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Caspase-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PCI后缺血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行急诊PCI的124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部位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35例,LAD中远段20例,右冠状动脉(RCA)近段16例,RCA中远段17例,冠状动脉左旋支(LCX)10例,左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D1)或左室后支(PLA)10例,其他16例(左主干、多支病变及未明确病变部位);根据PCI后缺血时间将患者分入4组,分别为0~3 h组(n=20)、3~6 h组(n=58)、6~12 h组(n=40)及12~24 h组(n=6)。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即刻、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12、24、48 h检测Caspase-3酶活力值。分析不同病变部位患者术前Caspase-3酶活力值与缺血时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缺血时间组术前即刻、术后即刻、术后6 h的Caspase-3酶活力值。结果 病变部位在LAD近段、RCA近段、LCX、D1或P...  相似文献   

2.
宋冬林  李春华  杨涛 《武警医学》2017,28(5):437-439
 目的 探讨术前负荷剂量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无复流的干预作用。方法 序贯入选80例在武警天津总队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PCI术前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1.5 μg/kg负荷剂量静推rhBNP;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冠脉无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给药后冠脉无复流(2.5% vs 15.0%)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hBNP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rhBNP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PO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3例接受急症PCI治疗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IPOC组(n=103)和对照组(n=100),IPOC组在再灌注开始1 min内行IPOC处理,对照组在再灌注后最初6 min内不作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校正的TIMI计帧(CTFC)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相关血管、缺血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POC组CTFC明显快于对照组[(25.3±7.9)帧对(29.4±8.4)帧(P<0.05)];IPOC组CK-MB峰值、c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57.3±83.6) U/L对(201.5±77.3) U/L,(2.5±1.3) ng/ml对(3.1±1.0) ng/ml)(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WMSI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IPOC组LVEF、WMS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7.4±8.7)%对(53.6±9.3)%,1.19±0.4对1.27±0.3(P<0.05)]。 IPOC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OC能够改善STEMI急症PCI治疗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超高龄(年龄≥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0、2012、2014、2016年"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明确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的年龄≥80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超高龄患者725例,2010、2012、2014及2016年入选患者占该年所有接受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2%(39/936)、5.8%(202/3 499)、6.4%(228/3 544)、7.0%(256/3 671)。2010、2012、2014及2016年患者的心肌梗死病史、PCI史、PCI经桡动脉入路及PCI靶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到达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中死亡、术后死亡及院内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接受急诊PCI手术的STEMI患者中,超高龄患者比例逐渐提高,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前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血清 sCD40L的影响。方法对拟行急诊PCI的STEMI(<12 h)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 A组术前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40 mg/晚,1个月后改为20 mg/晚;B组术前未给予阿托伐他汀,术后40 mg/晚,1个月后改为20 mg/晚;C组术前未给予阿托伐他汀,术后20 mg/晚。观察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以及各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及术后30 d血清sCD40L的水平变化;同时记录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术后cTFC比较,A组(25.44±12.07)显著小于B组(30.98±12.09)、C组(33.49±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TIMI3级血流比例依次为91.7%(44/48)、88.4%(38/43)、86.7%(39/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诊PCI术后24 h及7 d,A组血清sCD40L水平[(16.18±4.52)ng/ml,(3.92±1.44)ng/ml]低于B组[(18.25±5.02)ng/ml,(4.63±1.68)ng/ml]及C组[(18.66±4.17)ng/ml,(4.68±1.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 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用药期间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炎性反应程度,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基础上,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联合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STEMI入选标准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和乌拉地尔,n=100例)和对照组(仅用替罗非班,n=100例)。术前均常规给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试验组、对照组均于术前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在3 min内推注,然后0.15μg/(kg.min)由微量泵持续泵入36~48 h],试验组在靶血管(IRA)PTCA导丝通过后,于冠脉内推注12.5~37.5 mg乌拉地尔,此后接受PCI治疗。结果两组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无差异,但试验组TMP 3级明显增高(P<0.05),1周及1个月内两组射血分数相似,对照组有2例术后3 d及23 d发生再梗死,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较试验组高。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联合乌拉地尔在STEMI急诊PCI术前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心肌的灌注,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5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n=31)和非高龄组(<70岁,n=34),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中使用肝素和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48h和30d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重建和猝死)、出血事件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77%)高于非高龄组(35%,P<0.01);PCI术后48h及30d,两组均无死亡及靶血管再次重建病例。术后48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术后30d,高龄组有1例发生心绞痛,1例再发心肌梗死;非高龄组有2例发生心绞痛,无再发心肌梗死发生。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高龄组有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大便化验潜血阳性;非高龄组1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镜下血尿,1例牙龈出血。术后30d,两组均无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大出血,无血小板减少发生。两组总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中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栓抽吸(TA)在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年12月至2014年6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 016例STEMI患者,其中,239例患者为术者预先计划使用TA(TA组),2 777例患者采用常规球囊预扩张(常规组)。分析两组术中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血流TIMI分级,PCI相关特点以及出院后1个月、1年临床随访情况。结果 TA组患者既往PCI史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血管病变部位比较,TA组近中段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远段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球囊扩张后,TA组前向TIMI血流≥2级占94.1%(225/23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7.8%(2 439/2 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TA组前向TIMI血流≥2级占91.6%(219/239),高于常规组的87.8%(2 438/2 77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择期PCI、球囊后扩张及住院期间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药应用情况比较,TA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组患者植入支架的直径显著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者30 d及1年MACCE、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30 d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常规组均呈降低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栓负荷重的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时选择性使用TA,能够改善术中及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情况,但不能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反应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4至2017-03收治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采用PCI治疗联合血栓抽吸。研究组PCI治疗联合血栓抽吸并在术前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情况(TIMI)变化。检测两组术前和术后24 h的CRP、IL-6、TNF-α、cTnI、BNP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心电图ST段回落≥50%发生率、术后LVEF、出院时Killip分级。结果 术后即刻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研究组CRP[(10.17±1.39)mg/L]、IL-6[(21.85±2.97)mg/L]、TNF-α[(41.35±4.70)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4±1.73)mg/L、(25.01±3.27)mg/L、(37.96±3.8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研究组cTnI、BN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时心电图ST段回落≥50%发生率(65.45%)、LVEF(56.39±5.13)、Killip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进一步降低急诊血栓抽吸PCI患者炎性反应因子的分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血流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择期对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PCI前后不同时期室壁运动和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直接PCI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及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PCI组术后4周和术后12周LVEF均明显高于术前,WMSI、ESVI及EDVI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择期PCI组手术前后LVEF、WMSI、ESVI及EDV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PCI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LVEF、WMSI、ESVI、EDVI与择期PC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PCI组术后4周和12周LVEF明显高于择期PCI组,WMSI、ESVI及EDVI均明显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PCI术后血管再通率均为100%。结论直接PCI可及时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治疗效果优于择期PCI;择期PCI可有效延缓左心室重构,但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准确快捷评估PCI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给药时机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CI。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入术前用药组(PCI前6 h内给药)和术后用药组(PCI后即刻给药),每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计数的差值,以及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结果术前用药组和术后用药组的TIMI分级、乳酸脱氢酶差值、血小板计数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用药组的肌钙蛋白差值、肌酸激酶差值、肌酸激酶同功酶差值均大于术后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PCI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前给予替罗非班在改善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方面的临床效果优于PCI后给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血栓抽吸装置GuardWire PlusTM行血栓抽吸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神经内分泌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在我院行急诊PCI的72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两组,A组(38例):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组;B组(34例):直接PCI组.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2、3、5日分别测定外周血中内皮素(ET)、血浆肾素活性(PRA)、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术后1周与3个月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结果 两组病例均成功地置入支架,术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ET、PRA、AngⅡ、ALD、E等神经内分泌因子于术后第1、2日A组下降较B组明显(P<0.05),两组间NE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A组的LVEF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血栓抽吸治疗急性STEMI较直接PCI能够明显改善恶化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对心功能可能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8年-2021年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2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溶栓后早期PCI组90例,发病12 h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后24 h内在本中心行PCI 87例,转上级医院行PCI 3例。直接PCI组134例,发病24 h内在本中心行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PCI术前血流再通率、术中慢血流和无复流发生率、血栓抽吸率、延迟支架率、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PCI术后LVEF、NT-proBNP水平。结果 溶栓后早期PCI组较直接PCI组导丝通过前TIMI3级血流率更高(P<0.01),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P<0.01),术中需要血栓抽吸(P<0.05)和延迟支架情况更少(P<0.01),反映近期心功能的客观指标更好(P<0.05);两组急性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以及院内死亡发生率直接PCI组略高于溶栓后早期PC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早期PCI组非致命性出血发生率要高于直接PCI组(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的应用时机对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160例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PCI术前早期应用组(Ⅰ组,冠脉造影前4~6h应用替罗非班)和PCI术前即刻应用组(Ⅱ组,导丝通过冠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分析两组靶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的差异.随访PCI术后24h、3d、7d和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 结果 Ⅰ组术前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2~3级(81%)和TMPG灌注2~3级(62%)的比率均显著高于Ⅱ组(分别为62%和33%,P(0.05).两组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3级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术后TMPG灌注2~3级比率(89%)显著高于Ⅱ组(64%,P<0.05).两组PCI术后24h和3d内均未发生MACE,7dMACE发生率均为1.25%,两组30d内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3.75%和6.25%(P>0.05).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两组重度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0%和1.25%(P>0.05),中度出血并发症和轻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均为1.25%. 结论 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高危NSTE-ACS患者于PCI术前早期(4~6h)应用替罗非班较PCI术前即刻应用,能更显著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并有降低PCI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接受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n=40,对照组)和序贯治疗组(n=43),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序贯治疗组术前80 mg/d,术后40 mg/d,3个月后20 mg/d.观察术前及术后2、4、6、8、10、12、14 h IMA,术中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序贯治疗组PCI术后血清IMA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显著改善急症PCI患者心肌缺血,对心肌起主要保护作用,并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微循环阻塞(MVO)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83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住院期间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3~15 d内行心脏磁共振。根据有无MVO将患者分入有MVO组和无MV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有MVO组的性别比例、不同性别的MVO体积占左室总体积的百分比[MVO(%LV)]和MVO体积绝对值(ml)[MVO(ml)];分析急性STEMI患者发生MVO的影响因素,性别对有MVO组不同亚组的影响。结果 有MVO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男性、前壁梗死、急诊PCI、起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1级比例均高于无MVO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无MV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PCI、起始TIMI血流0/1级、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为...  相似文献   

18.
张晓静  刘惠亮  朱琳  张蛟  俞泓  李屹 《武警医学》2020,31(3):203-206
 

目的 探讨欣维宁联合山莨菪碱注射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及内皮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医院2016-07至2018-02期间收治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治疗,对照组予以欣维宁,观察组予以欣维宁+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再灌注、心功能水平、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变化情况,及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 h ST段回落率、cTFC、心肌灌注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 、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orce,LVEF)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在T1、T2,观察组患者LVEDD、LVEF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EGF、ET-1水平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PCI术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24%(10/58)、3.45%(2/58),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欣维宁联合山莨菪碱注射液可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同时提高心功能,保护血管内皮,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牟英  罗彩东  刘云兵 《西南军医》2012,14(5):708-711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心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ACS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强化治疗组65例于PCI术前2小时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术后1个月内继续强化他汀治疗40mg/d,1个月后改为维持剂量20mg/d。标准治疗组65例PCI术前及术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晚饭后顿服。随访30天,所有患者于PCI术前、术后24小时测定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PCI术前及术后1、7、30天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PCI术前及术后7、30天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30天内心脏不良事件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24小时两组患者cTnI、CK-MB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强化治疗组CK-MB、cTnI水平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中CRP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强化治疗组血中CRP水平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标准治疗组中虽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强化治疗组患者血中CR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标准治疗组CRP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血脂无明显差异,用药后血脂均有所下降,且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天,两组患者均无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5%、4.6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均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治疗后即刻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 29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h)和长时间组(LTG 21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h)。记录两组基础临床资料、造影资料、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出院前心超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资料、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TG组的住院期间心绞痛次数较STG组明显减少[(1.26±0.72)次/d比(1.75±0.88)次/d,P=0.040],且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STG组[(57.2±8.61%比(52.0±8.5)%;P=0.037]。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术后较长时间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并可减少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