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多柔比星导致迟发性心肌毒性反应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对多柔比星导致迟发性心肌毒性反应作出预测。方法:选取用多柔比星化疗6个周期乳腺癌患者78例,化疗过程中IMA增高定为A组,IMA不增高定为B组。比较分析A与B组按1998年WHO标准诊断心肌毒性反应和Tei指标评价心功能异常之间的患者例数差异。结果:经过多柔比星治疗患者心功能呈下降趋势。根据1998年WHO标准,在A与B组3、6、9和12个月发生多柔比星心肌毒性反应患者例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3、0.84、0.72和0.56。对A与B组3、6、9和12个月Tei变化例数之间进行方差分析,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9,P=0.12;6(χ2=5.41,P=0.02)、9(χ2=4.81,P=0.03)和12个月(χ2=6.15,P=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A对多柔比星迟发性心功能下降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多柔比星导致急性心肌毒性反应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用多柔比星治疗发生急性心肌毒性反应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5名用多柔比星未发生心肌毒性反应的患者25名作为对照组,在10min、1、2、3、6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MA值指标变化,对两组各个时间点IMA均数±标准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各时间点血清IMA均数±标准差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柔比星导致的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早期,其血清的IMA值就开始升高。结论:多柔比星导致的急性心肌毒性早期IMA就开始增高,而正常人群不会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多柔比星导致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对多柔比星导致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患者作出早期诊断及预测.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患者IMA和肌钙蛋白T(cTnT)血清结果,将106例用多柔比星治疗的患者血清分为发病人群发病时血清(A组)、发病人群给药24 h后血清(B组)、高危人群给药24 h后血清(C组)及未发病人群给药24 h后血清(D组)4组血清,对4组中的血液指标检验结果升高例数进行组内及组间x2检验,比较其中差异;并对106例多柔比星诱发的急性心肌毒性患者的515份心电图与515份血清中的IMA指标升高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柔比星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患者发病时血清与正常人群血清IMA升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0.94,P=0.00.多柔比星心肌毒性反应患者在用药24 h后与正常人群血清中IMA及cTnT升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43,P=0.00;x2=128.23,P=0.00).106例患者的515份异常心电图与515份血清中的IMA值异常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发生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患者中IMA的升高与心电图之间存在着相关性,r=0.783,P<0.05.结论:多柔比星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患者的IMA血液检验指标的异常提示,IMA检测对诊断多柔比星心肌毒性反应存在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IMA(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DOX(多柔比星)心肌毒性的敏感性、准确性以及是否存在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4年7月住院使用DOX肿瘤化疗患者48例,在化疗前均常规查心电图、心脏彩超、cTnT(肌钙蛋白),如以上指标有异常则不选用多柔比星化疗。在用DOX化疗期间如出现DOX导致的急性心肌毒性反应则将此患者定为入组条件。入组患者均在出现多柔比星导致的急性心肌毒性反应10分钟及3、6、12、24小时抽血查IMA、cTnT、CK-MB(心肌酶谱)检验指标。结果:在DOX导致的急性心肌毒性患者血清IMA值出现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发生DOX急性心肌毒性早期就开始增高,各种对比P<0.01,并且IMA的变化与心电图具有相关性(P=0.000)。结论:IMA成为DOX心肌毒性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多柔比星导致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对多柔比星导致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患者作出早期诊断及预测。方法:选取用多柔比星治疗的101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患者IMA和CK-MB血清结果将患者血清分为发病人群发病时血清(A组)、发病人群给药24h后血清(B组)、高危人群给药24h后血清(C组)及未发病人群给药24h后血清(D组)四组,对四组中的血液指标检验结果比较其差异;并对101名多柔比星诱发的急性心肌毒性患者的538份心电图与538份血清中的IMA指标升高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血清与D组血清IMA升高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K-MB升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与D组血清中IMA及CK-MB升高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人群血清结果 IMA升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K-MB升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患者中IMA的升高与心电图之间存在着相关性(P<0.05)。结论:多柔比星急性心肌毒性反应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血液检验指标的异常提示缺血修饰白蛋白检测对诊断多柔比星心肌毒性反应存在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hrelin调控ERK信号传导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培养,设立对照组、多柔比星组、gbrelin组、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组、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加PD098059抑制剂组,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ERK、p-ERK、P-gp蛋白的表达.结果:在ghrelin干预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率最低(P<0.01),在多柔比星的干预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率最高(P<0.01),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能够抑制多柔比星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促凋亡作用(P<0.01),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加ERK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滞剂PD98059能够减弱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P<0.01).多柔比星组与ghrelin组相比ERK表达及p-ERK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ghrelin组与多柔比星组相比P-gp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组与多柔比星组相比ERK表达及p-ERK水平明显增加(P<0.05)、且P-gp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加抑制剂组与ghrelin联合多柔比星组相比ERK表达及p-ERK水平明显下降(P<0.01),P-gp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7).结论:一定浓度的ghrelin激活乳腺癌细胞ERK信号通路增加P-gp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多柔比星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而诱发耐药的产生,阻断ghrelin-ERK信号通路可能逆转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形成多细胞球后,对许多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明显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多细胞耐药”.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细胞黏附引起的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有关.细胞质膜微囊蛋白-1 (caveolin-1,CAV1)是一个细胞膜蛋白,在细胞膜信号通路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CAV1基因沉默是否能增强MCF-7多细胞球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用liquid overlay技术培养获得MCF-7多细胞球,用脂质体转染法把特异针对CAV1基因的双链小RNA干扰片段导入MCF-7细胞中,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多柔比星对MCF-7的细胞抑制率,分别用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CAV1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总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及磷酸化FAK (p-FAK)蛋白水平.结果:与单层细胞相比,多细胞球组的多柔比星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FAK相对磷酸化水平增加2.64倍(t=7.32,P<0.01);CAV1基因沉默后,MCF-7多细胞球生长缓慢,球体较松散,与未转染组相比,干扰组多细胞球多柔比星(1 μ mol/L)的细胞抑制率增加了1.07倍(t=5.77,P<0.01),FAK相对磷酸化水平下降68.7%(t=6.57,P<0.01).结论:多细胞球的形成可以增强MCF-7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受性;CAV1基因沉默能逆转MCF-7多细胞球对多柔比星的耐药现象,FAK相对磷酸化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申兴勇  袁平 《癌症进展》2018,16(1):106-109
目的 探讨加减炙甘草汤对乳腺癌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及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96例乳腺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TAC)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减炙甘草汤治疗,均以21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脏肌钙蛋白(c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并比较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K、CK-MB、cTnI、LVEF、LVEDD、LVES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K、CK-MB、cTnI、LVEF、LVEDD、LVES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CK、CK-MB、cTnI、LVEDD、LVES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LVEF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K、CK-MB、cTnI、LVEDD、LVES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毒性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67% vs 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的化疗过程中联合加减炙甘草汤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保护心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癌细胞MCF-7中Snail表达与多柔比星(ADM)诱导的多药耐药(MDR)的关系,揭示上皮-间质转化(EMT)对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构建snail真核表达载体pCDNA-Snail和RNA干扰载体pSUPER-siRNA,将载体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用多柔比星对细胞进行诱导.利用细胞毒性实验和多柔比星外排实验,对细胞的耐药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流式细胞术测量耐药细胞中P-糖蛋白(P-gP)表达,Real-Time PCR测量耐药细胞中MDR1、Snail mRNA的表达.结果:细胞毒性实验和多柔比星外排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转染pCDNA-Snail和pSUPER-siRNA后经多柔比星诱导相对耐药指数(RR)分别为111. 3和13.7,细胞内药物荧光强度分别为9.30±0.97和87.40±9.13;Real-Time PCR显示相对于未转染细胞,转染pCDNA-Snail后MDR1,Snail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P-gp表达也显著升高,P<0.01;转染pSUPER-siRNA细胞则出现相反变化(P<0.01).结论:Snail沉默和过表达分别使乳腺癌细胞的耐药能力降低或升高.  相似文献   

10.
塞来昔布预防MCF-7细胞获得性耐药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 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获得性耐药的预防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小剂量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Doxo) 对MCF-7细胞进行诱导,建立获得性耐药诱导模型,同时以此模型,联合应用塞来昔布进行耐药预防研究.MTT法检测多柔比星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及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 RT-PCR方法检测MDR1、MRP1、GST及TopoⅡ等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蛋白的变化; FCM法检测细胞膜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及功能. 结果:多柔比星(0.05 μg/mL)作用7 d,MCF-7细胞内MDR1及MRP1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上调,而GST及TopoⅡ未见明显变化;联合塞来昔布(10 和20 μmol/L)进行干预,可有效抑制多柔比星诱导的MDR1及MRP1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上调,细胞膜P-gp功能均降低.多柔比星与塞来昔布(10 μmol/L)联合作用组,MCF-7细胞对多柔比星的IC50值为(0.38±0.04) μg/mL与多柔比星单药组的 (0.67±0.03) μ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有效预防MCF-7细胞获得性耐药的发生, 且具有明显的化疗增敏作用,其初步作用机制部分涉及塞来昔布抑制多柔比星引起的P-gp及MRP1的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