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笔者于2012-04诊治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左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球头、股骨假体分离导致后脱位1例。1病例报道患者,男,72岁,因左下肢疼痛及活动受限2个月、加重1周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左侧Ⅲ期,右侧Ⅱ期[1]),行左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右侧卧位,选择左臀部后外侧切口,行常规手术操作,术中行适度牵引、屈髋、外展、内收、后伸等检查左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下肢长度等正常,透视假体位置及髋关节无异常。术后卧床休息,左下肢着防旋鞋,进行轴向屈伸功能锻炼。术后15 d出院前复查左髋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患者男,80岁。因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3年右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年,加重6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摔伤致右股骨颈骨折于我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1年前因出现右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再次入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右髋关节后外侧略红肿,皮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患者 ,男 ,5 9岁 ,因“陈旧性左髋关节脱位 2年”于 1999年 8月 3日入院。患者 1996年车祸致左髋臼粉碎骨折并股骨头中心脱位 ,在外院行手术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术后 3个月出现左髋部疼痛 ,跛行加重。X线片显示 :左髋关节后上脱位。 1997年再次手术复位 ,9个月后复查发现左髋关节再次脱位 ,因无疼痛 ,活动尚可 ,未再治疗。现因活动时出现疼痛 ,遂到我院治疗。查体 :左髋部外上隆起畸形 ,见陈旧性瘢痕 ,左下肢轻度内收 ,短缩 4cm ,髋关节屈曲受限 ,达90°。X线片示 :左髋臼陈旧性粉碎性骨折 ,左髋关节脱位 (图 1)。充分牵引…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81岁,右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1年,右下肢疼痛、麻木11个月,加重3个月,于2013年9月22日入院。患者曾于1992年因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于当地医院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2012年因双侧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图1a)于我院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可见假体周围骨溶解明显。植入假体:髋臼侧为德国Zimmer公司Müller加强杯,股骨侧为肿瘤假体  相似文献   

5.
1 病例资料患者,女,62岁,因“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6年余”于2010年11月27日入院,患者于1987年因“右侧股骨颈骨折”,于当地医院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查体:右髋部见一20 cm的手术瘢痕,右下肢短缩外旋畸形,患肢较对侧缩短约10 cm.右髋部压痛感明显,右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Ⅲ级).其余肢体关节无畸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X线片及CT提示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周围骨质破坏(图1、2).于2010年12月6日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翻修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晚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3月始,采用微创技术治疗18例22髋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4~5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6(17.1~30.1),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6分。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切口、非骨水泥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组)。与同期常规人工全髋置换术的18例22髋(对照组,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3分)进行比较,包括:围手术期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两组均获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对照组1髋术后2d脱位,微创组中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组手术切口长9.3cm(8.7~10.5cm),较对照组16.8cm(14.0~20.0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时Harris评分分别为92、9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相近,但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引流量微创组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恢复较快。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但开展此手术的初期,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及有相应设备的医院、有选择地用于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外侧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对13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采用外侧入路进行,对手术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9年,平均6年,全组无髋关节脱位,股骨柄松动、下沉20例,晚期感染1例,需行假体取出,无翻修病例。按“髋关节人工置换术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86.4%。结论外侧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不易污染、患者对手术体位容易耐受、利于麻醉控制、术后患者早期活动不易脱位、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例 1 女 ,71岁。 2 0 0 1年 2月 2 6日入院。患者于 5年前在我院行无张力斜疝修补术。术后 2年左下腹切口破溃 ,给予换药、抗感染治疗无好转。体查 :左腹股沟韧带上方可见 6cm长手术瘢痕 ,中部可见一直径 0 .5cm窦道口 ,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探查窦道深约4cm。术中见窦道从皮肤直达涤纶布未穿透布片 ,布片局部发白。完整切除窦道及补片 ,用传统法修补。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例 2 女 ,5 6岁。 2 0 0 1年 6月 17日入院。 3年前在外院行左腹股沟斜疝无张力疝修补术 ,术后 1个月即发现切口破溃 ,流脓 ,换药治疗好转 ,但反复发作。体…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2岁,因跌倒致左股骨颈骨折、行走跛行、髋部酸痛20年于1990年5月17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及腹检无异常.左髋呈内收位,不能外展,在大粗隆位于髋坐线上方,左下肢较右下肢短6cm,行走跛行,肢体感觉和肌力正常.X线摄片示左股骨颈骨折,骨折端硬化不连,大粗隆向后上方移位.5月19日行左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松解髋部软组织,人工股骨头仍不能复入髋臼,放弃复位.术后行胫骨结节牵引.6月4日行左人工股骨头复位,术中见人工股骨头位于髋臼上方4cm,经反复牵引下肢和用力推压股骨头,才勉强将股骨头复入髋臼.当日中午麻纺退后患者左下肢感觉和运动消失.6月5日上午行左股骨上端缩短和股骨头复位,术后2个月左下肢感党和运动均无恢复.  相似文献   

10.
改良小切口技术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下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1月 ,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应用 18例 19髋 ,男 11例 ,女 7例 ;体重指数 17 5~ 2 4 ,平均 2 1 2 ;年龄 5 5~ 78岁 ,平均 6 5 8岁 ;股骨颈骨折 7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1例 (12髋 ) ;切口长度为 9~ 14cm ,平均 11 2± 0 8cm。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 ,术中无需对周围组织过分牵拉 ;术后随访 2 0~ 2 7个月 ,平均 2 5 7个月 ,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 ;除 1例术后出现切口轻度脂肪液化经治疗痊愈外 ,其他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 ,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确实可行 ,且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缺损采用提高旋转中心10例、患侧股骨头造盖10例、特殊髋臼钢板重建髋臼10例.结果 25例获得随访,时间1年~9年4个月,平均3.5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1.6分,下肢短缩-2~2.5 cm,平均1.0 cm.3例骨盆倾斜习惯术后未能矫正,行走时感患肢过长.结论 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术式多样,需根据髋臼的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明  蒋东明  毛国庆 《中国骨伤》2009,22(12):935-93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适应证以及早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75~95岁,平均81.1岁。骨折后入院时间3~48h,平均11.5h。按Evans分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入院后至手术时间4~8d,平均4.8d。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髋部活动能力,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0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下床时间4~7d,平均5.9d。3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发生,14例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水平,有17例出现了髋关节活动能力下降。术后4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66.67±26.35)%,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76.08±25.62)%。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进行Harris评分,其中伤前髋部活动能力正常的10例患者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过程安全,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侧方入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髋关节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8月~2005年10月,应用髋外侧小切口关节囊前方入路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92例(94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量,随访所有患者的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度6.0~8.5 cm(平均7.5 cm),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40~110 min(平均84 min),术中出血量250~400 mL(平均300 mL),术后48 h引流量120~340 mL(平均270 mL);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38~5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90~170 mL(平均120 mL),术后48 h引流量50~210 mL(平均160 mL)。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8周可负重行走,功能康复满意。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8例,良29例,中5例,优良率94.5%。结论外侧髋关节小切口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髋关节先天性脱位有假臼形成不宜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14.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侧前方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03年2月~2003年12月,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53例58个髋关节行全髋置换术,其中5例为双侧同时手术, 6例全髋关节翻修手术, 4例关节完全强直的置换术。改良要点: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突出部份充分暴露;股骨颈及大粗隆暴露后,先截骨,再脱位取出股骨头。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7~12cm,平均8 5cm。手术时间70 ~140min,平均88min。出血量250~660ml,平均470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14d部分负重行走。全部病例获得4~40周随访,平均28周,Harris评分优37例,良12例,中4例,优良率达92 .5% (49 /53)。 结论 侧前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可扩展到人工髋关节翻修、髋关节强直、髋关节先天脱位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哈丁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34例。结果手术切口长7~10cm,平均8.5cm;手术时间为40~60min。随访12~36个月,术后2年Harris评分平均为89分,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哈丁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自 1997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共收治 1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晚期慢性感染的患者 ,均行一期全髋关节翻修术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 10例 ,女 6例。年龄 4 7~ 6 8岁 ,平均 5 4 2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2个月发生感染的 8例 ,术后 3个月感染的 7例 ,术后 1年感染的 1例。前次手术距本次翻修间隔 4~ 39个月 ,平均 5 6个月。 11例为骨水泥假体 ,5例为非骨水泥假体。入院时 15例体温正常 ,1例稍高。白细胞和中性多核细胞计数均正常 ,血沉 2 0~ 6 5mm/h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髋关节疼痛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辅助关节囊(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年2016年11月期间,在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共纳入患者21例,其中男5例,女16例;左髋6例,右髋15例;平均年龄为(74±9)岁。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患髋功能。计量资料用W检验观察数据是否成正态分布;髋关节Harri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21例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平均长度(7.0±1.5)cm,住院平均时间(9.6±1.8)d,手术平均时间(64±1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8.7±30.5)ml,下床负重活动平均时间(2.4±0.8)d。患者随访期限内均未发生皮肤坏死、感染、骨折、深静脉血栓(DVT)、关节脱位及下肢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67.3±6.3)分,与术前(12.1±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2,P<0.05);术后3个月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4.7±4.5)分,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5,P<0.05)。 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早期疗效有明显优势,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患者满意度高,能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59例59髋行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8为新鲜骨折,11例为陈旧骨折。49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患者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取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及臀部软组织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突出部份充分暴露;股骨颈及大粗隆暴露后,先截骨清除股骨颈残端,再前脱位取出股骨头;术毕伤口不放引流,弹力绷带臀部以下均匀包扎。结果手术切口长度7—9cm,平均8cm;手术时间50~70min,平均62min;出血量150~420ml,平均300ml;无严重并发症,3~11d部分负重行走。全部患者获得6—49个月的随访。Harris评分优52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达98%。结论侧前方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后外侧切口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8~96岁,平均72.3岁。全髋关节置换2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3例,使用骨水泥3例。同期对照常规后外侧入路36例,全髋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5例,使用骨水泥3例。比较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下地时间、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5.4个月。微创组:切口平均长度8~9.8 cm,平均9.2 cm;术中出血量100~480 ml,平均230 ml;疼痛指数4~6分,平均5分;下地行走时间3~13天,平均8天;基本恢复步态25~38天,平均32天。术后并发下肢轻度肿胀1例。常规组:切口长度为16~18.2 cm,平均16.8 cm;术中出血220~690 ml,平均430 ml;疼痛指数6~8分,平均7分;下地时间7~35天,平均26天;基本恢复步态35~68天,平均48天。术后并发肺栓塞1例。结论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体重指数(BM=I)〈30%,对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程度轻,下地时间早,并发症少,加快康复患肢功能,无需特殊手术器械,有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术者需要掌握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经验和微创手术操作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治疗中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12例患者自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年龄24~61岁,平均(42.5±1.0)岁。其中临床上均有疼痛,血沉偏高。其中3例有髋部皮肤窦道,手术时候皮肤完好。均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获得随访,随访观察6~24个月,平均(8.0±0.5)月,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有无松动,结核有无复发,评价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假体脱位、松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结核复发髋关节。术前Harris评分20—38分,平均(25.0±2.0)分;术后Harris评分59~90分,平均(76.4±0.4)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系统治疗结核基础上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是可以肯定的,可明显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