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等单位,近两年来对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病在我省的分布相当广泛,人畜均有发病。目前已从病人、猪、鼠和鸡分离出200余株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经过鉴定多数属于生物3型和血清0:3型或与0:3型有共同抗原成分;少数为生物4型和血清0:9型。检出耶氏菌的范围已有14个地区和9个县市,为腹泻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此外还从病人和猪的粪便分离出耶氏菌噬菌体。对分离的耶氏菌株从多方面进行了致病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简称耶氏菌)病是近十年来确认的肠道传染病。耶氏菌是感染性腹泻病原菌之一,已为许多国家所证实。近几年来国内亦有很多报导,从腹泻病人、猪、鸡、兔等各种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到该菌。为了解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情况,我们自1985年~1987年4月在省内开展了对本病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标本采集:(一)病人标本:腹泻病人粪便标本采自各地医院、农村卫生所肠道门诊及监测点的腹泻病人。(二)健康猪群粪便:采自当地肉联加工厂。(三)家禽粪便:采自各地个体户饲养场  相似文献   

3.
耶氏菌小肠结肠炎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世界上不少国家已有报道,芬兰、日本和美国还曾经爆发流行。我国对此病很生疏,1976年于恩庶等首先把本病的资料介绍到国内,已引起重视。最近我们从腹泻病人和病猪均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多株。本文先报告从猪分离的2株耶氏菌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感染的人类病例,近年来有显著增加,并有5次暴发流行。目前已知本菌作为胃肠炎、严重腹痛和肠系膜淋巴腺炎的一种重要致病菌,引起广泛重视。Marks等报告在他们所研究的胃肠炎患者中,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比痢疾菌高3~4倍。我国迄今尚无病例报告。我国猪群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感染,作者已报道过,现再将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引起的腹泻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简称耶氏菌)是人畜共患疾病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国内各地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耶氏菌的报道日益增多。为了解本地区耶氏菌对腹泻病人的感染情况,我们于1986年5月—7月份,对毕节地区城关卫生所、毕节地区中医院及地区人民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共采集粪便标本96例,对耶氏菌进行分离培养,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选择毕节县城关卫生所、毕节地区中医院、地区人民医院等肠道门诊的腹泻病人标本,置于Cary—Blair保存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诊断噬菌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噬菌体,国外已有过许多研究,但多用于研究菌株的裂解型,而未见有关诊断噬菌体的报道,国内在这方面也是空白。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其它肠道菌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学特征,需要多种试验方法和较长的时间才能鉴别。为此,许多研究者曾试图从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方法方面来简化鉴别手续,但迄今未收到较好结果。我国在肠杆菌科诊断噬菌体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鉴别沙门氏菌属、  相似文献   

7.
一、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经口进入肠道后,主要在盲肠至直肠段定居和繁殖,其他部位比较少见。二、O∶3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在小白鼠的带菌时间为53天,很少超过2个月,家兔的带菌时间更短。三、直肠和结肠粘膜和内容物的耶氏菌都很多,在急性感染猪和鼠,常为优势菌,和纯培养一样。四、耶氏菌活菌经口感染,有免疫力,死菌短期感染无免疫力。五、鼠疫耶氏菌EV株活菌免疫,对O∶3型耶氏菌无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分布广泛,除人外,常常存在于许多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食物和周围环境中。但这些分离物大量是无毒力的,故鉴定菌株的毒力对于瞭解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病流行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将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毒力株R34+(0:3血清型)、P6+(O:3血清型)和Y15+(0:9血清型)多次免疫家兔,制备免疫血清,经用各自去毒力的衍生株充分吸收后,获得毒力因子血  相似文献   

9.
快速免疫酶斑点试验法鉴测布氏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种布氏菌与 O:9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简称O:9型耶氏菌)的交叉反应非常显著,用一般血清学方法难以鉴别。本文报告利用快速酶免疫斑点试验法检测布病患者特异性 IgG 抗体。试验证明此方法比试管凝集法更特异,敏感,特别能鉴别布氏菌感染或O:9型耶氏菌感梁,解决了以试管凝集为判定标准的误差。其方法简便可靠,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我们对福建各地和浙江丽水地区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氏菌280株,进行了抗原分析和血清型鉴定。初步了解了这两个地区耶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现将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引起的腹泻和胃肠炎的报导日益增多,但是从患者大便标本中常难以分离到本菌,因该菌生长缓慢,生化反应与其他肠道菌极为相似,容易误诊或遗漏。本文介绍  相似文献   

12.
螺旋霉素链霉菌噬菌体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螺旋霉素的异常发酵液及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9株螺旋霉素链霉素噬菌体,对每一噬菌体进行了纯化,根据血清中和反应,这些噬菌体可分为4种血清型(P_(11)型、1010型、1012型及4031型)。P_(11)型和1012型噬斑小而清晰,4031型和1010型大而不清晰。观察了4种血清型的代表性噬菌体形态和它们的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用冷增菌和冷增菌-碱处理法,从猪粪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比较研究结果,从72份猪粪标本中分离到4株菌,其中1株获自冷增菌法,其余3株均由碱处理法获得。此4株菌的形态、培养及生化性状均符合耶氏菌特征。玻片凝集试验提示,1株属0:18群,另3株则均属0:16群。对于碱处理法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耶氏菌小肠结肠炎(Yersiniosis)是一种新被引起注意的肠道传染病,它的病原体是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Yersinica enterocolitica下称耶氏菌)。此病1970年前仅在欧洲与北美有较多报导,非洲也报过少数病例,近年来,亚  相似文献   

15.
1984年4月,我们从一例被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出耶氏菌,结合临床症状并经细菌学、血清学及流行病学综合分析,确定该病例为耶氏菌肠炎。报告如下。患者,男、28岁。1984年4月22日腹泻,日3次,稀水样便,不发烧,脐周及右下腹疼痛,食欲差、恶心但未吐。24日在某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粪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从12份猪粪标本中,分离到结肠弯曲菌噬菌体4株,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如温度、PH值及氯仿对存活率的影响,寄主范围以及噬菌体形态等进行了观察。分离的4株噬菌体较不耐热,其PH值的稳定范围甚窄(pH7.5~8.0),但耐氯仿,常见的肠道杆菌对其均不敏感,对种内细菌的感染能力则不一。试验表明,此类噬菌体的增殖条件,与其寄主菌的生长条件相似,对今后进一步分离及筛选分型用的空肠(结肠)弯曲菌噬菌体,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前言利用噬菌体診断痢疾的方法,过去只限于分离噬菌体或对分离出来的菌株用已知噬菌体进行鑑定。前者結果并不能說明同时有相应的致病菌存在;后者則受分离培养条件的限制,只能作輔助方法,仍不能滿足实际需要。 1956年和氏提出了噬菌体增殖反应。其理論基础是:特异性噬菌体与相应菌株相遇时,經过吸附及于菌体内潛育生长过程,最后噬菌体大量增殖。根据已知噬菌体的量的变化判断相应菌株的存在。反应程序如下: 1.于被检驗材料中严格定量地加入指示噬菌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鸡粪便中分离裂解性空肠弯曲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治疗和防控空肠弯曲菌感染奠定基础。方法 以空肠弯曲菌NCTC11168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鸡粪便中分离空肠弯曲菌噬菌体,并测定其噬菌斑、遗传物质、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和热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 分离得到空肠弯曲菌噬菌体CP7,其噬菌斑直径约为1~2mm,清晰透明,边缘光滑,无晕环。CP7裂解能力较强,能裂解13株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电镜观察噬菌体属于肌尾噬菌体属,具有典型的弯曲菌噬菌体的终端泡和空头,有一直径80nm的正多面体对称头部,一长约100nm、宽15nm的尾部,有肌鞘并可发生收缩。CP7的遗传物质为ds DNA,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HhaⅠ、DraⅠ、EcoRⅤ和TaqⅠ切开,属于Ⅲ组空肠弯曲菌噬菌体,基因组大小约为140kb。结论 CP7为裂解性噬菌体,裂解能力较强,对不同温度、pH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开发为空肠弯曲菌抑菌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1992年6月我市郊区稻香新村小学发生一起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粪便标本:采70名腹泻病人的粪便。培养基:选用GN增菌液、SC增菌液、SS培养基和三糖铁球脂。诊断用品:微量生化管,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和药敏纸片。分离培养:取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分别按肠道致病菌分离法得纯菌,再按常规法做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和噬菌体裂解试验。药敏试验:将分离到的29株志贺氏菌分别用10种抗生素纸片做药敏,按常规法操作。结果与讨论对70名发病学生的粪便进行…  相似文献   

20.
痢疾志贺氏菌即A群志贺氏菌,可分为10个血清型,1型即原来的志贺氏痢疾杆菌。本文报告的细菌是A群志贺氏菌1型的一个新的生物型。此生物型的特点是能利用枸橼酸盐和丙二酸盐作为碳源。本菌是从一名急性菌痢患者的粪便中分离而得,鉴于目前尚未见到本菌的报告,故将其分离、鉴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