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部和坐骨神经痛称梨状肌综合征。其表现应与坐骨神经痛相区别。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臀部疼痛有坐骨神经痛,腿痛多表现在小腿外侧腓总神经分布区。检查发现梨状肌部位有压痛和放射病,有时局部可触及条索样隆起,触及饨厚,沿坐骨神经有压痛,直腿抬高实验多为阴性。过去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多采用理疗及药物治疗,见效慢,病程长。最近,我们对诊断明确的患者采用牵引加骶管内药物阻滞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梨状肌下孔注药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30例孙海明,高兴艳(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56610)自1991年8月以来,为30例干性坐骨神经痛施行梨状肌下孔注药治疗,对缓解疼痛、改善下肢活动及功能均获得良好效果。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病程1周~...  相似文献   

3.
坐骨神经的形态学观测及其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成人尸体100例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对此作了分型并测定了坐骨神经主干及分支的直径。结果表明,I型占61%,Ⅱ型占6%,Ⅳ型占10%,Ⅴ型占5%,Ⅵ型占7%,Ⅶ型占2%;100侧坐骨神经,穿梨状肌部位直么为12.6mm。提出了行梨状肌综合征减压术的手术入路及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4.
腰臀部软组织损伤中因梨状肌损伤而导致坐骨神经痛的较为多见。我科自1999年5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0例,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大肌肌间沟及梨状肌注射疗法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各有49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腰大肌肌间沟及梨状肌注射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及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大肌肌间沟及梨状肌注射疗法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以坐骨神经放射性痛为特点的疾病,易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1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60例梨状肌和肌腱的形态,毗邻及其与坐骨神经的关系.梨状肌分四型.裂状肌腱分五型.81.6%的梨状肌有附加起点.5%的梨状肌止端下方有滑液囊.21.7%的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异常.20%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通过梨状肌两腱之间或一腱之前方或后方.认为梨状肌腱与坐骨神经的异常毗邻关系是压迫坐骨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导致坐骨神经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梨状肌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腰腿痛原因之一,主要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跛行、小心碎步、特殊姿势。重者起居不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笔者根据硬脊膜外腔点滴治疗的启示,试用梨状肌间隙点滴封闭坐骨神经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梨状肌综合征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在临床上相当普遍。国外学者统计约有6%的坐骨神经痛是由梨状肌综合征引起。一般认为梨状肌综合征是由梨状肌的解剖变异、外伤、劳损、感染等因素导致梨状肌充血、水肿、肥大、痉挛、挛缩、变性从而刺激、压迫坐骨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Yeoman于1928年首次描述梨状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正梨状肌综合征主要是因间接外力如跨、蹲、扭、闪等动作导致梨状肌受牵拉而引起撕裂损伤,造成局部充血、痉挛、水肿,而使坐骨神经受刺激压迫,从而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1-2])。临床调查显示,梨状肌综合征占臀部软组织损伤的15%~25%,是导致老年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较高,容易发生误诊,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3-4])。因此,本文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临近组织的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刺激,压迫粘连或刺激引起,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病。干性坐骨神经痛主要由于坐骨神经梨状肌出口炎症引起,压痛点位于梨状肌上下,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2])。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范畴,在外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跌倒闪挫,致气血瘀滞,在内由于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针对疾病特点,笔者采用局部阻滞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8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通路上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梨状肌综合征等引起。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原因是针对病因治疗,而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未明,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有的用药物治疗,有的用物理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少数转为慢性,甚至经久不愈,局部神经阻滞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不能长久治愈。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3.
早在1928年,Yeoman就认为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异常可导致坐骨神经痛.1937年,Freiberg首次采用切断梨状肌的方法治疗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12例,其中10例治疗有效.1947年初,Robinson开始使用梨状肌综合征一词,他描述了该病的5个明显的特点:①局部外伤史;②疼痛局限在骶髂关节、坐骨结节和梨状肌,疼痛沿着坐骨神经放射并出现行走困难;③弯腰、举重导致疼痛加重,通过牵引可不同程度缓解;④在梨状肌的解剖部位可触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⑤Lasegue征阳性.一般认为,梨状肌综合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由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表现,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1].髋关节过度内、外旋或外展可拉伤梨状肌,而痉挛的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可产生臀后部及大腿后侧疼痛,其他原因包括解剖变异、梨状肌炎症、肌张力异常、注射后肌纤维化、骶髂关节炎症及坐骨结节肿块等[2].  相似文献   

14.
坐骨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症,该神经穿梨状肌常有变化,为了积累我国人体质资料,所见变异情况与坐骨神经痛或有关系。我们小组观察42侧坐骨神经,其中男尸36例,女尸16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一、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 Ⅰ型:坐骨神经穿梨状肌下孔时未分支,到股后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有32侧,占76.19%(右侧17例,左侧15例)。其中(1)左右双侧同一类型的有12具尸体共24侧,(2)两侧均已分支有2具尸体,共4侧,(3)两侧不同类型,其中1例分支,一侧为坐骨神经干的有2例共4例。  相似文献   

15.
坐骨神经痛现治疗方法较多的报道是中医的针灸及穴位注射等。我们在腰大肌间沟麻醉的启发下,自1985~1997年8月12年间施用强的松龙、普鲁卡因行腰大肌间沟注射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1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坐骨神经痛18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01年1月以来,采用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坐骨神经痛184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84例中,男103例,女81例;年龄24岁~69岁;病程最短1d,最长2个月,平均18d。原发性坐骨神经痛58例,继发性坐骨神经痛126例,其中,腰椎骨质增生引起者77例,腰椎骶化引起者7例,梨状肌综合征引起者9例。就诊时均有行走困难,一侧下肢麻木或放射性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治疗方法2.1取穴按疼痛经络取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取秩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水针并悬吊牵引法治疗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水针并悬吊牵引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114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96例,结果:水针并悬吊牵引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有效率为100%,而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则为94.79%,P〈0.01。结论:水针并悬吊牵引法具有标本兼治,见效快,疗效高,而且方法简便,经济,无副作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水针并悬吊牵引法治疗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水针并悬吊牵引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 114 例,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96 例。结果:水针并悬吊牵引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有效率为 100% ,而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则为 9479% , P< 001。结论:水针并悬吊牵引法具有标本兼治,见效快,疗效高,而且方法简便、经济、无副作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梨状肌综合征是引起中老年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2007年3月—2009年10月,我院采用自我牵伸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5例均符合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8~64岁;右侧18例,左侧7例;病程10 d~1.5年。  相似文献   

20.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梨状肌卡压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作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局部阻滞加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112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