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补法探析     
运用补法首先要辨明虚实,见虚即补,无虚勿补。应根据气血阴阳、五脏病位亏虚之不同运用相应的补虚药物,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又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运用补法时应配合其它治法,以获取良效。食补和神补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浅议"误补"     
当前中医内科临床上 ,不少医生喜欢运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 ;二是因为补法为医生所喜用。当补则补 ,补之恰当 ,通过补法补药使病者恢复健康 ,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往往遇到某些病者吃了补养药 ,不但对身体无益 ,而且感到不舒服 ,甚至病情加重 ,以及过补而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这种情况称为误补。误补大致有这样 3种。1 不应补而补不是虚证而用补药 ,或虚人邪浊尚盛不能补而补 ,或正常健康者不需补而补等 ,均属不当补而补的范畴。这些误补均会引起机体的种种不良后果。对健康者不在医者指导下乱补 ,大多以补阳…  相似文献   

3.
凡产后者,多有气血百脉亏虚,常人多以虚证论治,殊不知产后妇人亦有以瘀阻胞宫发热汗出并见;然产后实证汗出者,必当变清虚实,以补虚泄实为原则辨证施治,临床重在审证,勿妄以产后多虚而惯施补法,正确投以补泻,则收效更益。  相似文献   

4.
补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琪 《中医杂志》1989,30(8):4-9
补法是临证中运用十分广泛的治法之一,前人程国彭谓:“补者,补其虚也”。《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曰:“精气夺则虚”,“虚者补之”。明确了补法的作用及应用范围。但虚者有阴阳气血之不足,又应定位于脏腑,  相似文献   

5.
虚则补之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但在临床用药中会遇到予补剂之后非但毫无疗效,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即"虚不受补"。对虚不受补的常见情况应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虚实夹杂,宜消补兼施;肝木乘脾,当先疏肝络;真实假虚,切勿投补益;脾胃闭塞,应和胃健脾。如此方可达到虚可补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活用补泻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伟 《国医论坛》2000,15(6):4-5
补法与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补泻,确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补泻方法。如其在治疗纯虚或纯实证时,或见虚重补,见实重泻;或无虚用补,无实用泻。对于虚实夹杂证,或以实为主治重补虚,或以虚为主治重泻实,或大胆专补专泻,或施以补泻并重。  相似文献   

7.
小议用补     
所谓补者,补其虚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虚证甚多,补法运用极广,其意义甚大,但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虚证,且有阴阳气血之不同,补亦需运用得当,切忌滥补、杲补、蛮补。滥补者,或不识邪正虚实,或一味迎合病家,一有疾患,即妄用补剂。如有大实之证,积热在内,而呈外寒至虚之象,实与真虚者迥异,辨证不明,不当用补而错用补剂,所谓“大实有赢状,错补益疾”。  相似文献   

8.
孙建峰 《国医论坛》2003,18(4):41-43
《洞天奥旨》为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外科专著。其对外科疮疡辨证精当 ,用法神妙 ,为清代外科上乘之作。其论治首重补法 ,其方配伍精妙 ,其疗效屡试屡验 ,且对当今临床尤多启迪。1 温补治阴证陈氏认为疮疡阴证以虚为主 ,必须用补法。《卷三·疮疡随证用药论》指出 :“阴症初起便虚 ,即当用大补之药 ,不比阳证因脓溃而始虚也。故内疏亦必大补以疏之 ,内托亦必大补以托之 ,不必待其脓血已溃而后补之也。”具体治疗方法陈氏在《卷一·疮疡阴阳论》中说 :“知是阴证 ,可多用金银花化毒之药 ,而重佐之补气补血之味。”陈氏喜用金银花 ,也与他重视补…  相似文献   

9.
灸法因患者体质、病证虚实之不同而治法各异,多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方法。一般补法治疗时间长,泻法治疗时间短。另外,即使是实证,亦要根据局部病变来分辨其虚和实。  相似文献   

10.
补法浅谈     
朱炳林 《中医杂志》2004,45(4):316-317
在临床上中医治病,慢性病多,疑难杂证多,见证以虚实夹杂者多,吾侪几乎无一日不使用补法.对于补法,有的认为精气夺则虚,虚乃不足,不足者补之,并不复杂;有的认为补药有利无弊,万无一失,可大胆使用;再说喜补畏攻之风并非今日始,不说于今为烈的话,言古风犹存,当非夸张之辞.  相似文献   

11.
笔者就“虚不受补”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考证并浅析之。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庸工”托理之词;是虚实不分,辨证不明,用法不当之误补益疾。历代大医家皆有明确之阐述,唐·孙思邈曰:是“不肯攻泻之祸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曰:“岂有虚者不受补也”,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明·张介滨称之为“虚不受补之证”;清·王清任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不分别因弱生病,因病久致身弱”;清·吴瑭提出“虚不受补”是“俗传”。当今医家也明确释义了“虚不受补”是补不对证,补之不当;并不是虚不受补,是用温补法施温性补药产生的一个概念错误。  相似文献   

12.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疾病的发生是一个邪正斗争的过程,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关键,而补法和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攻与补是对立的统一,攻是攻邪,又称祛邪,是指消除病邪对机体的的不利影响而言;补是补正,亦称扶正,是指补益或扶助人体正气而言。现笔者就中医方剂学中有关方剂配伍中攻补兼施的问题浅淡如下。1解表剂中的攻补兼施解表剂适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驱外邪从肌表而去,佐以少量的补益药物以扶正托邪而…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肝虚无补法",并非肝无虚证之论,意指肝脏病变,实多虚少。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之别,肝脏也不例外。从气血阴阳等方面浅论补肝之法,浅究补肝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是邪毒入血伤髓的恶性病变,其阴液病变常以虚损为主,多兼实性病理,呈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变化.治疗上不能以补法一概而论,应根据病变中的虚实病理,权衡轻重,将补法与通法辩证结合,灵活运用,更有益于临床.兹就白血病阴液病变的虚实病理及治疗的补与通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补”与“消”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法则,兹就其定义、理论根据、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下。一、补法(一)补法的定义及理论根据补法,程钟龄谓“补其虚也。”是指运用扶正强壮的药物,以补益正气,(其中也包括扶正达邪)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凡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之不足者,均可用之,所谓“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对  相似文献   

16.
冯松杰  李葆华 《陕西中医》2004,25(1):96-96,F003
一般认为 ,肾脏病大多病程冗长 ,病情复杂 ,因此虚实夹杂 ,为肾脏病的特点之一。然而实际上 ,应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在这里 ,笔者介绍近年来对肾病应用补法的经验 ,以供同道参考。1 感冒诱发加重肾脏病应扶正固表 许多慢性肾炎在初步取得治疗成功后  相似文献   

17.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18.
虚证一般少用下法,但当脏腑虚衰到一定程度,由虚致实或因虚邪袭而出现虚实夹杂证时,也有需要运用下法的情况。临床实践表明,虚证恰当运用下法,能使脏腑经脉贯通、气血畅行、痰浊瘀滞速消,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需注意的是虚证用下法但下恐伤正,过补又碍邪,故须攻补兼施,配伍得当,如气虚者兼以益气,阴虚者兼以滋阴,阳虚兼以温阳,血虚兼以养血。同时要辨明虚实真假,分清虚实程度,准确使用,中病即止,则可能成为虚证治疗取效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产后头痛属于妇科常见的病症,因其处于产后这一特殊生理期,总有清窍失养、邪害清窍之病机特点。气血虚则易致清窍失养而出现头痛,或内生之邪扰及清空;体虚则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导致头痛。临证治疗此病应当随病体之虚实,分清表里之程度,运用补阴阳气血之虚或兼以散邪之法。散表者有散太阳、少阳、阳明,与助虚散表之治法;养护气血有补养阴血与养阴清热之分。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不可妄补妄攻,使虚体更虚或邪气更旺。  相似文献   

20.
顾海军 《河南中医》2007,27(12):78-78
补法乃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选用具有补益、滋养、强健等作用的药物,根据配伍原则组成方剂,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恢复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补者,补其虚也.补法临证用之甚广,投之得当,每起沉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