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值测量在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并进行肿瘤CT值测量.结果:9例醛固酮腺瘤CT值为-12~17 HU,增强无明显强化;8例无功能性皮质腺瘤及10例皮质醇腺瘤CT值为28~45 HU,肿瘤轻度均匀强化;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均匀,CT值为40~55 HU,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不均,CT值为10~45 HU,肿瘤组织显著强化;2例皮质腺癌肿块内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其内见低密度区及钙化影,呈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瘤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瘤内均见钙化;6例肾上腺囊肿呈均匀性水样密度,CT值为0~15 HU,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髓性脂肪瘤瘤内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为-50~100 HU,无明显强化.结论: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因所含组织成份各异而呈现不同的CT值,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与细胞形态、瘤内结构及血供密切相关,肿瘤密度测量可为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40岁,因左腰部疼痛不适15 d余,弯腰时疼痛明显就诊.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血压115 mmHg/80 mmHg(1 mmHg=0.133 kPa),无满月脸、水牛背体征.超声检查:左侧肾上腺区实性肿块.飞利浦256 iCT平扫:左侧肾上腺外侧肢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范围约6.0 cm×6.7 cm×10.0 cm;密度不均匀,CT值21~42 HU,边缘欠清,向周围膨出生长(图1).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1岁.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占位3周入院. 影像学表现:腹部CT平扫示左肾上腺区椭圆形软组织团块,密度均匀,CT值约48 HU,大小约5.7 cm×5.0 cm ×2.0 cm,与左侧肾上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示肿物三期未见明显强化(图1).CT拟诊:左侧肾上腺区良性病变,肾上腺来源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17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两组患者均行CT平扫、静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测量值(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两名观察者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75。神经节细胞瘤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分别为(5.6±2.8)cm、(23±3)HU、(30±3)HU、(34±8)HU、(41±6)HU,椭圆形9例、不规则形8例,15例可见"伪足"征,总体呈轻度渐进式强化。无功能腺瘤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分别为(2.4±1.4)cm、(12±7)HU、(37±6)HU、(52±8)HU、(31±6)HU,圆形24例,椭圆形4例,1例"伪足"征,总体呈速升速降式中度强化。神经节细胞瘤最大径、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均大于无功能腺瘤(t=6.2,t=6.6,t=8.2,P0.05),动脉期、门脉期CT值均小于无功能腺瘤(t=4.1,t=10.2,P0.05)。节细胞瘤增强程度小于无功能腺瘤(t=9.9,P0.05)。结论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CT征象,对鉴别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女,47岁。以发现右上腹肿物10余天为主诉入院。查体:右上腹部肋下区扪及一包块,大小约5.0cm×5.0cm,质硬,移动性可,无明显压痛,无叩击痛,血压186/162mmHg(1mmHg=0.133kPa),自述高血压史半年、无其他症状。CT平扫见以右肾门为中心及肾上腺区膨胀性生长的较大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4.0cm×13.2cm,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液化及出血区,实质部分CT值约36.0HU;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快速强化,皮质期强化不均匀,CT值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70例共72个病灶的资料,包括醛固酮腺瘤23个、皮质醇腺瘤18个、嗜铬细胞瘤17个及转移瘤14个.结果 醛固酮腺瘤平扫CT均值≤20 HU,21个呈轻度均匀强化.皮质醇腺瘤平扫CT均值≤25 HU,12个呈中度均匀强化;15个嗜铬细胞瘤呈重度不均强化;12个转移瘤呈中度不均强化.动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静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相对造影剂清除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结论 肾上腺4种常见肿瘤的MSCT平扫、增强密度特征及其强化率、清除率存在差异,可作为这些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5岁。2015年8月28日健康查体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肿瘤。查体:腹部平坦,腹肌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 CT表现:右侧肾上腺区见一软组织肿块(图1),大小约2.6cm ×4.1cm,形状尚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肿块密度不均匀,最高CT值约47HU,最低CT值约-9 HU。增强扫描肿块延迟强化,动脉期(图2)、静脉期(图3)CT值分别为64HU、120HU,分隔强化明显,各分隔内强化程度不均。多平面重建图像可见肿物的供血动脉起自右肾动脉近端(图4,5),肿块静脉汇入右肾静脉(图6),右肾上腺外侧支和右肾上极受压。 CT诊断: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所见:行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术中于腹膜后见一大小约4cm ×3cm肿物,质韧,与肝脏、肾上极及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沿包膜外将肿物同肾脏、肝脏充分游离,逐一离断供应血管,完整摘除。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瘤。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淋巴瘤:双期增强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和类型.其中,2例同时作了MR检查.结果 8例肾上腺淋巴瘤11个病灶中,双侧3例,单侧5例;病灶呈椭圆形8个,三角形3个.肿瘤直径4.1~10.7 cm,平均6.3 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1个病灶密度不均匀,所有病灶密度高于大多数肾上腺肿瘤,平扫CT值为24.1~35.2 HU,平均25.5 HU;双期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均匀强化4个病灶,不均匀强化7个病灶,动脉期CT值28.3~44.7 HU,平均31.6 HU;门静脉期中度强化,所有病灶强化趋于均匀,门静脉期CT值36.4~62.6HU,平均48.7 HU.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密度高于大多数肾上腺肿瘤,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双期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cm~17.6 cm×23.8 cm×14.5 cm.肿块以囊实性为主,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者7例,基本呈实性者4例,未见完全囊性病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实性部分密度与腹主动脉相近,CT值约为38.5~49.3 HU,囊性部分CT值平均约为18.9 HU.MR检查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为69.5~117.3 HU.门静脉期CT值峰值略下降,信号降低,实性肿块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64.7~103.5 HU,平均77.8 HU.延迟期实性部分密度、信号逐渐下降.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有一定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析了36例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CT表现,其中27例为肾上腺皮质腺瘤(13例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例为Cushing氏综合征,2例为无功能腺瘤),1例皮质腺癌,8例嗜铬细胞瘤。13例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肾上腺皮质腺瘤CT值为-18~13HU(平均1.8±9.9HU)低于表现为Cushing氏综合征者的-0.4~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右侧13例,左侧4例,均为单发,大小1.5~7.2cm,平均(4.2±1.9)cm,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斑点状钙化4例,囊变1例。平扫CT值28.0~43.8HU,平均(33.6±4.7)HU;增强后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CT值21.5~49.4HU,平均(37.3±6.8)HU;静脉期多轻度强化,CT值27.9~62.2HU,平均(45.0±9.7)HU;其中5例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无强化。术后对13例患者进行3~48个月随访(平均15月),2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术后9、12个月。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平扫边界清晰,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增强后呈轻度延迟性强化或无强化。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1岁.临床无异常表现,外伤后腹部CT检查发现胰腺体部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CEA:0.75 μg/L;AFP:3.09 μg/L;Ferritin:708 μg/L;CA19-9:3.14 μg/L;NSE:7.58 μg/L. CT检查:胰腺体部见大小约2.6 cm×2.7 cm×3.1 cm占位性病变,平扫呈类圆形高低混杂密度,高密度部分CT值约320 HU,低密度部分CT值约为25 HU(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稍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静脉期稍低密度区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为35 HU,延时扫描呈低密度,高密度部分三期扫描无强化(图2~4).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52岁.因体检行超声检查发现右肾肿物半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双肾区无异常隆起,无叩、压痛.超声检查示:右肾实性占位.尿常规示:尿蛋白+4,潜血+3.CT检查示双肾形态尚可,右肾中部见类圆形等密度影,截面大小约2.2cm×2.1cm,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48HU,边缘不整,与周围肾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81HU,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静脉期及平衡期CT值分别为107HU、106HU,呈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0岁。咳嗽、咳少量痰,伴发热,无胸闷、气促,无肢体乏力及夜间盗汗。实验室检查:CK-MB 46.4 U/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3×109/L。X线胸片示纵隔肿物。CT(图1~4):示中纵隔不规则形稍低密度肿物,平扫CT值约14~19 HU,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小约11 cm×9 cm×11 cm,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20~28 HU,肿物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肿物与邻近血管分界清楚,血管推压移位;两肺实质未见异常,心包少量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肾上腺非功能性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转移瘤26例37个瘤灶中肺癌占17例(65%),28个瘤灶(76%)直径>3 cm,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可有出血、坏死、压迫或侵犯周围结构,31个瘤灶(84%)平扫CT值及强化程度>20 HU.非功能性腺瘤12例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8例直径<3 cm,5例瘤侧残存正常肾上腺,9例平扫及强化程度<20 HU,其中4例出现负CT值.5例肾上腺皮质癌平均直径6.8 cm,边界不清,密度改变与转移瘤相似.3例嗜铬细胞瘤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缘情况与转移瘤极为相似.结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腺瘤平扫密度、强化程度及是否瘤侧残存腺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较易鉴别;与无功能性皮质腺癌、嗜铬细胞瘤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 35岁,左上腹不适 40余天。查体:左上腹轻压痛,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腹膜后占位病变,①异位嗜铬细胞瘤,②神经源性肿瘤,③夹层动脉瘤,④淋巴瘤。CT及MR表现:CT平扫于腹主动脉左前方、左肾右前方、胰腺后方见一椭圆形大小约 3cm×4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CT值 34HU,在部分层面与主动脉及肾静脉界面不清,主动脉及肾静脉受压分别向右侧及前方移位。注入造影剂后肿块明显均匀强化,CT值 146HU(图 1)。延时 8min扫描,肿块呈中度强化,CT值 84HU。MR平扫:于胰腺后方、腹主动脉左侧、左肾上腺区见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副脾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区副脾术前CT资料.结果 病灶均位于左侧肾上腺区,单发,边界清晰,4例呈类圆形,1例椭圆形,最大径1.1 ~3.0 cm之间,平均(2.1±0.7)cm.CT平扫5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同层面的脾脏密度相近,均无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CT值41.9~55.3 HU,平均(47.7±5.4)HU;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或斑马纹样强化,CT值78.6~141.1 HU,平均(102.6±25.8) HU,静脉期2例进一步强化,3例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趋于均匀,CT值68.7 ~ 129.7 HU,平均(104.6±22.9) HU.5例病灶3期CT值与同层面脾脏的CT值相仿,5例中,病灶由脾动脉分支供血4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2例.结论 肾上腺区副脾CT特征为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均相近,多由脾动脉分支供血,易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区副脾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5例典型及12例不典型肾上腺腺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不典型肾上腺腺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肾上腺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常见及少见的影像征象,27例均做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27例肾上腺腺瘤,不典型肾上腺腺瘤12例,其中单侧肾上腺2个腺瘤2例,双侧肾上腺腺瘤3例;腺瘤最大径>5 cm者6例,最大者直径18 cm,其内囊变、出血、钙化;增强后腺瘤明显强化4例;典型腺瘤15例。结论典型肾上腺腺瘤的CT表现是单侧单发,最大径<5 cm,平扫密度低且均匀,增强后腺瘤轻-中度强化;不典型腺瘤的CT表现为双侧发生或单侧多发,最大径>5 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腺瘤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9.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双侧肾上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4例双侧肾上腺疾病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27例加行双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面三维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34例双侧肾上腺病变中,转移瘤20例,淋巴瘤4例,腺瘤3例,结核3例,嗜铬细胞瘤2例,皮质癌2例。转移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均匀明显强化。淋巴瘤形态不规则,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腺瘤边界清晰,平扫CT值<15 HU,中度强化。结核显示肾上腺弥漫性肿大、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及弥漫性钙化。嗜铬细胞瘤边界清晰,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皮质癌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强化明显但不均匀,可累及周围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是双侧肾上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