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制品。虽然PCC已在临床应用70多年,安全性已得到明显提升,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出血的治疗,但若使用方法不当,可能会减弱止血效果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了规范PCC的合理使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此专家共识,包括定义、适应证、监测与评价等3个部分,共10条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合理使用PCC,以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重症创伤是急诊常见疾病类型,如不能及时诊断与救治,致残率、病死率极高,急性重症创伤患者多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是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1-2])。因此分析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急性重症创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对于早期准确诊断与治疗、预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相关文献报道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笔者医院收治的重症创性患者,监测凝血功  相似文献   

3.
心脏重症围手术期脑损伤是导致行心脏手术的重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心脏重症围手术期脑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脑损伤导致的不良后果,促进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获得最佳预后,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心脏重症脑保护学组等组织制定此专家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心脏重症围手术期脑损伤诊治水平。本共识包括成人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脑损伤的中西医表征及发生机制、监测手段,以及中西医治疗与干预等方面,供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创伤将上升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肿瘤[1-2].虽然损伤控制外科、限制性液体复苏等新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3-4],但创伤患者常因大量失血而需要输血治疗.创伤并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并发症及血液资源短缺等要求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合理安全输血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本期刊出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创伤和重症急救技术研究"资助的专家组成员发布的主要针对成年人的"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下称共识).  相似文献   

5.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专家团队编写。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17年11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标准,发布rTMS在临床中的治疗方案推荐,包括:抑郁症、疼痛、运动障碍、中风、癫痫、耳鸣、焦虑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成瘾和睡眠障碍等疾病。专家共识介绍了临床上rTM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规范了治疗流程和操作技术。旨在为从事rTMS治疗的临床工作人员制定培训和应用的专业标准,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该治疗技术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伤是现代社会青壮年的重要致残和死亡原因,对社会劳动力和家庭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1].近年来,尽管复苏、创伤外科和重症监护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严重创伤的致死、致残率依然很高.研究表明,25%的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死亡率比不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高4倍,创伤后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成为创伤领域的研究热点[2].创伤后伴发的急性凝血功能障碍被称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创伤诱导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创伤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等.Hess等[3]首先将其命名为创伤休克性急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ACoTS),这一命名体现了创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自然进程,被广泛接受.笔者就近年来对于ACoTS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灌注量在评估门静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11例接受TIPS且在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灌注量,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判断性别、年龄、术前门静脉灌注量、术后门静脉灌注量等与TIPS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筛选出相关因素,然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出患者TIPS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而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灌注量在评估TIPS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中是否有应用价值。结果 111例行TIPS患者中,82例(73.9%)发生术后肝脏凝血功能障碍。卡方检验表明既往出血次数、术前凝血功能障碍、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术前门静脉灌注量、分流的门静脉选择、术后门静脉灌注量与TIPS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TIPS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概率(P)的方程:p=exp(9.541-0.007a-0.30b)/1+exp(9.541-0.007a-0.30b),公式中a为术后门静脉灌注量, b为术前血清前白蛋白。结论 TIPS术后门静脉灌注量是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TIPS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灌注量在评估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抗纤溶酶(α2-A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重度TBI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8岁;年龄32~60岁,平均43.7岁。根据TBI后24 h内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分为凝血正常组(74例)和凝血障碍组(32例)。比较两组重度TBI患者临床资料和入院次日清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α2-AP、vWF、ET-1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度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AP、vWF、ET-1水平与凝血功能指标的关系;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α2-AP、vWF、ET-1水平对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GCS、入院头部最高AIS和入院时平均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5.7)岁vs.(42.8±4.2)岁、(6.7±1.1)分v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外科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252例的临床资料,男性151例,女性101例;年龄29~66岁,平均44. 2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分为凝血障碍组(发生凝血功能异常,n=62)和凝血正常组(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n=190)。患者入院时受伤严重程度按照GCS分类,GCS 3~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组(n=36),GCS 9~12分为中型颅脑损伤组(n=76),12~15分为轻型颅脑损伤组(n=140)。经统计学分析筛选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各项凝血指标的差异及凝血障碍组和凝血正常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发生凝血功能异常62例,发生率为24. 60%。患者年龄(95%CI:1. 012~4. 183)、入院时GCS低评分(95%CI:1. 185~3. 384)、头部AIS高评分(95%CI:1. 213~5. 101)及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95%CI:1. 102~3. 496)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 0. 05),是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因素(OR 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D-二聚体(DD)升高;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患者的凝血指标PLT、PT、APTT、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凝血障碍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2. 90%、53. 23%、54. 84%、45. 16%,均高于凝血正常组的39. 47%、32. 63%、34. 21%、27. 37%(P 0. 05)。结论 单纯颅脑损伤患者年龄、头部AIS评分、入院时GCS评分及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大量或反复出血,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容易引起休克,治疗措施包括早期液体复苏、输血、复苏后再评估。由于失血过程中,大量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消耗较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于重症创伤患者采取成分输血,以缓解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One of the factors of the successful military career guidance Cadet schools students is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heir health. Medical suppor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10-17 years should includ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defined for this group. The state of providing outpatient care for pupils at the Cadet School in St. Petersburg was studie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full medical c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s can be based only on children's health clinic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support pupils cadet schools should be cooperate with civilian health care.  相似文献   

13.
ESR-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radiation-induced paramagnetic centers in enamel of mammals: carnivores (polar bear and fox), ungulates (reindeer, European bison, moose), and man. Values at half the microwave power saturation of the radiation signal, P1/2, evalu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range from 16 to 26 mW for animals and man. A new approach to discrimination of the radiation induced signal from the total ESR spectrum of reindeer enamel is proposed. ‘Dose-response’ dependencies of enamel of different species mammals were measured within the dose range from 0.48 up to 10.08 Gy. Estimations of ‘radiosensitivity’ enamel of carnivores and ungulates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radiosensitivity enamel of man by ESR method.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疾病毒引起的皮肤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的病理损害,一是受累神经的严重炎症性浸润,继而导致受侵犯神经节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二是皮肤的水泡。迅速抑制神经节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的充血、水肿和坏死,防止粘连形成,达到迅速镇痛、改善皮损,缩短病程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因而,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海马头部浅沟消失对海马硬化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海马头部浅沟消失对海马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经组织学检查证实的海马硬化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和 18例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海马头部浅沟的显示情况、海马头部大小和信号改变。结果  18例海马硬化患者中 ,16例硬化侧海马头部浅沟消失 ,1例硬化侧海马头部浅沟明显变浅 ,几乎消失 ,1例硬化侧海马头部浅沟存在。硬化侧海马头部均有萎缩 ,并在T2 WI和液体衰减恢复 (FLAIR)成像呈高信号。海马头部浅沟消失对海马硬化诊断的敏感性为 88.9% ,特异性为 10 0 %。结论 海马头部浅沟消失是诊断海马硬化的一个可靠征象 ,结合患侧海马有萎缩性改变和T2 加权成像信号增高 ,可肯定诊断海马硬化。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肝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肝癌治疗失败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肝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十分重要。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个因素参与了肿瘤转移的调控,癌基因的表达上调、抑癌基因的失活、免疫基因的失调、肿瘤细胞间粘附作用的丧失、新生血管的形成、蛋白水解酶的合成、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肿瘤细胞和基底膜的粘附等等,都是促进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分型与临床治疗措施的选择。方法:自2002年1月-2008年1月,选择我科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中的100例,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其中非手术组50例,手术组50例;男85例,女15例。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跟部疼痛不适、行走受限较非手术组明显轻。结论:手术治疗能大限度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减少跟骨骨折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