例嫌色细胞肾癌,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测量病灶的各期CT值,并测量病灶相同层面皮质的CT值,并计算病灶CT值与其邻近皮质CT值的比值,统计分析各期CT值及其比值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乏脂肪RAML 21例,嫌色细胞肾癌14例,乏脂肪RAML呈等高密度影16例,嫌色细胞肾癌呈等高密度10例;乏脂肪RAML与嫌色细胞肾癌在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及分泌期CT值以及平扫、髓质期病灶与相近皮质比值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期及分泌期病灶与邻近皮质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期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71),当皮质期CT值选择为106 HU时,鉴别RAML和ThRCC的敏感度为74%,特异性为91%,Youden指数为0.66。结论MSCT动态增强在乏脂肪RAML与嫌色细胞肾癌鉴别中具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皮质期的病灶CT值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径≤4cm肾脏富血供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提高肾脏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直径≤4cm富血供肾脏肿瘤的CT扫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32例,嫌色细胞癌8例,嗜酸细胞腺瘤10例,乏脂肪错构瘤9例,比较四种类型肿瘤的CT一般征象及三期动态增强(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强化程度变化与强化模式,并计算Youden指数得出临界值及其特异性、敏感性。结果乏脂肪错构瘤可出现"成角征",透明细胞癌易出现瘤内囊变,嗜酸细胞腺瘤可出现中心瘢痕;排泄期肿瘤的CT值或强化百分比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以CT值为82HU为临界值,区别嫌色细胞癌与其他三种类型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66.7%;以CT值为99HU为临界值,区别嗜酸细胞腺瘤其他三种类型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7.8%、80%。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排泄期强化程度及特征性CT表现对于鉴别直径≤4cm肾脏富血供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皮髓交界双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和各自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31例,术前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早期、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对比剂1.5~2.0ml/kg体重,流率为5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31例均为单个肾细胞癌。21个病灶皮髓交界早期强化最为显著,6个病灶皮髓交界期强化最为显著,4个病灶实质期强化最显著;三期扫描强化不均匀依次为23、12和7例。平扫+皮髓交界早期发现29个病灶,定性诊断26个;平扫+皮髓交界期发现25个病灶,诊断21个;平扫+皮髓交界早期+实质期发现30个病灶,诊断28个;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发现30个病灶,诊断23个。结论 与皮髓交界期相比,皮髓交界早期可以发现更多的病灶,显示肾细胞癌更多的恶性征象,因而定性价值更高。我们建议采用平扫+皮髓交界早期+实质期扫描取代传统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扫描,而平扫+皮髓交界早期+皮髓交界期+实质期扫描更能充分显示肾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变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观察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结果 17例PRCC,16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两肾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9~8.7cm(4.9±2.6)cm。瘤体位于肾髓质13例,位于肾皮质4例。肿瘤形态呈类圆、椭圆形15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或假包膜15例,无包膜2例。囊变7例,钙化灶2例,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40.6±4.3vs 33.7±3.5or 30.3±3.1,P<0.05);增强扫描,皮质期、皮髓质期、肾盂期,PRCC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P<0.05);皮质期、皮髓质期,PRCC强化程度高于肾髓质(P<0.05),但肾盂期低于肾髓质强化(P<0.05)。结论 PRCC的动态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 T扫描对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14例,肾嫌色细胞癌(CRCC)8例,嗜酸细胞腺瘤(OA )7例,对比分析各亚型肿瘤患者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CCRCC和OA多数密度不均(分别为12/14和5/7)、常见坏死(11/14和5/7);CRCC密度多均匀(6/8)。CCRCC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最常见(11/14),CRCC节段增强反转最常见(5/8)。CT 平扫期,CCRCC密度稍高于CRCC、OA及正常肾皮质(45.8±3.6与41.4±2.4与43.7±3.3与41.5±5.1,F值=2.458, P >0.05)。增强CT三期扫描CCRCC强化程度最高,强化模式呈“快进快退”,OA呈中度‐明显强化,CRCC强化程度最轻,两者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CCRCC强化程度接近于各期肾皮质强化,OA强化稍低于各期肾皮质强化,CRCC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强化( P <0.01)。OA强化程度高于CRCC( P <0.01)。皮质期及皮髓质期,OA强化高于肾髓质( P <0.01),但肾盂期低于肾髓质( P <0.01)。皮质期,CRCC强化值高于肾髓质,但皮髓质期及肾盂期低于肾髓质强化。结论 CCRCC、CRCC和OA的CT扫描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与其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在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1例为单侧2个病灶,1例为双侧7个病灶)。23例共30个病灶,左侧10个,右侧20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12 cm,平均4.6cm,其中≤3 cm 12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4个,囊性低密度3个,混杂密度23个;钙化6个。增强扫描:除2个较小肿瘤呈均匀强化外,28个强化不均匀;皮髓质期25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区高于邻近皮质者15个,相似或略低于邻近皮质者10个;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降低;排泄期肿瘤与肾实质相比呈明显低密度,病灶边界更清楚;25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3个有假包膜。3个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囊状,2个表现如单纯性肾囊肿,1个可见网格状分隔;增强扫描1个肾透明细胞癌明显囊变,囊壁及分隔明显不规则强化;2个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分隔不规则强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及假包膜,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多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各种CT特征,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均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AML和22例RCC的CT平扫和双相增强扫描(皮髓质相和早期分泌相)资料。结果:乏脂肪AML呈不均匀密度2例(28.6%),RCC组,不均匀密度14例(63.2%),两组不均匀率差异显著(P<0.05)。均匀强化和延迟强化发生率AML组为71%(5/7)和57.1%(4/7),RCC组为14%(3/22)和9%(2/22),经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肿瘤的强化模式是鉴别AML和RCC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和86.9%(20/23)。结论:应用CT对比剂双期扫描,肿瘤的强化模式对于鉴别AML和RCC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TFE Ca)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XP11.2-TFE Ca患者的MSCT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并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肿瘤、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不同扫描期相的CT值.结果 6例XP11.2-TFECa均为单发实性病灶,肿瘤直径3.8~5.2 cm,平均(4.2±1.3)cm.CT可见3例肿瘤局限于肾髓质,另3例位于髓质累及肾盂;瘤体呈类圆形4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6例,肾皮质受压迫并有破坏;囊变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未见钙化.正常肾皮质、肾髓质、肿瘤在CT平扫期,CT值分别为(42±5)、(38±4)和(48±4)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7,P>0.05);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上述部位CT值分别为(174±10)、(72±8)和(100±9)HU,皮髓交界期分别为(207±12)、(109±8)和(121±11)HU,肾盂期分别为(148±12)、(67±8)和(83±7)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88、7.172和2.678,P值均<0.05),肿瘤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结论 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MS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MR表现及不同大小RAML间影像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乏脂肪RAML的MR影像资料,重点分析T2WI信号强度、均匀度,是否存在假包膜,是否含有脂质,是否存在出血、坏死或囊变,是否存在血管流空影,与肾实质交界是否成角,强化是否均匀.将15例RAML根据病变最大径分为≤4 cm和>4 cm共2组,用Fisher精确概率统计方法分析2组间影像特征的差异.结果 15个乏脂肪RAML病灶中,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者6例(6/15),出现假包膜者3例(3/15),具有脂质者4例(4/15),出现囊变者5例(5/15),有出血表现者5例(5/15),具有血管流空影者2例(2/15),病变与肾实质交界面平直,尖端成角者10例(10/15),均匀强化者8例(8/15).最大径≤4 cm者9例,最大径>4 cm者6例.2组病变之间囊变坏死(分别为0和5例)、出血(分别为0和5例)以及假包膜征象(分别为0和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其他征象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乏脂肪RAML的MR影像特征主要为T2WI低信号,与肾实质交界面平直,均匀强化.病变因大小不同MR征象可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CT特征与Fuhrman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60例,根据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组(Ⅰ级+Ⅱ级)46例和高级别组(Ⅲ级+Ⅳ级)14例,分析肿瘤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核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肿瘤比较,CT值在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肾癌组肿瘤长径大于低级别肾癌组,易于坏死,且假包膜不完整,静脉癌栓和肿瘤累及肾盂的发生率高于低等级肾癌组(P0.05)。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包膜最厚处、包膜最薄处、包膜厚度差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肾脏透明细胞癌各期CT值与Fuhrman核分级无关联,但假包膜特征,静脉癌栓和累及肾盂与核分级有密切关联,可用于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LPRAML) CT、MRI和病理征象.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LPRAML患者的CT和MRI资料,观察分析肿瘤的成分(脂肪、出血、坏死、钙化)、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包膜、角度)及肿瘤的强化方式,计算CT和MRI对该病各种征象的检出准确性.结果 28例中有23例(82.1%)在病理检查中检出含有脂肪成分,钙化、出血、坏死及假包膜均少见;18例(78.3%) HMB45呈阳性,16例(69.6%) Melan-A呈阳性.CT对脂肪成分的检出准确性低于MRI,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钙化成分的检出率高于MRI,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对肿瘤假包膜、出血、坏死征象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P均>0.05).CT对“劈裂征”或“杯口征”征象的检出情况优于MRI,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持续强化的病变分别占89.3%和82.1%,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11).结论 脂肪成分、“劈裂征”或“杯口征”和均匀持续的强化特点均是CT和MRI对该病诊断的特殊征象,该病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O)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影像资料。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增强扫描;有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平扫示12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cm,<3.0cm者3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肾髓质期示7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的密度,3例病灶持续强化、于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病灶在皮质期~排泄期表现为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样瘢痕,8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钙化。3例病灶于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相对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见完整包膜。结论:RO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囊变或坏死,T2WI上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有助于同各类型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