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经感传过程中体觉系统中枢部位机能活动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23-128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观察到针刺侠溪穴时无感传者 SEP C_2的振幅按下肢、上肢和面部三个投射点依次递减。针刺合谷时上肢投射点的 C_2振幅较下肢和面部者高,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感传显著者,无论是针刺侠溪穴还是合谷穴 SEP C_2的振幅在三个投射点基本相同。结果提示,针刺时循经感传显著者的 S_1区各投射点出现了比较广泛的兴奋过程。  相似文献   

2.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32-136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在过去心包经循经感传时对心率影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心包经循经感传心阻抗图的变化,在感传过程中心率变化时心输出量、心脏指数等心功能指标有何影响。方法对象:皆为7~12岁经胸透、心电、听诊检查、心肺正常之儿童,男23例、女28例共51例分二组。 1.心包经有感传组:20例 2.心包经无感传组:31例步骤:有感传儿童静卧10~20分钟后用  相似文献   

4.
游振铨  张炜 《针刺研究》1993,18(2):149-153
本文对针刺内关时有感传者和无感传者心电图 ST 段和 T波变化的时间差异进行了观察。针刺时间15分钟到30分钟,部分患者观察90分钟。结果表明:针刺15分钟时,有感传者的心电图改善显著,而无感传者的心电图没有明显的变化,组间差异显著。针刺30分钟时,有感传者和无感传者的心电图都进一步改善。无感传者心电图改善的程度也有了显著意义,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再显著。从部分患者针刺90分钟连续记录的动态心电图看到,有感传组的针效比无感传组好,出现显效的时间也比无感传组早。提示循经感传可能加快针刺对相应脏腑功能调节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时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15故园盘状引导电极集中安放在依外与第一体觉区相应的部位。结果表明,针刺侠溪穴(GB43)或光明穴(GB37)时大多数感传显著者下肢代表区和面部代表区同时显示了诱发电位C4-CS成份的强反应区,而位于两者之间的上肢代表区则无明显的反应。如在F肢的风市部位将感传阻滞,使之不能上达面部,则面部的在应I<消失在同样刺激条件下,无感传者仅在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激发感传对85例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通过针剌足三里、三阴交和内关、太冲穴。激发出循经感传者43例。全组疗效显效31例。有效32例。无效22例。同时比较了有感传和无感传的降压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脑电流图、TPR、MVO_2等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SI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弄清暗示在循经感传中的作用这一问题,我们先后进行了四项观察,结果如下: 1.在以电针穴位引起的感传多次强化视觉和听觉暗示信号之后进行检查,14名感传显著者有13人对暗示单独作用都不能引起感传; 2.对30名第一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思者给以强烈暗示,不能引出感传; 3.50名感传显著者中的大多数人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都出现过进针以后无感传,需要采取调整针位,加大刺激强度等措施才  相似文献   

10.
患者吴某,男,54岁。为患有慢性病的经络敏感人。于针刺第3个疗程中,发现轻度捻针所激发的循经感传速度可达每秒100厘米左右,中度手法则达每秒150厘米左右,以上两种速度的经络感传均可循于耳廓上。这与日本长滨善夫记述的一例感传速度每秒120厘米大致相仿。但较国内报道每秒约20厘米远为快速。患者取坐位,取足少阴井穴,用0.5寸长毫针,以轻度手法运针。观察到在四肢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EEG4400型脑电图仪和ND-1型脑地形图仪对11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刺激足三阳经膝关节以下穴位所引起的感传均可上行到头面部。另外,还对10名无感传者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定位精确性进行了专门的观察。结果:对11名足三阳经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结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探讨中医经络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针刺体穴(井穴、原穴、督脉穴、背俞穴等)以及手针、耳针等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但是至今尚未有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报导。本人在眼针临床中,发现三例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病人,进行了重点测试观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28-131,114
本文以视网膜电图(ERG)为指标:机械压迫为手段,观察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针刺穴为合谷。压迫穴分别为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和肩髃,并以压迫上述穴位的两侧旁开部位作为对照。观察对象为5例感传显著者和5例无感传者。结果表明:当机械压迫施加在经线上,各平面的 ERG 振幅变化不明显,而压迫非经线时,则ERG 反应都明显大于压迫经线时,二者对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而成功地检测出针刺合谷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其路线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经络轨迹的测定为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疼痛是多种疾病所具有的,也是最易引起病人痛苦的主要症状之一。针刺的镇痛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9例疼痛病证的患者,激发循经感传至病所,从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循经感传前后,脑血流图、免疫指标的对比观察。兹就这些项目的变化及其与循经感传疗效的关系等,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观察了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SEP)的特点。观察对象是10例感传稳定和清晰并能上达头面部的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例无感传的正常人。电刺激侠溪穴,同时引导刺激点对侧头皮的下肢,上肢、面部和同侧面部投射点的SEP,结果如下: (一)刺激感传显著者的侠溪穴除产生循经感传外,在对侧下肢投射点可记录到一个由P_1、N_1、P_2、N_2、P_3波组成的复合电位。峰潜伏期均值分别为45.1±4.63,57±5.71,72.9±7.34,84.8±11.1,106±10.4毫秒。由N_0-P_1,P_1-N_1,N_1-P_2,P_2-N_2,N_2-P_3组成的C_1、C_2、C_3、C_4、C_5成分的振幅的均值分别为0.47±0.19,0.87±0.47,0.98±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模拟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变化,探讨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方法:观察对象为26名健康的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轻轻刷动,模拟循经感传.结果:对11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进行模拟胆经感传的观察,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出现了诱发反应,与循经感传过程中SI的诱发反应的分布一致;对15名受试者进行了模拟胆经感传并绕行上肢的观察,发现除了在SI 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以外,上肢代表区也出现了诱发反应,形成了一条与模拟感传路线经过的体区一致的高电位反应带.结论:沿经脉路线施与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7.
<正> 针刺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已有明确的疗效,并能改善左心功能状态,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刺感传气至病所与疗效有否关系,我们采用心电图、心音图,颈动脉搏波图和心尖搏动图(ACG)同步记录,分析心脏收缩间期,了解针刺感传的敏感度不同和无感传对冠心病人的疗效有否差异,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国內许多单位通过临床治疗和对大量人群的调查,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研究,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但它的本质目前还不清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曾经有人观察列,有个别感传显著的受试者,当电针机的音响与针刺穴位引起的循经感传结合数次之后,单独给以电针  相似文献   

20.
从我们用磁穴疗法治疗内、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来看,磁场与经穴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原理,我们在针刺发现的循径感传显著者身上,观察磁场用于穴位能否引起循经感传,在针刺出现感传的情况下,加磁场能否起阻滞感传的作用。通过3例感传显著者的临床实验观察,我们认为,在某些感传显著者身上,磁场作用于穴位能发出与针刺引发相同的循经感传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感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