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郝建安  武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53-745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心脏不停跳,可避免全身炎性反应、凝血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体外循环(CPB)存在的一系列有害作用,且患者围术期生理干扰小,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冠心病治疗的常用外科方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0PCABG)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体外循环的不良影响,延长了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和减少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优点,我科2004—05/2008—10共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麻醉3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的有效方法,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技术,传统的冠脉搭桥手术是在体外循环(及心肺机)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是外科医生在跳动的、无体外循环支持的心脏上手术。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冠脉搭桥手术(CCABG)是在体外循环(CPB)也就是心肺机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是外科医生在跳动的,无CPB支持的心脏上实施手术。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传统CABG相比,OPCAB因对患者的生理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  相似文献   

5.
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术中心跳骤停抢救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汪涤菲  薛蓓 《上海护理》2010,10(5):42-4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冠状动脉搭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显示不适合介入治疗者。传统的搭桥手术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随着外科手术方法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比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王翠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6269-6269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是指应用血管桥移植的手段来改善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心肌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我院2010-01-2010-12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68例,手术顺利,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0例,女18例,年龄50~70(平均60)岁.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多支冠状动脉病,搭桥数2~4支,均采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 1.2 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8.
朱学敏 《护理研究》2010,(4):988-989
[目的]探讨高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压疮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压疮相关因素。[结果]低温体外循环、高龄(≥70岁)、镇静剂的持续使用、医嘱制动、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高血糖(≥8mmol/L)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结论]正确评估高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压疮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即是在没有体外循环支持下在跳动的心脏上行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搭桥术,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比,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和ICC停留时间,避免了体外循环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及相关并发症。减化了操作,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优点,而倍受关注。我院自2002年5月21日~2002年11月11日开展OPCAB手术26例,术后桥通畅率100%,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总结70岁以上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护理,探讨体外与非体外CABG的护理特点。[方法]收集115例70岁以上CABG;病人的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82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33例,对其术后情况比较,探讨护理的特点。[结果]OPCAB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少于CCABG组,OPCAB组护理较CCABG组更容易。[结论]对本组70岁以上病人的护理,OPCAB组由于不受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恢复较快,护理更容易。  相似文献   

11.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状动脉搭桥术(CABD)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绝大多数搭桥术在体外循环(CDB)下完成。CPB技术虽已日渐成熟,但由手术创伤、转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带来的全身性炎性反应不可避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是外科医生在跳动的、无CPB支持的心脏上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2.
刘虹  李思  黄水瑛  梁敏  周喜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80-228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配合经验。【方法】3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患者,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及血管夹临时阻断,使吻合局部心肌相对静止,并使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术中注意手术环境的恒温、恒湿,合理配合手术。【结果】3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无力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个月至2年,无死亡病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高质量的术中配合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施行微创伤冠状动脉搭桥术(MI- OPCAB)25 例,其中,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5 例;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19 例;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搭桥术1 例。因MI- OPCAB不转机,患者创伤小。患者呼吸系统的管理,心功能的监护,引流管的护理等与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不同,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心肌保护差别。方法:选择48例冠脉搭桥患者,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24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24例,分析两组肌钙蛋白Ⅰ的血浆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差别;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术后观察期内血浆肌钙蛋白Ⅰ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心肌损伤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  相似文献   

15.
葛秀春  王彩星  郜玉珍 《护理研究》2010,24(7):1743-1744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围的冠心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预示冠心病手术将会增多。由于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使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成为主流。近年来由于微创外科的创新及手术器械在临床的成功应用,以及防范体外循环带来的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害,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逐渐被病人接受,对传统的CABG提出了挑战。现对2008年1月12月104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OPCAB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07-2010-09共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32例。均行胸骨正中切口,取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使用CTS局部心肌表面固定器及中空冠状动脉内分流栓,在心脏不停跳下连续缝合完成搭桥手术。结果手术成功31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1个月~2 a患者心绞痛及胸闷均明显缓解;死亡1例。搭桥1~4根,平均2.5根。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安全、手术并发症少和临床效果很好的手术技术,适合单支、双支、多支冠心病患者,尤其适合高危重症不能、不愿接受体外循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冠心病合并COPD者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共有75例冠心病合并中重度COPD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包括微创冠状动脉搭桥),其中男63例,女12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71.5岁。人均搭桥3.5支。同期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此类患者14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搭桥数目、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部并发症、死亡率等,分析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6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69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死亡2例,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出血多,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结论在冠心病合并中重度COPD患者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近期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COPD是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后护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成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1,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已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新趋势。我院2003年1月-2005年8月施行OPCAB45例,35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n-pu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47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2006年12月进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47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41例,女6例,平均年龄(53.12±8.31)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6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5例,慢阻肺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48土0.32。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47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59支。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死亡1例,46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合理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徐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147-114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0-01 3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过程。结果 3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死亡,无重大并发症。结论手术护士术前了解病情,术中熟悉手术步骤,各环节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