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Caspase-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PCI后缺血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行急诊PCI的124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部位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35例,LAD中远段20例,右冠状动脉(RCA)近段16例,RCA中远段17例,冠状动脉左旋支(LCX)10例,左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D1)或左室后支(PLA)10例,其他16例(左主干、多支病变及未明确病变部位);根据PCI后缺血时间将患者分入4组,分别为0~3 h组(n=20)、3~6 h组(n=58)、6~12 h组(n=40)及12~24 h组(n=6)。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即刻、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12、24、48 h检测Caspase-3酶活力值。分析不同病变部位患者术前Caspase-3酶活力值与缺血时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缺血时间组术前即刻、术后即刻、术后6 h的Caspase-3酶活力值。结果 病变部位在LAD近段、RCA近段、LCX、D1或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给药时机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CI.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入术前用药组(PCI前6 h内给药)和术后用药组(PCI后即刻给...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比较延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亚急性期不同阶段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诊并行延时PCI治疗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到介入手术时间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自发病起48 h~6 d行介入治疗,n=49)与择期介入治疗组(自发病起7~14 d行介入治疗,n=18)。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及患者院内病死率。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0%(67/67),无院内死亡事件出现。早期介入治疗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为2.0%(1/49),择期介入治疗组MACE发生为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延时介入手术治疗时,早期及择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UA危险评分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NSTEMI行PCI的患者3 218例,随访3 126例(97.1%),失访92例(2.9%)。根据UA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8~10分)508例(15.8%),中危组(4~6分)1 685例(52.3%),低危组(0~2分)933例(29.0%)。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行PCI,记录患者出院后30 d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组间预后与UA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UA危险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出院后30 d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4.6%(23/508)、1.2%(20/1 685)、0.3%(3/933),1年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8.6%(43/508)、3.8%(64/1 685)、1.9%(18/933),高危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危险评分对NSTEMI患者PCI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侯淑凤  王坤  万伟民 《武警医学》2015,26(2):189-19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系统的急危重症,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静脉溶栓治疗,及时有效地开通阻塞的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恢复心肌的组织灌注是治疗的关键[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PCI后行CPET检查的106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65岁,n=92)与B组(年龄≥65岁,n=1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PET执行方案及终止原因、CPET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CPET终止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每分钟递增功率、运动总时间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静息心率、无氧阈心率均高于A组,峰值摄氧量、峰值公斤摄氧量、无氧阈每搏氧耗量、峰值每搏氧耗量、代谢当量、峰值负荷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最大通气量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STEMI患者的CPET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年龄≥65岁的老年STEMI患者可能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 h与12~48 h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 6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发病时间<12 h,n=1 405)与B组(发病时间12~48 h,n=26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生存分析评价不同时间段对STEMI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结果 B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靶病变血管、靶病变术前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植入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669例患者中,失访47例,随访成功率为97.2%(1 622/1 669)。A、B两组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0%(239/1 405)、15.5%(4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组较A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晚期(时间12~48 h)介入治疗为危险因素,但不同时间段(时间<12 h与12~24 h)并非介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125,95%可信区间0.519~2.438,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12~48 h)行介入治疗并非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76例PCI术后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心房颤动发生,将其分为心房颤动组(n=30)与无心房颤动组(n=146).记录并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心肌组织灌注(TIMI myoeardial perfusion,TMP)分级和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 ST-segmeut resolution,sumSTR)三种方法联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提供有实践意义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预防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3—8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编码信封进行分组,将患者分入A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生理盐水10.00 ml组,n=40)和B组(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0.75 mg/kg组,n=46)。记录并比较主要终点[靶血管矫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和次要终点[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纳入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78.43±36.62)、(85.10±3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2.5%(29/40)、82.6%(3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1.43±16.62)、(27.10±1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30.0%(12/40)、34.8%(1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包括支架后扩张全部完成)即刻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4.16±19.22)、(20.90±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27.5%(11/40)、4.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24.16±22.62)、(17.95±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5%(3/40)、2.2%(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分别为85.0%(34/40)、87.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5/40)、6.5%(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冠状动脉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不同时段行血栓抽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高负荷血栓的STEMI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术,将患者分为血栓抽吸+PCI组(63例,A组)、常规PCI组(64例,B组)。根据发病开始至导丝通过犯罪血管时间≤6 h、>6 h且≤12 h、>12 h且≤24 h,A组又分为A1组(23例)、A2组(27例)、A3组(13例),B组又分为B1组(25例)、B2组(25例)、B3组(14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分级、术后1 h ST段回落、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结果A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术后1 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完全回落比例和术后7d LVEF均优于B组(P<0.05)。A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优于B2组(P<0.05),A3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术后1h ST段完全回落比例和术后7d LVEF均优于B3组(P<0.05)。术后3个月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间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PCI术中联合血栓抽吸,有利于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提高术后心肌灌注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尤其是在心肌缺血12~24 h内,可减少心肌缺血时间延长对心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5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9例拟行PCI术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STEMI患者血清SFRP5水平,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I术后6个月共有27例(12.3%)ASTEMI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SFRP5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NYHA分级、SFRP5与A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P<0.05)。模型B评估A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效能高于SFRP5和模型A,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TEMI患者PCI术后血清SFRP5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血清SFRP5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附属沭阳县人民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43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6个时间点的心肌酶、心电图QT离散度、血浆B型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和再通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为95.4%(41/43),高于A组的76.7%(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心电图QT离散度、血浆B型脑钠肽在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这6个时间点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这6个时间点呈逐渐上升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IMI血流分级2~3级所占比例为95.4%(41/43),高于A组的79.1%(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ST段回落≥50%者所占比例为81.4%(35/43),高于A组的60.5%(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T段完全回落者所占比例为55.8%(24/43),高于A组的34.9%(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通者所占比例为76.7%(33/43),高于A组的55.8%(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3/43),低于A组的18.6%(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出血风险,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且行急诊PCI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12h。记录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住院期和1年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结果A组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TEMI后6h内行直接PCI能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左室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总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超高龄(年龄≥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0、2012、2014、2016年"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明确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的年龄≥80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超高龄患者725例,2010、2012、2014及2016年入选患者占该年所有接受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2%(39/936)、5.8%(202/3 499)、6.4%(228/3 544)、7.0%(256/3 671)。2010、2012、2014及2016年患者的心肌梗死病史、PCI史、PCI经桡动脉入路及PCI靶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到达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中死亡、术后死亡及院内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接受急诊PCI手术的STEMI患者中,超高龄患者比例逐渐提高,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