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重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对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前后比较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颅内压、体温明显降低,疗效明显增高。结论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与复温方法,冬眠药物的作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疗法,是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以降低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特别是脑细胞代谢,减少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功能的目的。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缺氧,导致脑损害。早期采用亚低温治疗以降低脑组织氧耗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研究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脱水降低颅内压力、稳定酸碱平衡、纠正水纳失衡、使用保脑护剂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亚低温疗法,物理降温前1h给予哌替啶25mg+异丙嗪25mg+氯丙嗪25mg(冬眠合剂),并用亚低温治疗仪把肛温降低至35℃以下,时间控制在1.5~3.0h。结果:比较两组预后效果,对照组病死率远高于治疗组,治愈率也明显低于治疗组。结论:使用亚低温疗法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加快患者清醒、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38例进行了亚低温治疗,其余38例对照组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减少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均进行脱水、止血、激素及抗炎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法,对照组采用降温毯降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d、3d、7d的ICP、CPP、SOD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均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3d、复温14d的脑CEG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可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采用亚低温治疗2~14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高颅压、高体温更快得到控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死率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监测颅内压变化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常规组(60例)和亚低温组(60例)2组对照比较,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伤后3~6个月根据GC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规组病死率低,恢复良好率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有效地采用亚低温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醒脑静与亚低温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静联合亚低温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亚低温治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外伤高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效果,并进行护理总结.[方法]将40例颅脑外伤高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治疗组予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降温疗法,比较两组降温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4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亚低温组50例入院或开颅手术后开始用冰毯机持续降温,配合应用冬眠、镇静、解痉等措施,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入院后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36例气管切开,与亚低温组同接受脱水利尿和激素等常规治疗。2组患者伤后当天及第3,5,7天分别接受CT扫描检查,动态观察损伤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并判定预后。结果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为68%(34/50),病死率为12%(6/50);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为48%(24/50),病死率为28%(14/5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重型脑损伤病死率,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0例重型颅型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对照组体温超过38℃给予常规降温处理;治疗组早期应用头部冰敷、腋窝及大血管处冰敷,使体温维持在腋温36℃(肛温:32~34℃)72h.结果:治疗中生命体征及治疗3月后两组的疗效观察存在比较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及致残率,提高其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亚低温组(50例),入院或开颅手术后开始用冰毯机持续降温,配合应用冬眠、镇静、解痉等措施,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入院后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36例气管切开,与亚低温组同接受脱水利尿和激素等常规治疗。两组患者伤后当天及第3,5,7分别接受CT扫描检查,动态观察损伤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并判定预后。结果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为34/50(68%),死亡率6/50(12%)。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为24/50(48%),死亡率14/50(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重型脑损伤死亡率,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与颅内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出血量和水肿带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与减轻脑水肿、脑出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预防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6.67%,而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6.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进行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可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亚低温脑保护和高压氧(HB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联合组40例、HBO组44例和亚低温脑保护组46例,3组患者均给予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组给予亚低温脑保护和HBO治疗,HBO组给予HBO治疗,亚低温脑保护组给予亚低温治疗。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后前3 d血糖、血浆内皮素(ET)水平,1周内颅内压(ICP)及10 d内脑组织氧分压[pbt(O2)],治疗3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治疗3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总有效率。结果联合组入院第2天血糖和ET水平明显低于HBO组,入院第3天明显低于亚低温脑保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联合组入院第3天起ICP明显低于HBO组,入院第5天起ICP明显低于亚低温脑保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从入院第7天起,联合组pbt(O2)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P均0. 05);联合组治疗3周后GCS评分及3个月后GOS评分与亚低温脑保护组及HB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亚低温脑保护组和HBO组(P均0. 05)。结论联合应用亚低温脑保护和HB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单一应用效果确切,能减轻炎性反应,更明显地降低ICP,提高pbt(O2),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有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能量代谢,减轻脑组织的乳酸堆积作用,它不仅能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量实验证明,32~35℃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残死率,改善预后[1].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治疗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冠  曹德晨  孙宏声  董琨  王增  李耀华 《新中医》2015,47(10):32-3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患者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3例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予亚低温及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治疗后颅内压(ICP)、脑脊液(CSF)生化指标变化及统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第5、6、7天,治疗组ICP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5、7天,治疗组S-100B蛋白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第5、7天,治疗组CK值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第14、28天,治疗组GSC评分高于对照组。随访3月,治疗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具有急性期神经保护,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应用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分为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一周颅内压(ICP)、入出院时GCS评分、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治疗后6个月GOS评定预后的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ICP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SaO2显着提高(P〈0.01),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GO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经应用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组,每组各34例。常温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5-34.5℃,持续2-3天后复温。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重残率均低于常温组,总有效率85.2%,死亡率14.7%,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施的治疗方法,具有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陈净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0):102-10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疗效.方法:对瑞安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死亡率、重残率、植物生存率较对照组低,良好率及中残率较对照组高.结论:亚低温治疗是颅脑损伤治疗方法之一,临床有肯定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