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脑外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开展以“降低脑外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对脑外科患者鼻胃管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分析改进的效果。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的46%降低至改善后的19%。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外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效果显著,并且提高了脑外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降低老年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遵循品管圈活动程序,对69例留置管路患者实施防范措施。结果:总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25.68%下降至8.7%。结论:运用品管圈进行质量改进,可降低老年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 科室成立品管圈,共有成员9名,以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应用品管圈活动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通过鱼骨图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价效果等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95%降至5.9%,运用品管圈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降低。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整个活动过程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计划拟定、现状把握、原因分析,运用PDCA程序,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分析品管效果。结果:针对改善重点,品管圈活动后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增加了患者安全性,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ICU气管插管患者。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活动前的6.97%降低至活动后的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可明显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并且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品管圈项目在降低肝胆外科术后胃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开展以"降低肝胆外科术后胃管非计划拔管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对肝胆外科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非计划拔管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项目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50例患者中,共7例患者出现胃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14.00%,固定方法不妥、患者舒适度改变、健康宣教不到位是发生胃管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实施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2.00%(1/50)明显小于实施前14.0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满意度98.00%(49/50)明显优于实施前76.00%(3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项目在降低肝胆外科术后胃管非计划拔管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找出发生事件的主要原因,采取防范措施,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针对2013年3~6月发生的6例(0.012%)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运用鱼骨图进行具体分析比较,找出主因制定对策。观察7~10月实施品管圈后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实施前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运用于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管理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合理、正确的护理质量管理能极大帮助和指导临床的具体工作,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行PICC置管患者154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行PICC置管患者157例设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12月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33例作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选择2012年1~9月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33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确立"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管理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小儿普外科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7年1月—12月为品管圈活动开展前,2018年1月—12月对本院普外科留置胃管患儿实施品管圈活动,成立目标管理小组,对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应用PDCA循环改进方法进行措施制定,制定留置胃管标准化护理流程、对全员进行培训,并进行效果探讨,持续进行护理质量改进。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拔管率与无形成果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儿的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拨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64%降低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小儿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改进对策,制定管道固定的流程和护理措施。将实施品管圈前后深静脉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深静脉拔管率为10.8%,活动后拔管率为4.1%,比活动前降低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平均置管时间液明显少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圈员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管理意识,规范管道固定方法和护理流程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与技巧,降低NICU患儿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PDCA"程序,以"降低NICU患儿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立目标、要因分析、提出实施对策,并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结果 NICU患儿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37.5%降低至改善后的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NICU患儿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效果明显,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活动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9.46%降至1.54%,圈员们在运用QC手法、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非计划性拔管例数按年平均数计算,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年平均值20例,降至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3年7月至12月)的年平均值14例;年平均目标值计算结果为12例,则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目标达成率为75.0%。结论采用品管圈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质量改进,制定管道护理流程,可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提升护理质量方面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3~12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置管患者中的34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1~8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置管患者中40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制定计划,分析神经内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制定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而且使神经内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遵循PDCA工作程序,依据“5W2H”原则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12.04%下降到活动后的4.76%(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发现并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降低了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3至10月,开展以"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9.84%下降至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方面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明确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主要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影响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主要因素得到明显改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6.67%下降到1.7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解决现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同时使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活动前腹腔镜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尿潴留的发生率较活动前降低。圈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均得到改善。结论:运用品管圈可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雷霞  何丽  王莲香 《当代护士》2016,(1):127-12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作用。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优质管理的方法管理置管患者,对活动前后两组共267例置管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6.22%下降至活动后的2.07%,活动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ICU非计划拔管率,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增强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