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娄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84-2186
心律失常隶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总结董其美临证应用活血化瘀疏通心脉、益气温阳宣畅心脉、和胃降浊心胃同治、养阴平肝心肝同治、心肾不交引火归元、辨证用方辨病用药的辨治心悸、怔忡经验。  相似文献   

2.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心胃同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心悸的历史沿革,梳理了对心悸认识的进展,提出心悸一病与脾胃密切相关。总结了雷瑗琳主任医师运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心悸的经验,老师认为气血亏虚,心脉失养;痰热阻络,心脉不通;痰湿不化,水饮凌心;气机不畅,心脉不通是心悸的主要病因病机,补益中焦,益气养血;顾护脾胃,清热化痰;温阳化饮,利水定悸;疏肝和胃,行气通络是心胃同治的基本治则。分析了雷主任治疗阳虚水泛型心悸的典型医案。对老师运用心胃同治理论治疗心律失常进行总结,为同行治疗"心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从医60余载,对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治具有诸多独到的经验和心法,临床辨治紧扣病机,尤其对复杂病证,善于从脏腑病机入手,分析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从而采用多脏同治之法。本文介绍周仲瑛教授从脏腑相关辨治心悸的验案3则,分别从心脾同病、心胃同病、心肺同病治疗而获显效。提示临床辨治心悸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病变兼夹主次关系,避免单纯治心之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从五脏辨治心悸的学术思想:五脏皆可致心悸,临床辨治心悸也应从五脏着手,即明确把握疾病病位在心、肝(胆及三焦)、脾(胃)、肺、肾的不同,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人体质进行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心胃同治”治法是从《内经》中“胃络通心”的理论引出的。本文试就“心胃同治”的生理病理基础及其临床运用进行初步探讨。一、心胃同治的生理病理基础 1、经络联系《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  相似文献   

7.
陈曦 《中医研究》1997,10(3):33-34
以心胃同治法治疗心律失常45例河南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陈曦主题词心律失常/中医药疗法补气补血活血祛瘀心律失常属祖国医学“心悸”范畴。笔者临床遇到不少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胃脘不舒、腹胀、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症,采取心...  相似文献   

8.
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心悸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疗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对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有深刻认识,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心悸的辨证施治达到新的高度,并详尽体现了心胃同病及心胃同治的思想。平胃散合枳术丸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往往忽略其在治疗心悸方面的功用。现根据中医心胃学说之思想指导,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采用平胃散合枳术丸治疗脾胃湿阻、心胃同病型心悸获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用于中焦虚弱、脾胃失和、寒热错杂之证,临床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姜丽红临诊中常用其治疗心悸,机制在于心胃同病,心胃同治,从胃治心,胃和心自安。  相似文献   

11.
袁宝庭 《河南中医》1997,17(1):33-33
运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93例疗效观察袁宝庭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473000)主题词冠状动脉疾病/中医药疗法%强心灵/治疗应用笔者自1981年起根据内经“胃络通心”的理论,采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倡导“治心先治胃,胃通心必通”的治疗原则,自拟方药“...  相似文献   

12.
心病从脾(胃)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认为:“心胃同病”。从心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愈心的实践性,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及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等方面探析说明心病应重视从脾(胃)论治。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临床体会到,有相当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心前区痛发作时,伴有胃肠道症状,符合祖国医学的“心胃痛”。采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常可收到良好效果。现仅就个人的一些初步体会,并结合有关资料,对心胃同治法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位一体”辨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一地一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气逆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拳支重点介绍临床运用“气逆三脏”辩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分别从藏象学和经络学的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最后,从“辨证、辨病、辨质”三位一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肝-牌-肺”三脏分期用药这两方面来论述“气逆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位一体”辨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气逆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临床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分别从藏象学和经络学的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最后,从“辨证、辨病、辨质”三位一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肝—脾—肺”三脏分期用药这两方面来论述“气逆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玲玲  黄甡 《环球中医药》2023,(10):2085-2088
中医肺胃同治小儿咳嗽基于《内经》之“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及“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学术思想发展而来,临证辨治小儿咳嗽从肺胃出发,着眼于“所聚之邪”,详审其因,细思其机,肺胃同治。因寒饮聚者,治以温化肺胃、宣肺止咳,予小青龙汤;因邪热聚者,治以清泄肺胃、润肺止咳,予麻甘加味汤;因痰聚者,肺胃同治,重在健运,予补虚化痰汤;因食积聚者,肺胃同治,重在消食和胃,予曲麦二陈汤;因虚聚邪者,治以补益肺胃,予御寒汤。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心悸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研究心病的文献之一,作者对论中所提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心阳不足之悸证,心阴心阳两虚、脉结代、心动悸证,中阳不足,心脾两虚之心悸证,肾阳亏虚,水气上逆凌心之心悸证,胃虚饮停、上逆犯心之心悸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目前临证运用。并认为,对有关条文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外感、病中及误治所为,对心悸辨治也不可局限于上述条文。强调全面理解原文精神,临证应以辨证为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金匮要略》"心胃同治"理论,临证时心胃同病则"心胃同治,心在前,当先治心;胃在前,当先治胃"。从心胃同源、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等心胃学说理论出发,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胸痹疾病,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悦 《浙江中医杂志》2013,(12):874-875
心悸病证名最早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心动悸、惊悸,简称“悸”。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水饮,惊扰,正气虚损及汗后受邪等。心悸可由心之本脏自病引起,也可由他脏病及于心而成。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所以临床上心悸往往表现为虚实寒热夹杂,给治疗造成一定困难。笔者近年来在运用辨证施治之辨六经、辨方证、辨兼证“三辨法”的基础上结合《伤寒论》经方优势治疗心悸,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蒋洪耀 《国医论坛》2004,19(5):10-12
“心胃同治”之法源于《内经》胃与心的经络联系,其后人们多局限于单纯胃腑与心脏的关系,而使该治法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笔者认为此尚包含心与大、小肠的关系,尤其是心与大肠的生理病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