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后外侧入路手术相比,探讨 SuperPATH 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6 年 1 月—1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84 例髋关节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40 例采用 SuperPATH 入路行 THA(SuperPATH 组),44 例采用后外侧入路行 THA(PSA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及术前下肢血栓形成、髋关节 Harris 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量表)评分,X 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0.3 个月。SuperPATH 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均优于 PSA 组(P<0.05)。SuperPATH 组术后 2 周及 1 个月时 Harris 评分显著优于 PSA 组(P<0.05);术后 3、6 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uperPATH 组 SF-36 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 PSA 组(P<0.05)。术后 X 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 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选择 SuperPATH 入路行 THA 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的优势,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8 年 1 月收治的 65 例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前路手术切口长度分为小切口手术组(A 组 29 例)和传统切口手术组(B 组 3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脊柱后凸 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 ESR、CRP;术后采用 VAS 评分评价疼痛恢复情况;测量脊柱后凸患者病变椎体 Cobb 角,并计算 Cobb 角角度丢失及矫正率;根据 Bridwell 植骨融合标准评定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A 组患者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 B 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9 个月,平均 20 个月。 A、B 组分别有 4 例(13.8%)和 14 例(38.9%)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0,P=0.025)。两组术后 6 个月 ESR 和 CRP 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后 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 ESR 和 CR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恢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7,P=0.868)。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A 组术后 1 d VAS 评分显著低于 B 组(t=−2.317,P=0.024),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0.392)。两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 1 d 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Cobb 角以及角度丢失和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术后 6 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结核病灶均治愈,无结核复发。 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采用小切口技术可以达到和传统切口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比较,探讨采用弯角弥散导针行单侧穿刺PV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行PVP治疗的9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采用弯角弥散导针行单侧穿刺PVP(单侧组),46例行双侧穿刺PVP(双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密度T值、骨折AO分型、伤椎分布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以及VAS评分、ODI、伤椎相对高度及Cobb角。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较双侧组缩短(t=−13.936,P=0.000),骨水泥注射量较双侧组减少(t=−13.237,P=0.000)。术中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9.14%,低于双侧组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P=0.034)。单侧组骨水泥分布评分为(7.0±1.3)分,其中优41例、良6例;双侧组评分为(7.4±0.8)分,其中优43例、良3例;两组骨水泥评分以及等级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30,P=0.107;Z=−1.013,P=0.31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单侧组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5个月;双侧组为3~10个月,平均6.1个月。组内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以及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术后24 h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两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伤椎对侧塌陷、再骨折、邻椎骨折及局部后凸畸形等并发症。 结论单侧穿刺PVP治疗OVCF术中采用弯角弥散导针,有利于骨水泥分布,不仅能获得与双侧穿刺PVP相似疗效,且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注射量更少、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及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3 月—2017 年 5 月,行 PA 或 DAA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 83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48 例采用 PA(PA 组),35 例采用 DAA(DAA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 Harris 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44 个月,平均 30.2 个月。DAA 组 2 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DAA 组手术时间较 PA 组明显延长(P<0.05),但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及首次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优于 PA 组(P<0.05)。两组术前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周及 1 个月,DAA 组 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 PA 组(P<0.05),但 3、6 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 组术后 1 d、4 d、1 周及 2 周时 VAS 评分明显低于 PA 组(P<0.05)。 结论选择 DAA 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该手术入路具有学习曲线较长、适应证较窄、需要特殊手术器械等不足,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应用于同期双髋置换的临床疗效,探讨 DAA 在同期双髋置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6 月—2015 年 11 月采用 DAA 或后外侧入路行同期双髋置换的 65 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 DAA 同期双髋置换 34 例(A 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同期双髋置换 31 例(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病因、病程、术前 Harris 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手术前后 Harris 评分、VAS 评分,采用简易 Likert 量表法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并行影像学评价。 结果A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 B 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A 组 15~48 个月,平均 25.3 个月;B 组 12~51 个月,平均 27.6 个月。A 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29%)明显低于 B 组(19.35%)(χ2=8.769,P=0.023)。除 A 组 1 髋髋臼前倾角大于正常值外,两组其余患者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均在正常范围内。A、B 组各 1 髋假体不稳定固定,其余股骨假体股骨距无明显骨质吸收,固定稳定。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 Harris 评分及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 1、3 个月 Harris 评分及术后 3 d VAS 评分均显著优于 B 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简易 Likert 量表法评价患者满意度,A 组综合满意度 97.1%(33/34),B 组为 67.7%(2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3,P=0.001)。 结论DAA 应用于同期双髋置换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满意度,但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把握适应证,预防早期并发症,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后发生椎体前缘骨吸收(anterior bone loss,ABL)的影响因素以及 ABL 对 CDA 疗效的影响。方法以 2008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接受单节段 Prestige-LP 人工颈椎间盘 CDA 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55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围术期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颈椎曲度、C2~7 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角度、节段 ROM 以及上、下终板长度;记录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 ABL、假体下沉、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以及异位骨化。采用单因素分析 ABL 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以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 ABL 独立影响因素。将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 ABL 进行分组,比较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指标差异。 结果155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 ABL 94 例(60.6%,ABL 组)、未发生 ABL 61 例(39.4%,无 ABL 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骨密度(T 值)、术前血钙、术前血磷、术前 ALP、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 BMI 是 CDA 术后发生 ABL 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疗效评价显示,两组术后 JOA 评分、NDI、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 3 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 3 个月、末次随访时 JOA 评分、NDI、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显示,术前无 ABL 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 ABL 组(t=−2.402,P=0.018);末次随访时 ABL 组节段 ROM 大于无 ABL 组,上、下终板长度小于无 ABL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 5 例(3.2%)发生假体下沉,ABL 组 3 例、无 ABL 组 2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67 例(43.2%)发生异位骨化,ABL 组 32 例、无 ABL 组 35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P=0.004);其中,高等级异位骨化 26 例(ABL 组 13 例、无 ABL 组 13 例)。29 例(18.7%)发生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ABL 组 15 例、无 ABL 组 14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0,P=0.276)。 结论CDA 术后 ABL 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在术后 3 个月内,术后 12 个月内达稳定且不再进展,年龄和 BMI 是 ABL 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ABL 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可能对手术节段假体活动功能的保留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后外侧入路 MAKO 机器人手臂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7 年 3 月—2019 年 3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70 例 THA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 35 例行 MAKO 机器人手臂辅助后外侧入路 THA(MAKO 组),35 例行传统后外侧入路 THA(THA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病因、术前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行走能力、合并症、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 6 个月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术中输血、术后立即负重及术后切口引流时间>2 d 患者构成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 6 个月 X 线片判断复位质量。术后 3、6 个月采用遗忘关节评分、Harris 评分,可自主行走及 ADL 指数较术前增加患者构成比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8 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 6 个月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术后立即负重及切口引流时间>2 d 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个月 X 线片示两组复位质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4.191,P=0.123)。术后 MAKO 组 7 例(20.0%)发生并发症,THA 组 10 例(2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1,P=0.224)。MAKO 组 2 例(5.7%)、THA 组 4 例(11.4%)于 6 个月内行翻修处理,两组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9,P=0.673)。术后 3、6 个月可自主行走及 ADL 指数较术前增加患者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Harri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 Harris 评分及遗忘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 THA 相比,MAKO 机器人手臂辅助 THA 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但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二者术后短期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者利手侧别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假体放置位置的影响。方法将 2016 年 12 月—2018 年 12 月由同一右利手术者完成的 86 例(100 膝)初次 TKA 患者纳入研究,单膝 72 例、双膝 14 例。根据术者术中操作位置不同分为优势组(右侧)及非优势组(左侧),两组各 50 膝。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临床诊断及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HSS 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于术前及术后 2 周下肢全长 X 线片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评价假体冠状位位置;于术后 3 个月膝关节侧位 X 线片测量股骨远端后方角(posterior distal femoral angle,PDFA)、胫骨近端后方角(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 angle,PPTA),评价矢状位假体位置。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P=0.262)。优势组 1 例术后出现胫后动脉血栓形成,优势组和非优势组各 1 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4 个月,平均 22.0 个月。末次随访时,优势组 HSS 评分为(87.2±4.3)分,非优势组为(86.8±5.0)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1,P=0.639)。X 线片复查示,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手术前后两组 HKA、mLDFA、mMPTA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 PDFA 及矢状位股骨假体位置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PPTA、股骨假体力线达中立位比例以及股骨假体过屈、股骨前方切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者利手侧别是影响初次 TKA 时股骨假体矢状位位置因素之一,非优势侧手术时矢状位股骨假体位置不良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前后入路比较,探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用于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2 月—2020 年 2 月符合选择标准的 40 例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 PCL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0 例经前后入路手术(前后入路组),20 例采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手术(后后三角技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侧别、病程以及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后抽屉试验、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 结果前后入路组手术时间为(65.25±10.05)min,后后三角技术组为(56.15±8.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5,P=0.003)。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前后入路组患者随访时间(27.05±11.95)个月,后后三角技术组为(21.40±7.8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0,P=0.085)。末次随访时,前后入路组后抽屉试验阳性 4 例(Ⅰ度 3 例、Ⅱ度 1 例),后后三角技术组阳性 1 例(Ⅰ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末次随访时,两组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后三角技术组上述功能评分均高于前后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示两组移植物位置、形态及张力均恢复良好,且后后三角技术组韧带残端滑膜覆盖良好,板股韧带保留。随访期间无重建韧带再断裂发生。 结论与前后入路相比,关节镜下 PCL 重建术中采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镜下视野更清楚、无盲区,操作空间足够、相对更安全,而且更容易保留韧带残端与板股韧带,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roplasty,TKA)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手术切口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5 年 7 月—2016 年 7 月收治的 84 例拟行 TKA 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 4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切口,观察组于运动体位间断缝合切口;两组术前和术后处理方法一致。比较两组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曲马多使用量、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评分(HWES)、患者切口自评满意度评分(Liktert 评分);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WES 评分、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 Likter 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但术后曲马多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时间为 12~24 个月,平均 14.7 个月;观察组为 12~23 个月,平均 15.3 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 1 天睡觉前、拆线时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 1 天屈伸功能锻炼时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以及术后 12 个月时 HSS 评分、RO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以及术后 1、3、6 个月时以上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相比,TKA 术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切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切口愈合好、早期可获得较满意关节功能,但两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皮下指数(modified subcutaneous lumbar spine index,MSLSI)预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早期疗效的效果。方法将 2014 年 2 月—2019 年 10 月收治并接受单节段 TLIF 的 450 例 LDD 患者纳入研究。基于术前腰椎 MRI 测量的 MSLSI,从小到大排序后将患者均分为 3 组(n=150)。其中,A 组 MSLSI 0.11~0.49,B 组 0.49~0.73,C 组 0.73~1.88。3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手术节段及改良 Charlson 合并症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 椎体水平皮下脂肪厚度、BMI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 3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第 1 天引流量、术后第 2 天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及非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 MSLSI 与 BMI 相关性,用偏相关分析研究 MSLSI、BMI、改良 Charlson 合并症指数、L4 椎体水平皮下脂肪厚度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采用 ROC 曲线分析 SLSI 以及 MSLSI 对 TLIF 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3 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下地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第 1 天引流量、第 2 天引流量、总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术中出血量多于 A、B 组,住院时间长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分别有 22 例(14.7%)、25 例(16.7%)、39 例(26.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 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6,P=0.662)。其中,C 组神经根损伤及切口无菌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 A、B 组,B 组神经根损伤发生率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分别有 13 例(8.7%)、7 例(4.7%)、11 例(7.3%)发生非手术相关并发症,3 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8,P=0.345),且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50 例患者 MSLSI 与 BMI 成正相关(r=0.619,P=0.047);偏相关分析示 MSLSI 与切口无菌性并发症相关(r=0.172,P=0.032),与其余手术及非手术相关并发症均无相关性(P>0.05);BMI、改良 Charlson 合并症指数、L4 椎体水平皮下脂肪厚度与手术及非手术相关并发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 MSLSI 的 AUC 值为 0.673(95%CI 0.546~0.761,P=0.025),SLSI 的 AUC 值为 0.582(95%CI 0.472~0.693,P=0.191)。 结论MSLSI 能预测 TLIF 治疗 LDD 的早期疗效,高 MSLSI 患者术中出血更多、住院时间更长,且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分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以及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 32 例双侧髋关节疾病患者。男 20 例,女 12 例;年龄 30~67 岁,平均 45.3 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4 例,髋关节发育不良 12 例,强制性脊柱炎累及双侧髋关节 4 例,骨关节炎 2 例。分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机选取一侧采用 DAA,另一侧采用 DLA。比较两侧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 Harris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0~53 个月,平均 39.6 个月。DAA 组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 DLA 组,但手术时间较 DLA 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2,P=0.266)。DAA 组及 DLA 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5.00% 与 1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9,P=0.536)。术后各时间点两组 Harri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 组术后 3、9 个月时 Harris 评分较 DLA 组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 18 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3 d 及 1 周,DAA 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 DLA 组(P<0.05);术后 4、8 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X 线片复查,随访期间假体均无松动、下沉等。 结论相对于 DLA,采用 DAA 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等优势,早期疗效较好,但易并发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端固定在上端椎上一椎体与上端椎治疗术前右肩高的 Lenke 1 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行后路矫形手术治疗的 37 例 Lenke 1 型 AIS 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近端固定椎不同分为两组:A 组(17 例),近端固定至上端椎上一椎体;B 组(20 例),近端固定至上端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Risser 征、双肩影像学高度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上胸弯柔韧度、主胸弯柔韧度、胸腰弯/腰弯柔韧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 1 个月及术后 1、2 年摄 X 线片测量主胸弯、上胸弯、胸腰弯/腰弯 Cobb 角,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RSH、躯干矢状位偏移、躯干冠状位偏移、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并评价术后主胸弯矫正指标,包括术后 1 个月主胸弯矫正度和矫正率、AVT 矫正,术后 2 年主胸弯矫正丢失度和丢失率。 结果A 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大于 B 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2.8 年;B 组 2~3.5 年,平均 2.6 年。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融合失败、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邻近节段退变和近端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 1 个月主胸弯矫正度、主胸弯矫正率及 AVT 矫正,以及术后 2 年主胸弯矫正丢失度和主胸弯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除 LL 在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RSH、CA、上胸弯 Cobb 角、胸腰弯/腰弯 Cobb 角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存在自发性矫正现象;而主胸弯 Cobb 角、 AVT、TK、躯干矢状位和冠状位偏移在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无明显丢失。两组组间比较: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术前右肩高的 Lenke 1 型 AIS 患者,近端固定椎选择上端椎即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矫形效果,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 10 年疗效,为临床选择 TKA 假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 2002 年 1 月—2005 年 12 月符合选择标准的 113 例初次行 TKA 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47 例采用活动平台假体(A 组),66 例采用固定平台假体(B 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膝关节内翻和屈曲畸形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A、B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8.1±6.5)、(90.3±7.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6,P=0.099)。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10.2~12.3 年,平均 10.8 年;B 组随访时间 10.2~12.6 年,平均 11.3 年。A、B 组分别有 3 例和 4 例行假体翻修,假体存活率分别为 93.6% 和 9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4)。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KSS 评分及 WOMA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B 组术后 6 周膝关节活动度和 KSS 评分优于 A 组(P<0.05),术后 1、3、10 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周及 1、3 年两组 WOMAC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 10 年 A 组 WOMAC 评分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37)。术后 10 年 A、B 组 KSS 评分优良率分别为 87.2% 和 8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893)。 结论采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行 TKA 均能获得优良的中远期疗效,采用固定平台假体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早期康复效果更佳;活动平台假体可提供更好的远期 WOMAC 评分满意度,但要求更高的手术技巧和软组织平衡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腿肌群等速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塑形的影响,总结规律以指导临床康复训练。方法选取 2016 年 8 月—12 月 40 例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 ACL 手术患者,根据术后功能锻炼方案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 20 例。对照组常规康复锻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 3~6 个月替换为大腿肌群等速训练。最终试验组 12 例、对照组 12 例获完整随访纳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12 个月及行二次关节镜手术(以下简称,二次镜检)时,行膝关节等速肌力测定,包括伸屈膝关节力矩峰值(peak torque,PT)以及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值(hamstring quadriceps ratio,H/Q);MRI 检查并行移植物评分。二次镜检时观察移植物外形、张力、血管化程度并评分,取样本行组织学观察并评分(血管分布、细胞形态)。 结果试验组 ACL 重建术至二次镜检时间为(23.57±3.23)个月,对照组为(23.22±3.5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镜检时,试验组 IKDC 评分为(90.45±4.73)分,对照组为(89.32±4.54)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8,P=0.404)。膝关节等速肌力测定显示,术后 3 个月两组屈伸膝关节 P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12 个月以及二次镜检时试验组屈伸膝关节 PT 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 3 个月及二次镜检时 H/Q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 6、12 个月时 H/Q 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 3、6 个月及二次镜检时两组 MR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试验组 MR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次镜下观测,试验组移植物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管分布及细胞形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利用等速训练系统制定适宜的大腿肌群等速训练方案,有助于 ACL 重建术后早期肌力恢复、韧带早期塑形,甚至影响移植物远期组织学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8 月—2018 年 2 月采用 MDT 模式管理的 76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 组),并与 2014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采用骨科传统模式管理的 102 例患者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年龄构成、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MDT 组患者合并症数目显著高于传统组(t=6.295,P=0.000),且两组不同合并症数目的比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8.442,P=0.000)。比较两组患者会诊率与转科率、术前等待时间、2 d 和 3 d 内手术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失访率及住院期间、术后 1 个月、3 个月、1 年死亡率。 结果传统组和 MDT 组患者围术期接受的总会诊率分别为 56.86%(58/102)和 56.58%(43/76),总转科率分别为 15.69%(16/102)和 15.79%(12/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组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转科率显著高于 MDT 组,MDT 组老年科会诊率和转科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科室会诊率和转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 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组,3 d 内手术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2 d 内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7,P=0.155)。MDT 组总住院费用、股骨颈骨折及转子间骨折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子下骨折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15,P=0.086)。传统组和 MDT 组失访率分别为 6.86%(7/102)和 3.95%(3/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8,P=0.403)。传统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 1 个月、3 个月及 1 年死亡率分别为 0、1.05%(1/95)、3.16%(3/95)、7.37%(7/95),MDT 组分别为 0、0、2.74%(2/73)、6.85%(5/73),两组各时间点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管理中实施 MDT 模式缩短了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降低了 ICU 转科率和会诊率,提高了接收病情复杂患者手术的能力,更合理地利用了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切口采用间断缝合与美容缝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7 年 1 月—2018 年 4 月行初次 TKA 的 48 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3 例切口采用间断缝合(A 组),25 例采用美容缝合(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内外翻畸形程度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 1、6 个月行患侧膝关节 KSS 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 1、3、5 d 行 VAS 评分,评价患侧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后 1 d 和 1 个月采静脉血检测 IL-6、PCT、CRP 及 ESR 等炎性指标水平,评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术后 6 个月采用 Likert 评分标准评估患者切口满意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7 个月,平均 11.3 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7,P=0.063);术后 6 个月 A 组患者切口满意度 Likert 评分显著低于 B 组(t=−2.196,P=0.03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 VAS 评分、KSS 临床评分和 KSS 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术后 5 d VAS 评分较术后 1 d 显著改善,术后 6 个月 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较术后 1 个月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 3、5 d B 组 VAS 评分显著优于 A 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 IL-6、PCT、CRP 及 ESR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美容缝合在切口外观、术后疼痛管理方面优于间断缝合,但两者在 TKA 术后早期关节功能及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 Prodisc-C 假体行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tot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TDR)患者 10 年以上远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 2005 年 12 月—2008 年 4 月采用 Prodisc-C 假体行 TDR 治疗的 118 例单节段至 3 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疾病(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CDD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66 例,女 52 例;年龄 25~62 岁,平均 46.8 岁。神经根型颈椎病 38 例,脊髓型颈椎病 28 例,混合型颈椎病 52 例。手术节段为 C3~7,其中单节段 90 例,连续双节段 20 例,连续 3 节段 8 例。术中共使用 154 个 Prodisc-C 假体。手术前后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dom 分级评价。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矢状位前凸角、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并观察有无假体移位、下沉、松动、锁死及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并发症发生。并根据有无发生 HO 或 ASD 分组,比较患者手术节段 ROM。 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150 个月,平均 135.8 个月。随访期间无 1 例行翻修手术。术后 1 周及末次随访时 VAS、NDI、JOA 评分及 Odom 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末次随访时 VAS 和 NDI 评分较术后 1 周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 1 周及末次随访时的 JOA 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和手术节段 ROM 在术后 1 周和 10 年后较术前有所减小(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邻近节段(upper adjacent segment,UAS)和下位邻近节段(lower adjacent segment,LAS)的 ROM 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颈椎矢状位前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前凸角在术后 1 周、6 个月、1 年、2 年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各时间点手术节段 IDH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间 UAS 和 LAS 的 IDH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均未发生假体移位、下沉和松动;从术后 6 个月起,各时间点间假体移位和下沉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假体锁死/融合发生率达 10.4%,但与术后 6 个月(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上位 ASD 和下位 ASD 发生率分别为 1.3% 和 2.6%,随时间延长其发生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 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手术节段 ROM 均小于无 ASD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个月起有 58.4% 节段出现 HO,随时间延长 HO 发生率均较术后 6 个月逐渐显著增加(P<0.05);HO 组患者手术节段 ROM 在术后 6 个月、2 年、5 年、10 年显著小于无 HO 组患者(P<0.05)。 结论TDR 术后对邻近节段影响较小,尽管出现部分影像学并发症,但对整体临床疗效的改善无明显影响;使用 Prodisc-C 假体行 TDR 治疗 CDDD 可获得安全、明确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髌骨保留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外侧支持带松解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 2012 年 10 月—2014 年 10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132 例单侧膝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 2 组(n=66),试验组 TKA 术中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对照组术中不松解外侧支持带。试验组 2 例患者失访,对照组 4 例患者术中发现需松解外侧支持带,排除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 64 例和 6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病程及术前髌骨形态、髌股关节炎分级、髌骨软骨退变等级、髌骨位置不良、髌骨轨迹不良、髌骨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主观满意度;术后膝前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采用 KSS 评分、髌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在 X 线片上测量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屈曲角及胫骨后倾角评价假体力线;观察术后髌骨轨迹及髌骨位置,以及有无骨溶解、假体松动、髌骨骨折和髌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随访 24 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患者主观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膝前痛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33)。两组术后 24 个月 KSS 评分及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24 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血肿 3 例(试验组 2 例、对照组 1 例),轻度切口裂开 4 例(各 2 例),切口皮缘坏死 1 例(试验组),切口表浅感染 2 例(各 1 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两组均未发生髌骨坏死、髌骨骨折、膝外侧痛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假体力线均满意,两组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屈曲角及胫骨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骨界面均无透光带及骨溶解。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 3 例和 5 例发生髌骨轨迹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8);但试验组髌骨位置不良发生率(18.8%)明显低于对照组(35.5%)(χ2=0.173,P=0.034)。 结论髌骨保留型 TKA 术中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能够降低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 Kümmell 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收治 63 例 Kümmell 病患者,其中 28 例采用 Vesselplasty 治疗(Vesselplasty 组),35 例采用 PKP 治疗(PKP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密度 T 值、骨折节段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面积率和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 1 d、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24.2 个月。Vesselplasty 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弥散面积率均明显小于 PKP 组(P<0.05)。Vesselplasty 组骨水泥渗漏率(7.14%)明显低于 PKP 组(34.29%)(χ2=5.153,P=0.023)。两组患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见术椎再塌陷,Vesselplasty 组邻椎骨折发生率(7.14%)与 PKP 组(1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622)。 结论Vesselplasty 和 PKP 治疗 Kümmell 病疗效相似,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部分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后凸。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少、骨水泥渗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