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西方国家报道其在消化专科就诊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0%~60%,而在中国FD的发病率为23.5%。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1999年罗马委员会制定了胃肠功能紊乱的国际诊断标准,即罗马Ⅱ标型,2006年5月美国洛杉矶消化疾病学术会议对罗马Ⅱ标准作了修改,正式发布了罗马Ⅲ标准圈,使世界各国有一个共识,有助于FD诊断的规范和国际交流。欧美国家FD发病率为19%~41%,国内为18%~45%,占消化门诊的20%~40%。FD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倾向于认为其不是明确的单一疾病,而是包括多种不同机制和多因素所致的综合征,现将近年来关于FD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人群中发病率很高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对2742例各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粘膜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作分析,发现动力障碍型HP阳性率65.3%,溃疡型HP阳性率74%,胃食管反流型HP阳性率24%,特发型HP阳性率21.4%,前两型与后两型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前两型之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HP与动力障碍型和溃疡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发病率日渐上升,促动力药物是其重要的治疗措施,以往研究表明砂仁有明显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砂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砂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西方国家报道其在消化专科就诊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0%~60%,而在中国FD的发病率为23.5%。FD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以往研究的焦点主要有胃排空的延迟、胃容受扩张能力的下降及内脏的敏感性增强等。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D发病率很高,在西欧为20%~ 40%,在我国为20%~49%;本病占消化科门诊的53%[1],本研究采用黛力新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放明 《中原医刊》2004,31(3):38-3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率高,国外报道^[1],FD在总人群中患病率20%,在普通门诊中约占20%~40%,在消化专科中约为60%~7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文就多塞平与西沙必利联合治疗FD40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发病率高,占消化专科的1,3以上。约50%的病人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经胃肠动力药物治疗部分病人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我们应用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2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梁高林 《华夏医学》2003,16(2):272-274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其发病率远高于消化道溃疡等症。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研究表明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是重要的病因之一。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ispepsia,FD)是指以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国内统计,FD约占胃肠道专科门诊患者的1/3以上,欧美国家人群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1%40%,其中FD占40%-70%,因其较高的发病率,近几年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im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上腹不适反复发作,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和上腹胀等症状,常在餐后加重,并伴有早饱、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等;但胃镜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如溃疡、糜烂等病变。该定义的核心为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出现上腹不适,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症状与排便无关。欧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消化不良发病率为21%~40%,其中40%~70%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功能性脑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注意力下降、冲动、运动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征候群,学龄儿童发病率大约为5%,部分人症状一直持续到成年。ADHD在各个年龄段均有较高的发病率,明确其发病机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功能性脑成像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为探讨ADH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治疗药物的神经学原理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等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发病率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127例IBS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结果 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总发生率为60.6%,伴抑郁症者68例(53.5%),肠道菌群失调者46例(36.2%),功能性消化不良者46例(36.2%),抑郁症在肠易激综合征各型中普遍存在,而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见于腹泻为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综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门诊患者进行一般治疗、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疗程2W~4W,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146例(66.4%),好转38例(17.3%),未愈36例(16.3%)。总有效率83.7%。结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应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重视精神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抗抑郁药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疗程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4例(68.8%),有效12例(18.7%),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33例(51.6%),有效14例(21.9%),总有效率73.5%。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16.
杨昌妮 《重庆医学》2015,(15):2129-213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欧美发达国家成年人发病率19%~41%,我国消化不良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0%,占消化内科门诊的50%[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F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 FD的常用药物(如抑酸剂、促动力药物)及治疗方法可一定程度上缓解 FD患者症状,但总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是 F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FD的发生除了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脑‐肠轴等因素有关外,精神心理因素与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精神心理因素与FD相关性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上极常见的病症,其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调查显示,广州市居民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为3.0%,占门诊比例的5.4%及4.8%,男女比例为1:1.77。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以及由于临床上泻药的滥用,其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大。便秘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还可引起早衰、营养不良以及诱发或加重心绞痛、脑溢血、肠癌等严重疾病。研究表明,便秘与患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所处地区等有一定相关性,其病因、病机与个体差异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西沙比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不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在国内胃肠专科门诊中其患病率高达30%以上,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则高达20%~40%。当前对于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治疗上也缺乏满意的疗效。我院近年来采用西沙比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赵福兰 《中外医疗》2009,28(14):33-3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分析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共同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门诊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疗程1周~3周,精神心理指导.生活指导等心理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55例(55%),好转30例(30%),未愈15倒(15%),总有效率(8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上应加强药物治疗与精神心理治疗的结合,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黎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68-168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内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在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超过器质性消化不良。中老年发病居多,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也呈上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内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在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超过器质性消化不良。中老年发病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