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产黄顶孢霉的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是一种多步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由3种氨基酸经非核糖体缩合而成的线型分子δ-(L-α-氨基已二酰)-L-半胱氨酰-D-缬氨酸(ACV)被环化为异青霉素N,随后扩环成为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在此种抗生素的生物合成中,第4种氨基酸——蛋氨酸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把蛋氨酸加入发酵液可刺激头孢菌素C的产生.然而,在头孢菌素C的生物合成中,还不清楚究竟是哪一步受到此种氨基酸的特殊  相似文献   

2.
在丝状真菌和链霉菌中,异青霉素N合成酶(简称IPS)是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中负责将LLD-氨基己二酸-半胱氨酸-缬氨酸(简称ACV)转化成异青霉素N的酶.IPS已经从产黄顶孢霉,产黄青霉和棒状链霉菌中获得提纯并表明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产黄顶孢霉和产黄青霉的IPS基因已经在大肠杆菌RV308中被克隆和表达.本文报道克隆产黄顶孢霉IPS的纯化,N-末端序列,动力学及底物特异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penDE基因编码40k的酰基-CoA:6-APA酰基转移酶(IAT),可催化产黄青霉中青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酶反应。利用RT-PCR法从产黄青霉中扩增得1.1kbp的不含内含子的penDE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pUWL201,使PenDE基因位于ermEp启动子的下游,再将其转化带小棒链霉菌,获得了能够表达IAT的转化子。PDAB法和抗菌活性测定表明,所表达的IAT蛋白对6-氨基青霉烷酸和苯乙酰COA有明显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高产产黄青霉补料分批培养生物合成青霉素V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引言 当今,青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差不多已完全阐明。如图1所示,它由三步酶促反应组成,第一步是3个氨基酸——L-α-氨基己二酸、L-半胱氨酸和L-缬氨酸缩合形成三肽——L-α-氨基己二酰-L-半胱氨酰-D-缬氨酸(ACV)。半胱氨酸和缬氨酸已知是生物细胞的中间代谢物,而α-氨基已二酸是真菌生物合成赖氨酸的中间产物。三肽的形成由单一的多功能酶——ACV合成酶(ACVS)催化完成。这一ACVS还没有从产黄青霉中获得纯品,但其他β-内酰胺产生菌的和ACV具有高度同源性的一种基因已发现与生物合成途径中另外两个酶的基因一起形成基因簇。顶头孢酶的ACVS是一个430kD的特大酶,它能完成ACV合成涉及的所有反应:两个肽键的形成和缬氨酸的叉向异构化。 生物合成的第二步是ACV氧化闭环生成异青霉素N,它由异青霉素N合成酶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目前商品化抗生素大约有150个,尽管人们已经知道许多重要抗生素的化学合成途径,但是并未采用化学合成方法来制备(结构简单的氯霉素和杀细胞素除外)。这是因为生物合成的那些化合物结构复杂,需多步化学合成反应,太不经济。关于半合成新青霉素迅猛发展也并非起始于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化学合成途径的发现,而是不久发现产黄青霉菌在特定发酵条件下分泌6-APA,由6-APA再转化成各种新青霉素。大规模地化学合成抗生素类事实上是  相似文献   

6.
用固定化酶法已能大量地将青霉素G或V转化为6-APA,但用酶法大量地将头孢菌素C转变为γ-ACA则尚未成功.由产黄青霉菌、顶头孢霉菌、小小棒状链霉菌及诺卡氏菌等产生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共有八个生物合成反应步骤,每一步都有选择性的酶和特殊辅酶参与才能促进反应进行.第一步:由ACV合成酶使L-α-氨基己二酸(A),L-半胱氨酸(C)和L-缬氨酸(V)连成所有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中间体的前体,即三肽化合物(LLD-ACV).第二步:由异青霉素合成酶将LLD-ACV氧化,环化为异青霉素N,加入Fe~(2+)和维生素C,可促进反应.第三步:经异青霉素N异构化酶使之差向异构为青霉素N.第四步:通过脱乙酰氧头孢菌素C合成酶及Fe~(2+)、维生素C和α-酮戊二酸  相似文献   

7.
迅速发展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已使产生菌的高产育种工作,提高到生物合成途径中限速步骤,使限速酶的基因剂量扩增,并且还扩展到新生物合成途径的建立,以满足发酵、提取与半合成工艺的需要;生物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高表达,使酶反应器的应用提到议事日程;还使育种工作者面临更加重大的挑战,将rDNA  相似文献   

8.
头孢菌素 C 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1所示。虽然对前面的2步反应了解甚微,但其余生物合成途径的酶已在许多实验室中研究。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最关键的调节酶是 Docpc 合成酶(扩环酶),也就是能催化青霉素 N 扩环的双氧酶。此酶存在一个受碳源和氮源阻遏的位点。以往对顶头孢霉菌生物合成的研究是借助于低产菌株  相似文献   

9.
文摘     
1.产黄青霉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对青霉素生物合成有毒的代谢产物青霉素生物合成在发酵前期进行得很慢,随后便很快上升直至高峰,然后就开始下降。发酵的中后期,生物合成之所以下降,除养料和能源耗尽之外,那就是在发酵过程中积累了有毒的代谢产物影响代谢条件。试验用菌种产黄青霉菌(P.chryso-qenum)194,24℃摇瓶培养(转速200转/分),合成培养基(%):NH_4NO_30.5,  相似文献   

10.
三肽α-氨基己酰-半胱氨酰-缬氨酸(ACV)系生物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一种中间体,是由α-氨基己二酸、半胱氨酸与缬氨酸缩合形成的。已经证明ACV可通过产黄顶孢霉(Acremon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S. lactamdurans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环化为异青霉素N。然而,目前对体内形成与分泌ACV的动力学,以及形成ACV的酶系对苯醋酸或苯氧醋酸等青霉素生物合成刺激剂的应答,均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生产青霉素50年之后,包括青霉素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类抗生素,它大约占据65%的抗生素市场,而其中的60%以上来源于青霉素G或V.青霉素是由丝状真菌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用补料分批发酵方法生产的,这一过程同时产生相当数量的几个生物合成途径副产物.在这些副产物中,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8-羟基青霉咪唑酸(8-HPA)是普遍存在的两种,即使培养基中存在侧链前体也照样生成.6-APA是在异青霉素N酰胺基水解酶和乙酸辅酶A:异青霉素N酰基转移酶所具有的青霉素酰胺酶活性的作用下生成的.生成的6-APA一部分被分泌到细胞外,并转化为8-HPA,这一反应涉及氨基的羧化以及随后将β-内酰胺环扩大成咪唑烷酮环或它的咪唑啉互变异构体,由此失去抗生素活性(图1).8-HPA不能再进入青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因而是一个不希望生成的副产物.  相似文献   

12.
青霉素是由产黄青霉菌大量产生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人们对于亚细胞水平上青霉素在哪儿形成及怎样分泌出来却了解甚少。一些作者已经对产黄青霉菌的细胞学方面进行了描述,但有关青霉素生物合成的结构位点和分泌方式的可靠研究却是很少。在抗生素生物合成阶段,少数细胞维持正常,而大多数的菌丝变得高度空泡化。Kurylowicz和他的同事从进行青霉素生物合成的产黄青霉菌PQ-96中分离了泡囊。青霉素从这些  相似文献   

13.
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在生物合成青霉素时,受到工业生产中无法避免的铁的干扰。其干扰程度随着培养基中铁的浓度增加而加强,球状菌株也不例外.由于青霉素球状菌株发酵液中含有大量坚韧  相似文献   

14.
青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三肽中间体δ-(L-α-氨基己二酰)-L-半胱氨酰-D-缬氨酸被产黄青霉菌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环化酶)转变成异青霉素N。该环化反应需要二硫苏糖醇,被加氧酶的辅因子Fe~(2+)和维生素C所刺激,考查了11种无机离子,Co~(2+)和Mn~(2+)完全抑制酶活,Sn~(2+)抑制87%,Zn~(2+)、Cu~(2+)  相似文献   

15.
青霉素类 检测发酵液中青霉素单位的酶电极(译文)4(1):50 应用阿尔法拉伐萃取机提取苄青霉素(文摘)4(1):57 生物合成的第一阶段中产黄青霉菌丝产青霉素量的研究(译文)4(2):51 青霉素产生菌产黄青霉绿色孢子菌种194诱变育种的初步研究(科研报告)4(3):1  相似文献   

16.
引言1984年,阿伯拉罕和我合作进行青霉素双环环结构形成基因的克隆研究,Perry等提供由顶头孢霉制备的异青霉素N(IPN)合成酸(ACV环化酶),由Ingolia测定N-端的氨基酸序列,经回复遗传,克隆了相应的基因pcbC,并将pcbC表达于大肠杆菌开放读框(ORF)。从此之后,对青霉素类(PCS)和头孢菌素类(CEPS)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了  相似文献   

17.
工业发酵生产抗生素已完全建立,但对微生物代谢物的生产控制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合成尚缺乏基础研究。了解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进展部分由于所涉及的酶的固有不稳定性而一直很缓慢。因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酰胺菌素类而言,已鉴定了涉及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生物合成的某些酶,但尚未综述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控制机理。抗生素产生菌的分子遗传学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产黄青霉和顶头孢霉中重组DNA技术的应用将导致合理构建含多拷贝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菌株。另一目的是通过把它们和强真菌启动子融合增加这些结构  相似文献   

18.
青霉素G生产成本,取决于青霉素G生物合成中可能存在六条途径的终端平衡。每毫克葡萄糖的最高理论转化产量为1980或1100单位青霉素G,视L-α-氨基己二酸(L-AAA)是否循环利用而定。6-氧哌啶-2-羧酸(OCA;环状α-氨基已二酸)形成L-AAA亦影响抗生素生产成本。本研究的目的是对OCA和L-α-AAA逆转L-赖氨酸对青霉素G生产的抑制加以比较。进行逆转实验时,每个反应混合物均含有在抗生素生产培养基上生长72小时的产黄青霉PQ-96培养物0.7ml(菌丝湿重O.4g)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产黄青霉(Pen.chrysogenum)的各种营养缺陷型的突变株和它的回复突变株的青霉素生产能力。作者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和亚硝基甲替缩二脲((?))处理产黄青霉39号菌株,得到了各种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及其回复突变株。发现绝大多数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物合成青霉素的能力降低,有70%以上变株的青霉素的生产能力明显降低,仅9%的变株接近对  相似文献   

20.
三、C.acremonium及P.chrysogenum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在C.acremonium及P.chrysogenum中,进行了与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操作,首先是结构基因的克隆,然后将克隆的基因重新引入,再有就是使用强的启动子实现高效表达,Chapman J.L.等(1987)、铃木胜(1988)、Martin JF(1987)已作过归纳,但新的论文不断出现。 (一)C.acremonium ELi Lilly的工作者构建的质粒pIT221,转化效率甚低,每μgDNA只能获行0.2个转化子。由于他们成功地克隆了C.acremonium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基因,Skatraud等(1987)对pIT221作了适当改进,将异青霉素N合成酶基因的850bp(含启动子)片断,替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