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加用醒脑开窍针法及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差别,评价两种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包括止血、脱水、脑保护、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比较两组的GCS评分、Fugl-Meyer(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ADL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的GC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评分,观察组治疗后的GC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神志恢复,提高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郭艳  李玲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215-4216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入院后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由康复医师对90例患者的各项功能做出评估,制定个体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MBI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临床颅脑损伤的早期康复治疗已成为必然趋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某院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79例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病情稳定、排除禁忌证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入院时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893,P﹥0.05),治疗后7d和14d观察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4.098,5.310,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853,P﹤0.05),植物生存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388,9.469,P﹤0.05)。两组中、重度残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2.963,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降低植物生存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并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脑中线移位基本恢复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GCS计分、恢复良好和中残的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相比,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术能有效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马露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92-1393
[目的]讨论早期康复治疗与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组与混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早期康复组单纯行早期康复治疗;混合治疗组行早期康复治疗加心理护理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0d均进行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和痉挛评分。[结果]治疗60d后早期康复组与混合治疗组的A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痉挛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混合治疗组的ADL显著高于早期康复组,其痉挛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加心理护理可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以及痉挛程度,可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的最佳方法,为临床治疗工作给予参考和借鉴。方法以我院2010年6月1日到2013年6月1日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4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23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加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分别在入院时、出院时二个时段,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时,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要求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脑水肿面积的变化、GCS、APACHE-Ⅱ评分、疗效与预后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脑水肿面积、GCS、APACHE-Ⅱ评分、疗效与预后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颅脑损伤,能够明显减轻脑组织水肿,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9,(8):1077-107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早期康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相关指标。结果早期康复组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 <0.05),两组的30 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周后,早期康复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 <0.05),感染指标PCT、 CRP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 <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627-162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GCS、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GCS、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245-1246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远隔部位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行急性颅脑手术后发生远隔部位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ADL评分以及GC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延期愈合率和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60分及GCS评分>5分患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远隔部位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其血肿清除效果与传统开颅手术相当,并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神经内科病房开展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康复组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指数、Barthel指数评定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定。结果: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O.01),但康复组的效果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神经科病房开展早期康复干预不仅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对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计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及治疗前后NIHSS、FMA、ADL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FMA、ADL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FMA、ADL各项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指导模式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among people younger than 35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gnitive difficulty is a common consequence of TBI. To address cognitive deficits of patients with TBI, various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approache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clinical set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overall effect of occupation‐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n patients' improvement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components,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performance, and values, beliefs and spirituality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TBI. The paper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Cochrane Database, EBSCO (CINAHL), PsycINFO, PubMed and Web of Science published between 1997 and 2014. The keywords for searching were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ccupation, memory, attention, problem‐solving, executive function, ADL, values, beliefs, spirit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TBI. For the meta‐analysis, we examined 60 effect sizes from nine studie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occupation‐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n persons with TBI. In persons with TBI, overall mental functions, ADL, and values, beliefs and spiritualit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groups that received occupation‐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compared with comparison groups (mean d = 0.19, p < .05). Evidence from the present meta‐analytic study suggests that occupation‐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individuals with TBI for improving daily functioning and positively be able to affect their psychosocial functions. Collecting many outcome measures in studies with relatively few participants and the final data are less reliable than the whole instrument itself.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occupation‐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s programmes in order to improve consistency among rehabilitation provider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 年6 月-2010 年12 月神经内科的90 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康复介入,分阶段进行规范化运动训练,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6% 和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对比,治疗前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康复组评分提高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出血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康复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二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路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康复路径护理,4周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测.结果 路径组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康复路径护理对临床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重症急性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对在监护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46例重症急性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干预,与46例对照组病人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康复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发生情况,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ADL Barthel指数积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合康复治疗组的Barthel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相近,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的两种积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重症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干预能有效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观察脑卒中急性期后在“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级康复治疗”、持续在大医院康复治疗和家庭康复三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医疗费用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0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三组,A组:30例,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级康复治疗;B组:30例,持续在大医院康复治疗者。c组:41例,从综合医院内科直接进入家庭康复治疗者;5三组分别在康复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简化的Fugl—Meyer评定量表、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定表(CEDA)进行评估,比较三组同期之间ADL、运动功能改善以及回归社会情况的差异和治疗费用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康复治疗前ADL评分、简化的Fuel—Meyer评分、CED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评估,A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与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组治疗费比较,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级康复治疗”与大医院康复治疗同样可以提升脑卒中患者的ADL、运动功能,减轻肢体残疾情况,治疗费用方面前者具有价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某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运动疗法、ADL训练及心理干预等康复干预,2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为期14d的住院治疗后,康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178,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模式。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8月住院脑卒中患者63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强化组32例,对照组31例,强化组采用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常规组给予临床基础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选时、治疗1、2及3个月后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时强化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医院利用适宜技术开展脑卒中康复,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