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孙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316-318
目的探讨眼内炎的常见病原菌及药物敏感率。方法选取眼内炎患者184例,取房水或者玻璃体接种于肉汤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行细菌和真菌培养,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率分析。结果 184例患者中9例患者为混合感染,共培养获得致病菌193株。其中以革兰阳性菌感染最为常见,共检出108株,占55.96%,革兰阴性菌其次,检出63株,占32.64%,真菌检出较少,共22株,占11.40%。培养所得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呋辛最为敏感,敏感率均达到87.96%,同时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表现出了良好的敏感率,敏感率均达到75%以上,而对洛美沙星的敏感率较低,仅为50.00%。革兰阴性菌对洛美沙星的敏感率最高,达到100.00%,此外对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也分别达到87.30%和88.89%,而对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及头孢唑啉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仅为38.10%、39.68%和44.44%。结论根据眼内炎发生原因综合考虑病原菌感染种类,在发生眼内炎后经验用药期间可以选择联合给药。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科急症,也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难题。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可源内眼手术之后,也可由于眼外组织,为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我科近五年来收治的16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眼科203例患者的前房液、玻璃体液或溃疡面进行普通细菌及真菌的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3份标本培养检出率为52.2%(106/203),其中细菌57.5%(61/106),革兰阳性菌44株,占41.5%、革兰阴性杆菌17株,占16.0%;真菌检出率42.5%(45/106),以镰刀菌属为主,占23.6%,其次是曲霉菌属,占16%。结论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病原菌以细菌为主,而真菌的感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眼科203例患者的前房液、玻璃体液或溃疡面进行普通细菌及真菌的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3份标本培养检出率为52.2%(106/203),其中细菌57.5%(61/106),革兰阳性菌44株,占41.5%、革兰阴性杆菌17株,占16.0%;真菌检出率42.5%(45/106),以镰刀菌属为主,占23.6%,其次是曲霉菌属,占16%.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病原菌以细菌为主,而真菌的感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02%~0.5%。虽然其发生率较低,但严重破坏眼球组织,损害视功能。若能及早诊断与治疗,可望保留部分视力,否则,将导致视力丧失和眼球萎缩的严重后果。因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致病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收治的40例(40眼)感染性眼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所致感染性眼内炎24例,内眼手术后眼内炎8例,内源性眼内炎8例.其中主要致病原因为眼外伤,占60.00%.40眼中17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9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环扎硅压,8眼单纯接受玻璃体腔注药术,2眼接受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出术,3眼单纯接受药物治疗,1例放弃治疗.治疗后6眼获得0.2以上视力,5眼获得0.01~0.2的视力,18眼获得手动一数指视力.结论:根据眼内炎的病情,及时应用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除术以及硅油填充,有利于改善眼内炎的治疗效果,但有效预防是减少感染性眼内炎的最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贡辉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5):401-402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感染来源及眼科手术室在预防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眼内炎的发生。方法通过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室的空气消毒,在手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器械和用物经过严格消毒,严格按规定购买一次性消耗品,术前严格查对患者,加强术前结膜囊的消毒,手术用的灌注液和药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护理管理者加强监督。结果经过3年的实践,无一例眼内炎发生。结论通过加强对手术室护士在法律、法规和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了护士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眼球穿通伤后节异物对视功能危害较大,若合并感染性眼内炎,更可致视功能甚至眼球的丧失。选择适当术式,尽快取出异物,清除感染的玻璃体,是使合并症对眼球的损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自1996年7月~1999年12月对眼球穿通伤、后节异物合并感染性眼内炎31例31只眼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异物摘出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病原及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同仁医院2002年2月至2005年11月入院治疗的眼内炎患者107例10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3人94眼,女14人14眼。除2例眼内炎症过重行眼内容摘除术、1例回当地手术外,其余均行玻璃体切割术,随访5~51个月(平均13个月)。房水/玻璃体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伤性眼内炎78例中35例微生物检查阳性(44.87%),其中球菌16例(45.71%),杆菌11例(31.43%),真菌4例(11.4%),混合感染4例(11.4%)。内源性眼内炎9例,培养阳性7例8眼(7/9),其中真菌3例、球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05眼手动以上视力者86眼,其中26例达0.1以上。结论眼球穿通伤是眼内炎的最主要原因,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术能挽救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2 000例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9例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滤过性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滤过泡漏造成的薄壁滤过泡的存在是发生眼内炎的最主要因素,及时修补滤过泡、有效控制眼压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结论加强青光眼术后的病情观察、注意用眼卫生、定期门诊复查、积极配合抗感染治疗,争取对滤过泡感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以下简称眼内炎)是指发生在白内障摘除术后6周内的眼内液或眼内组织的炎症反应。多数发生在手术后1~2周内,常致患眼失明,甚至丢失眼球。据统计2000~2003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是0.265%,是90年代发病率0.087%的2.5倍,这可能由于自愈合透明角膜切口术式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13.
眼内炎是非常凶险的感染性致盲性眼病,常常造成视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视力丧失更有甚者眼球摘除。眼外伤特别是开放性眼外伤,因眼球壁的完整性被破坏,病原微生物易于经过开放的伤口或伴随致伤物进入眼内从而引起化脓性炎症。因眼外伤导致的眼内炎早期诊断,病原学检查,早期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2009年9月~2011年10月邢台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外伤性眼内炎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外伤性眼内炎早期诊断,早期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建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3)
<正>白内障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盲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1-2])。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为有效和彻底一种方法,但是白内障的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感染性眼内炎就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3])。感染性眼内炎一旦发生预后很差,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甚至摘除眼球~([4])。盐酸万古霉素是一种对革兰阳性球菌有高效作用的多肽类抗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陈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463-464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眼科疾病,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难题,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视力丧失甚至眼球摘除。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感染性眼内炎5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共收治感染性眼内炎患者52例52只眼,共中男性44例,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菌谱、药敏性,分析影响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本院眼科住院的20 7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眼内炎组(n=83)和非感染性眼内炎(n=20 667)。统计其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标本中致病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记录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眼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ROC检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83例(0.04%)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83例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株49株,阳性率为59.04%。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65.31%,革兰阴性菌占比26.53%,真菌占比8.1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加替沙星敏感性最高,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吡肟敏感性最高,曲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 相似文献
19.
吴文苑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1):142-142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综合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检测护理前后视力情况,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护理前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处理,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视力,而且能更好地避免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