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病情,将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缓解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并设立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白介素一20水平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晨僵时间等临床生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2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以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甚(P〈0.05);血清白介素一20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x线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IL一20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背景: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作为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上游细胞因子,其调控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居重要地位。目的:分析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化同期对照及病例对照观察,于2005—09/200610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完成。对象:选择门诊及住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另选同期健康者30例做对照组,其年龄、性别均与病例组匹配。方法:分析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AS(disease activity score)积分将其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及缓解组,并与30名正常人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类风湿因子半定量、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计数。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浓度,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缓解组、健康对照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③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炎性指标、临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但缓解组较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关节肿胀指数和关节压痛指数均呈正相关,而与年龄、病程、晨僵时间和类风湿因子半定量则无相关性。结论: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显著增高,与炎性指标及关节肿痛呈正相关,提示可以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小板计数(PLT)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中的变化意义。方法对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PL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A患者活动期组与临床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PLT增高,且PLT与反映RA疾病活动性的实验室指标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呈正相关,RA患者活动期组的PLT也与RA患者的临床指标,如晨僵持续时间、关节指数(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数及程度)、关节X线片改变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PLT可以作为评价RA病情活动和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蜡疗膏用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78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中药蜡疗膏加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86例(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28个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红外线热图像、炎性标志物。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DAS28、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药蜡疗膏治疗RA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其中62例为活动期患者,50例为非活动期患者,同时选择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hs-CRP、抗CCP、RF及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上述检测指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观察组患者hs-CRP、抗CCP、RF与ESR显著相关(P<0.05)。结论 hs-CRP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期的敏感指标之一,与抗CCP、RF及ESR联合检测对病情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血小板的活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7/2005—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其中活动期18例,缓解期1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另外选择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空腹采血2mL至20g/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试管,立即行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30min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应用魏氏法测定血沉。 结果:送检血样均合格,43例观察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很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但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②正常对照组C-反应蛋白表达量很低,血沉不快,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血沉加快(P〈0.01),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③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CD62P的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血沉呈正相关(r=0.5224,0.7048,P〈0.01);外周血血小板CD63表达量与血沉呈正相关(r=0.4476,P〈0.05),而CD63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P〉0.05)。 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对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个炎症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多个炎症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标(BASDAI)对78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活动期组与静止期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并与BAS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期组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IgA异常率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活动期患者C反应蛋白和IgA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对所有患者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C反应蛋白和IgA与BASDAI相关,C反应蛋白与IgA相关。其他指标与BASDAI不相关。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多个炎症指标如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IgA均出现改变。C反应蛋白和IgA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可以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_s)与类风湿关节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空腹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2~3 ml。采用流式细胞术与RT-q PCR检测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人白细胞介素-17A(IL-17A)mRNA表达水平,并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两组血浆中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人白细胞介素-6(IL-6)、人白细胞介素-10(IL-10)、IL-17A细胞因子。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MDSCs表达量。按照DAS28评分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将观察组分为缓解期组、活动期组,比较缓解期组、活动期组与对照组MDSC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DAS28评分,分析MDSCs表达量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MDSCs的表达水平为(6.20±4.21)%,高于对照组(1.60±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MDSCs表达水平与ESR水平显著低于活动期组(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CRP水平显著低于活动期组(P0.05),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DAS28评分显著低于活动期组(P0.05)。MDSCs百分率增加与疾病活动、ESR呈正相关(P0.05),与CRP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细胞因子IL-1β、IL-6、IL-10、IL-17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BMCs中IL-17A、STAT3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BMCs中MDSCs数量与STAT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细胞因子IL-1β、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IL-6、IL-17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MDSCs数量明显上升,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其表达量为炎症反应活动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0例类风湿关节炎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A组,200例类风湿关节炎置换术后未感染患者作为研究B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C组。对比分析三组术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特异性、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结果 (1)研究A组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和研究B组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B组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和研究C组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类风湿关节炎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患者的PCT和ESR水平敏感度和WBC、CRP、PCT的敏感度比较,明显较高,PCT的阳性预测率最高。(3)PCT的AUC为0.752,截断值为15.70 ng/mL,标准误为0.061,95%CI范围为0.633~0.982。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可作为诊断标准,截断值为10.50 ng/ml时可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氧化能力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RA患者91例作为病例组,根据RA疾病活动性评分(DAS 28)将病例组分为低活动组和中高活动组,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并记录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总抗氧化状态(TA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分析其与RA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组中高活动组TAS、SOD水平显著低于低活动组及健康对照组,低活动组TAS、SO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血清TAS、SOD水平与类风湿因子(RF)、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DAS 28呈负相关(P0.05)。结论氧化应激参与RA的致病过程,血清抗氧化标志物SOD和TAS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可用于RA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免疫功能失衡与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类风湿免疫科确诊的RA患者90例(RA组)、健康体检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中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并分析Th17细胞、Treg、IFN-γ、IL-4与患者关节疼痛数目、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评价(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RA组患者的Th17细胞、血清IFN-γ均高于对照组(P<0.05),RA组患者的Treg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RA组患者的血清CRP、ES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AS28评分>5.1分RA患者的Th17细胞、血清IFN-γ均高于≤5.1分的患者(P<0.05),DAS28评分>5.1分RA患者的Treg细胞低于≤5.1分的患者(P<0.05);RA患者的Th17细胞、血清IFN-γ与DAS28评分、压痛关节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5),RA患者的Treg细胞与DAS28评分、压痛关节数目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T细胞及免疫学因子失衡可能与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往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 方法:纳入10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置换组48例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联合内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61例单纯行内科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年检测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功能评定采用Ishikawa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2组患者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年,药物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置换组(P〈0.05);2组治疗后2年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受累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疼痛、肿胀和主观感受方面,其中置换组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在短期内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性,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部影像学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部X线的表现与临床指标关系。方法:对6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RA病例行双手正侧位X线检查,分为符合类风湿关节炎X线I期表现的32例(第1组),符合类风湿关节炎Ⅱ期及以上表现的患者28例(第2组),分别统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指标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关节肿胀个数进行两组比较,以及对影像学Sharp评分和临床各指标相关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两组RA患者的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第2组明显高于第1组,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Sharp评分与ESR、CRP、RF、关节肿胀数均有相关性,它们的r值、P值分别为r=0.414,P=0.001;r=0.481,P=0.000;r=0.333,P=0.009;r=0.261,P=0.044。结论:类风湿关节炎Ⅱ期及以上表现的患者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明显高于类风湿关节炎X线Ⅰ期表现的患者,Sharp评分和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有一定相关性,说明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是否有斑块以及是否存在动脉硬化.方法 分析2009年4月-2010年9月间150例RA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及实验室指标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RA患者为RA组,74例骨关节炎(OA)患者为OA组,另选择同期14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MMP-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A组MMP-3水平与ESR、CRP、RF、28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28个关节肿胀关节数、28个关节压痛关节数、滑膜炎评分、骨髓水肿评分以及骨侵蚀评分相关性。根据RA患者DAS28、骨密度、是否器官/组织受累以及病程分为不同亚组,比较不同亚组间的MMP-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P-3在诊断RA中的临床价值。结果相较于OA组及对照组,RA组ESR及血清CRP、RF、MMP-3水平更高(P<0.05)。相较于OA组,RA组DAS28、28个关节肿胀关节数、28个关节压痛关节数、滑膜炎评分、骨髓水肿评分以及骨侵蚀评分更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A组MMP-3水平与ESR、CRP、RF、DAS28、28个关节肿胀关节、28个关节压痛关节、滑膜炎评分、骨髓水肿评分以及骨侵蚀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不同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关节疾病活动度高、骨质疏松、存在器官/组织受累、病程<1年及疾病活动期患者MMP-3水平更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MP-3诊断RA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最佳临界值为41.77 ng/mL。结论RA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上升,其水平升高在诊断RA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nti 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AECA)、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检测,以探讨AECA、VEGFI、L-17在RA患者发病、病情进展中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86例RA、45例骨关节炎(OA)、30例健康对照AECA的阳性率和VEGFI、L-17水平,VEGFI、L-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患者AECA阳性率为8.1%,高于OA患者的阳性率2.2%和健康对对照的阳性率0%(P0.05);RA活动期AECA阳性率为16.7%,高于RA缓解期的阳性率3.6%(P0.05);RA患者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O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活动期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RA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RA患者AE-CA滴度、血浆IL-17、VEGF水平与ESR、hs-CRP、RF的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AECA、VEGFI、L-17三者与RA的发病、病情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IL-17、VEGF水平变化及AECA的滴度可作为临床观察RA病情活动、判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苗莉  杨宝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25-1226
目的探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检测100例健康体检者和100例RA患者的TNF-α、IL-6及IL-17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类风湿因子(RF),用血球计数仪测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RA患者的TNF-α、IL-6及IL-17的表达水平以及RF、PLT和ESR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IL-6及IL-17与RA免疫炎症有关,ELISA可有效检测上述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对RA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2(IL-3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病程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15例RA、76例对照组血清中IL-32、MMP-13及IL-10的水平,并与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组与对照组比较,IL-32、MMP-13、IL-10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RA重度活动期组IL-32、MMP-13显著高于稳定期组(P〈0.05),IL-32、MMP-13水平与抗CCP抗体、ESR、hs-CRP、RF、DAS28、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IL-10与ESR、hs-CRP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IL-32、MMP-13及IL-10与RA的形成、病程发展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观察RA病情活动、疗效判断及预后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及其阳性率,分析肿瘤标志物与RA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肿瘤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同时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60例住院患者作为RA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分数(DAS28)、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资料;肿瘤标志物升高患者均进行胸片、胸部高分辨CT、盆腹部超声或CT、胃镜、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并随访2年以上观察后续肿瘤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组除CA153外,血清CEA、CA125、CA199数值水平及阳性率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A组肿瘤标志物升高与疾病活动分数、血沉或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未发现肿瘤共存依据。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升高,但并不提示相关肿瘤共存,以后患肿瘤风险是否增加仍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