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SPF 级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 36 只,体质量 250~300 g。取其中 18 只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6 只,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A 组)、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B 组)、神经切断结扎组(C 组)。3 组均建立 10 mm 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A 组在外支架固定基础上以 1 mm/d 速度进行坐骨神经延长,共延长 14 d;B 组单纯行外支架固定;C 组直接结扎断端神经。术后 3、7、10、14 d 采用自伤行为评分量表评价大鼠足部损伤情况;术后 14 d 取各组大鼠 L4~S1 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行 TNF-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用纯血清代替一抗处理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另取 18 只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6 只,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A1 组),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B1 组)、阳性对照组(C1 组),每组 6 只。A1、B1 组同 A、B 组方法建立 10 mm 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进行外支架固定,术后 3 d 无麻醉状态下作或不作神经延长;C1 组不作造模处理,于足趾部注射 20 μL 2.5% 甲醛。90 min 后取大鼠 L4~S1 节段脊髓后角行即早基因 c-Fos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数,使用纯血清代替一抗处理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 结果术后延长过程中 B、C 组大鼠自伤行为评分均逐渐增加,A 组较稳定维持在(0.25±0.50)分。术后各时间点 C 组评分均显著高于 A、B 组,术后 10、14 d 时 A 组评分显著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 组 TNF-α 表达微弱,呈轻微阳性(+/-);B 组 TNF-α 呈阳性表达(+);C 组呈强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 DRG 无 TNF-α 表达(-)。c-Fos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1、B1 组呈弱阳性表达,C1 组呈明显强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无 c-Fos 阳性表达。A1、B1、C1 组和阴性对照组 c-Fos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5±6.6)、(19.3±8.1)、(95.6±7.4)和 0 个/视野,C1 组显著高于 A1、B1 组(P<0.05),A1、B1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操作时及整个延长过程中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狭鳕鱼皮胶原多肽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成年 Wistar 雌性大鼠 60 只,体质量(250±10)g,随机分为 5 组(n=12),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 组)、骨质疏松模型组(B 组)、骨质疏松模型+狭鳕鱼皮胶原多肽预防组(C 组)、骨质疏松模型+狭鳕鱼皮胶原多肽低剂量治疗组(D 组)、骨质疏松模型+狭鳕鱼皮胶原多肽高剂量治疗组(E 组),每组 12 只。B、C、D、E 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法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C 组从术前 4 周开始、D、E 组从术后 6 周开始,每天按照 1.0、0.5、1.0 g/kg 行狭鳕鱼皮胶原多肽灌胃,连续 6 周;A、B 组于术后同时间点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 24 h 后,A、B 组大鼠摄股骨 X 线片并测定灰度值;然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左侧胫骨近端骨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学改变,测量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N)、平均骨小梁厚度(mean trabecular plate thickness,MTPT)、平均骨小梁间距(mean trabecular plate spacing,MTPS)、骨小梁体积百分比(trabecular bone volume,TBV)、平均骨皮质厚度(mean bone cortical thickness,MBC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降钙素受体(caltitonin receptor,CTR)及 IL-1 表达水平。 结果B 组大鼠股骨灰度值显著低于 A 组(t=45.130,P=0.000),表明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制备成功。组织学观察示,A、C、E 组 TN、MTPS、TBV、MBCT 与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与 D、E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 组 TN、MTPS、TBV、MBCT 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组仅 MTPS 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组 MTPS、TBV、MBCT 与 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A、C、D、E 组 CTR、IL-1 表达水平较 B 组降低,C、E 组低于 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狭鳕鱼皮胶原多肽能够改善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微结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骨组织中 CTR、IL-1 表达有关,但尚未发现其对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壳聚糖多孔支架复合 BMSCs 移植修复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 SD 大鼠胫骨及股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 BMSCs,并传代。取第 3 代细胞行表面抗原 CD29、CD45 鉴定及 BrdU 标记。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并与 BrdU 标记的第 3 代 BMSCs 进行体外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 法检测支架内细胞生长情况。取 50 只成年 SD 大鼠,随机分为 A、B、C、D、E 组(n=10)。A~D 组大鼠采用 Feeney 自由落体打击致伤原理制备 TBI 模型,造模后 72 h 分别移植 BMSCs-壳聚糖多孔支架复合体、BMSCs、壳聚糖多孔支架和完全培养基;E 组为假手术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 1、7、14、35 d,各组大鼠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造模后进行 Morris 水迷宫测验,包括定位航行测验(造模后 31~35 d 连续 5 d 检测潜伏期)及空间探索测验(造模后 35 d 检测穿越平台次数);造模后 36 d 取标本行 HE 染色、BrdU 与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以及 BrdU 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大鼠脑损伤区 BMSCs 的迁移与分化情况。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示第 3 代 BMSCs 的 CD29 阳性率为 98.49%,CD45 阳性率仅为 0.85%;扫描电镜示支架-细胞共培养 48 h 后,BMSCs 呈梭形并分泌细胞外基质黏附于支架上;MTT 法检测示壳聚糖多孔支架对 BMSCs 的增殖分化无不良影响。TBI 造模后 35 d,A 组大鼠 mNSS 评分、定位航行测验的潜伏期显著低于 B、C、D 组,空间探索测验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高于 B、C、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 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 A 组壳聚糖多孔支架已部分降解,其与脑组织融合良好,修复程度优于 B、C、D 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示,A 组移植的 BMSCs 存活、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迁移至正常脑组织内,修复程度优于 B、C、D 组。 结论壳聚糖多孔支架介导的 BMSCs 移植能够明显改善大鼠 TBI 后的神经功能,亦能抑制大鼠脑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并可使 BMSCs 在脑损伤区存活、增殖和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妊娠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取 18 周龄妊娠 SD 大鼠分离培养 ADSCs 并鉴定。另取 SD 大鼠 20 只随机分为 A、B、C、D 4 组(n=5),A 组大鼠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B~D 组大鼠腹腔注射 CCl4 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 2 h,A 组于大鼠脾脏注射 DPBS,B 组不注射任何试剂,C、D 组分别于大鼠脾脏注射 0.1 mL 正常大鼠来源和妊娠大鼠来源 ADSCs(2×106 个/mL)。注射后 7 d 处死动物,取眼球血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acid transamin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和肝功能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含量;取肝组织切片行 HE 染色检测损伤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中 Ki67、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 ALB 的表达情况。 结果B 组血清中 TBIL、ALT、AST 含量显著高于 A、C、D 组,ALB、TP 含量显著低于 A、C、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组血清中 TBIL、ALT、AST 含量显著高于 A 组,C 组高于 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 组血清中 ALB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组血清中 TP 含量显著低于 A 组(P<0.05),C、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A 组大鼠肝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整齐,大小均匀;B 组大鼠肝细胞明显出现水肿,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肝小叶内点状坏死,组织出现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C、D 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程度较 B 组明显减轻,同时由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扩张造成的空泡数量降低,其中 D 组肝损伤改善程度较 C 组更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 组 Ki67 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 A、B 组,B 组高于 A 组,D 组高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组 AFP 均无表达,而 C、D 组阳性表达,D 组 AFP 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 C 组(t=3.006,P=0.017)。C、D 组 ALB 表达均显著高于 A、B 组,D 组高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正常大鼠来源 ADSCs 移植比较,妊娠大鼠来源 ADSCs 移植后,肝损伤大鼠肝功能改善程度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虾青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44 只健康成年清洁级 SD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 3 组,每组 48 只。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改良 Allen 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椎板不损伤脊髓。术后即刻实验组给予虾青素(75 mg/kg)灌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橄榄油灌胃,每日 2 次。术后 1 d 及 1、2、3、4 周采用 BBB 评分法评定大鼠运动功能;术后 24 h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术后 6、24、48 h 采用 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术后 48 h 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计算脊髓损伤面积比,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超微结构,并采用 Kaptanoglu 评分法进行超微结构评分。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 BBB 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 1~4 周实验组大鼠 BBB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 24 h 对照组和实验组 MDA 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 SOD 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中 AI 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48 h,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含水量、脊髓损伤面积比及超微结构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虾青素能够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减轻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减轻脊髓水肿,减少脊髓损伤面积,减轻脊髓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善了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效地保护了脊髓组织,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 rich fibrin,i-PRF)联合 BMSCs 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取 10~15 日龄 SD 乳鼠胫骨骨髓分离培养 BMSCs 至第 4 代备用。取 24 只成年 SD 大鼠眶后静脉血采用改良低速离心法制备 i-PRF 后,采用改良挤压损伤法制作坐骨神经Ⅲ度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6 只。A、B、C、D 组分别于损伤部位鞘膜内注射 BMSCs 悬液+自体 i-PRF、自体 i-PRF、BMSCs 悬液、生理盐水。术后 1~8 周每周采用 BBB 评分法评价大鼠患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 2 个月处死各组大鼠取材,行 HE 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纤维、髓鞘、细胞核等细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 检测 N-cadherin、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结果术后大鼠均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及死亡。术后 1 周各组大鼠 BBB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8 周,A 组 BBB 评分显著高于 B、C、D 组,B、C 组显著高于 D 组(P<0.05),B、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A 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无缺损及脱髓鞘改变;B 组神经纤维结构欠清晰,轻度肿胀;C 组神经纤维部分结构紊乱,局部脱髓鞘改变;D 组神经纤维连续性欠佳,明显脱髓鞘改变,神经外膜部分缺损。透射电镜观察示,A 组神经纤维结构清晰,髓鞘完整,细胞核致密;B 组较 A 组稍次之;C 组神经纤维结构模糊,有脱髓鞘改变;D 组神经纤维结构紊乱,有脱髓鞘改变,神经外膜连续性中断。Western blot 检测示,各组 Nestin 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 组 N-cadherin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 A 组,C、D 组低于 B 组,D 组低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 组 GFAP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 A 组,D 组显著低于 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体 i-PRF 与 BMSCs 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 BMSCs 归巢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评估 G-CSF 动员 BMSCs 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 24 只成年健康雌性 SD 大鼠术前 12 h 于鼠尾静脉注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标记的 BMSCs(GFP-BMSCs),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 组)、假手术+G-CSF 组(B 组)、脊髓损伤组(C 组)、脊髓损伤+G-CSF 组(D 组),每组 6 只。C、D 组采用 T10 水平脊髓半切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A、B 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术后 1 h B、D 组分别注射 G-CSF(10 μg/kg·d),连续注射 3 d;A、C 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 1、3、7、14、21、28 d 采用 BBB 评分行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评估,并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 TNF-α 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表达。术后 28 d 处死大鼠取脊髓样品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因子 SDF-1、BDNF、VEGF 和 TNF-α 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GFP-BMSCs 阳性细胞及双染荧光黄色的 GFP/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阳性神经元细胞和 GF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数;并采用 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术后各时间点 A、B 组 BBB 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 1 d,C、D 组 BBB 评分降至最低,后逐渐上升。除术后 1 d 外,其余各时间点 D 组 BBB 评分均显著高于 C 组(P<0.05)。术后 3、7、14、21、28 d,C、D 组 TNF-α 和 SDF-1 含量均明显高于 A、B 组(P<0.05);但 D 组各时间点 TNF-α 含量显著低于 C 组,SDF-1 含量显著高于 C 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术后各时间点 C、D 组 SDF-1、BDNF、VEGF 和 TNF-α 表达均显著高于 A、B 组(P<0.05);D 组 SDF-1、BDNF、VEGF 表达显著高于 C 组,TNF-α 表达显著低于 C 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C、D 组 GFP-BMSCs、GFP/NeuN、GFP/GFAP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 A、B 组,D 组显著多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 法检测示,C、D 组凋亡细胞数目显著低于 A、B 组,D 组显著低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CSF 可以动员 BMSCs 归巢至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并参与修复,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 TNF-α 减少细胞凋亡,上调 SDF-1、BDNF、VEGF 促进 BMSCs 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猪胶原膜(商品名:无菌生物护创膜)植入大鼠体内后的远期转归。方法取 20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10 只。实验组大鼠背部皮下植入猪胶原膜,对照组不植入猪胶原膜。实验组分别于术后 3、7、15 d 及 1、3、6、12 个月连续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炎性反应、CD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新生血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胶原排列;对照组于术后 12 个月取大鼠背部相同部位皮肤组织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红肿及炎性反应。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猪胶原膜与周围组织接触紧密,无明显排斥反应,12 个月时猪胶原膜仍清晰可辨。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术后 7 d 可见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浸润;15 d 及 1 个月与宿主组织连接处可见明显增生微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炎性反应渐消退;3 个月时猪胶原膜周围血管及细胞丰富,内部可见血管及细胞;6、12 个月猪胶原膜内血管增生及成纤维细胞逐渐减少,新生胶原增多,边缘有融合。术后 15 d、1 个月实验组炎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术后 12 个月对照组(P<0.05);12 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术后 15 d 可见膜内血管新生,1 个月膜内、外血管新生明显,12 个月时血管新生较前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 15 d 及 12 个月 CD31 阳性表达量显著降低,术后 1 个月 CD31 阳性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实验组术后 12 个月移植物胶原排列与植入前无明显改变,内部可见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结论猪胶原膜植入大鼠体内后远期结构稳定,具有良好免疫耐受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 a(saikosaponin a,SSa)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早期机体免疫炎性水平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雌性 SD 大鼠 72 只,体质量 220~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 组)、脊髓损伤组(B 组)、SSa 处理组(C 组),每组 24 只。A 组仅咬除棘突和椎板暴露脊髓;B、C 组利用改良 Allen 重物打击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即刻 C 组给予大鼠腹腔注射 10 mg/kg SSa,B 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 24 h 每组处死 18 只大鼠并取出脊髓组织,采用 ELISA 法检测 TNF-α 和 IL-6 浓度,Western blot 检测 NF-κB P65、NF-κB P-P65 和水通道蛋白 4(aquaporin 4,AQP4)蛋白表达水平,HE 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每组其余 6 只大鼠分别于术后 1、3、7、14、21、28 d 采用 BBB 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大鼠双下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 A 组 BBB 评分和斜板实验最大角度均显著高于 B、C 组(P<0.05),术后 14、21、28 d C 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 B 组(P<0.05)。ELISA 检测示,A 组 TNF-α、IL-6 浓度显著低于 B、C 组,C 组显著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检测示,A 组 NF-κB P65、NF-κB P-P65 和 AQP4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 B、C 组,C 组显著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A 组脊髓中神经细胞正常,无明显病变;B 组脊髓中损伤部位可见神经元细胞,损伤处有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水肿;C 组脊髓中可见神经元细胞,小胶质细胞轻度增生,病变较 B 组好转。 结论SSa 通过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和 AQP4 蛋白的表达,减轻急性脊髓损伤后机体炎性反应和组织水肿,从而具有一定保护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早期和晚期应用淫羊藿苷(icariin,ICA)治疗小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观察 ICA 对小鼠血清骨代谢标志物以及软骨和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取 80 只 8 周龄雄性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 8 组,每组 10 只,分别为假手术/早期生理盐水组(A 组)、假手术/早期 ICA 组(B 组)、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ACLT)/早期生理盐水组(C 组)、ACLT/早期 ICA 组(D 组)、假手术/晚期生理盐水组(E 组)、假手术/晚期 ICA 组(F 组)、ACLT/晚期生理盐水组(G 组)、ACLT/晚期 ICA 组(H 组)。各组小鼠对应给予 ACLT 或单纯打开关节囊处理后,B、D 组于术后第 1 天开始,F、H 组于第 4 周开始,每天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小鼠 ICA(10 mg/kg)至第 8 周;A、C 组及 E、G 组于对应相同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第 8 周收集小鼠全血制备血清,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含量,包括Ⅰ型胶原 C 末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IL-6、TNF-α、IL-1β。同时切取膝关节组织行阿辛蓝/苏木精-酸性橙 G 染色,观察软骨及软骨下骨形态改变,并进行骨关节炎国际研究学会(OARSI)评分。结果早期给药组(A、B、C、D 组)间比较:与 A、B 组相比,C 组 CTX、OC 含量显著降低(P<0.05),IL-6、TNF-α、IL-1β 含量升高(P<0.05),OARSI 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 C 组相比,D 组 CTX、OC 含量升高(P<0.05),IL-6 含量显著降低(P<0.05),TNF-α、IL-1β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SI 评分降低(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胫骨软骨缺失程度明显改善。晚期给药组(E、F、G、H 组)间比较:与 E、F 组比较,G 组 CTX、OC 含量显著降低(P<0.05),IL-6、TNF-α、IL-1β 含量升高(P<0.05),OARSI 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 G 组比较,H 组 CTX含量升高(P<0.05),OC、IL-6、TNF-α、IL-1β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SI 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胫骨软骨缺失程度相似。 结论ICA 对透明软骨、钙化软骨及软骨下骨均有保护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OA 软骨下骨的骨重建,且 ICA 对 OA 早期干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跑台训练对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跟腱微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取 8 周龄雄性 SD 大鼠 72 只,体质量 200~250 g,经适应性跑台训练 1 周后,于双侧跟腱各注射 30 μL 浓度为 10 mg/mL 的Ⅰ型胶原酶溶液,制备胶原酶诱导的跟腱微损伤模型。饲养 1 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24)、低强度组(n=24)、高强度组(n=24);对照组大鼠可自由活动;低、高强度组采用计算机控制动物实验跑台对大鼠进行被动跑台训练,其中低强度组跑台强度为 13 m/min、20 min/d,高强度组跑台强度为 17 m/min、60 min/d。于训练开始即刻及 1、4 周,每组各取 8 只大鼠双侧跟腱,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并半定量评分以及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训练开始即刻,各组跟腱标本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半定量评分以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组跟腱微损伤模型损伤程度相似,具有可比性。大体观察示,1 周时,各组腱旁结缔组织增生、肌腱组织缺乏光泽;4 周时,低强度组腱旁增生组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高强度组腱旁结缔组织较多,并且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组织学观察示,1 周时各组间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强度组仅新生血管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周时,高强度组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强度组,对照组显著高于低强度组(P<0.05);低强度组纤维排列、细胞形态、细胞异常增多、新生血管量评分与对照组、高强度组比较,高强度组细胞异常增多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示,1 周时各组跟腱横截面积、最终应力、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周时,低强度组最终应力及抗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最终应力及弹性模量较高强度组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强度跑台训练能够促进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跟腱微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单纯载抗生素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比较,探讨载重组人 BMP-2(recombinant human BMP-2,rhBMP-2)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 一期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 2018 年 4 月—2019 年 4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0 例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用载 rhBMP-2 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与对照组(采用载抗生素 CPC),每组 4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以及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 C 反应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病灶清除后,两组植入对应 CPC 修复骨缺损并外固定。比较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患者住院时间、取出外固定架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髓炎治愈率、修复骨容积。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8.4 个月。两组术后 4 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 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前 1 周与术后 4 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 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 1 例胫骨骨髓炎切口出现无菌性渗液,经口服氯雷他定后愈合;两组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各 1 例胫骨远端骨髓炎复发,对照组 1 例肱骨骨髓炎复发;试验组骨髓炎治愈率为 97.5%(39/40)、对照组为 95%(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修复骨容积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及 CT 复查示两组患者骨缺损均修复。试验组拆除外固定架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载 rhBMP-2 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 一期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有效,能加速诱导骨原位再生修复骨缺损,减少创伤,缩短疗程,恢复良好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载 BMP-2 多肽 P24 的巯基化壳聚糖(chitosan-4-thio-butylamidine,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能力及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制备 CS-TBA/HA 溶液,进一步加入 P24 多肽制备 CS-TBA/5%P24/HA、CS-TBA/10%P24/HA 溶液;取上述 3 种溶液,加入 β-甘油磷酸二钠(β-glycerophosphate disodium,β-GP),获得 CS-TBA/HA/β-GP、CS-TBA/5%P24/HA/β-GP、CS-TBA/10%P24/HA/β-GP 水凝胶。取雌性 SD 大鼠 18 只,随机分为 A、B、C 3 组(n=6),制备竖脊肌肌袋后,分别植入 CS-TBA/HA/β-GP 水凝胶(A 组)、CS-TBA/5%P24/HA/β-GP 水凝胶(B 组)、CS-TBA/10%P24/HA/β-GP 水凝胶(C 组)。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4、8 周取材采用 micro-CT 检测标本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组织学观察(HE、Masson 染色)分析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及成骨作用。 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取材时间点。micro-CT 显示,术后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骨逐渐增多;同一时间点 B、C 组较 A 组明显,且随着 P24 浓度的增加,C 组新生骨形成更多。术后各组 Tb.Th、Tb.N、BMD 逐渐增加,除 A 组 Tb.Th 外,其余各指标 4 周与 8 周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B、C 组 Tb.Th、Tb.N、BMD 明显高于 A 组,C 组高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观察示,B、C 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且成骨效果随 P24 浓度升高而增强。 结论P24 多肽有助于提升 CS-TBA 水凝胶的异位成骨作用,且 10% 浓度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 Masquelet 技术联合人工真皮对家兔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观察诱导膜的微观结构及血管化情况,以期指导临床中对 Gustilo-AndersonⅢ型开放性骨折伴大段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雄性家兔 80 只,体质量 2.03~2.27 kg,平均 2.11 kg。取 64 只兔双侧大腿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余 16 只兔双侧为假手术组。所有兔均制备股骨骨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模型。实验组以 Masquelet 技术第一阶段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于骨缺损区]联合人工真皮治疗;对照组单纯以 Masquelet 技术第一阶段方法治疗;假手术组不作处理,直接缝合伤口。术后 2、4、6、8 周各处死假手术组 4 只家兔,以及实验组/对照组 16 只家兔,于双侧股骨原手术部位取材,大体观察诱导膜及结合膜情况;对膜结构取材行常规 HE 染色观察其微观结构;行 CD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大体观察示:术后 4 周,实验组人工真皮胶原蛋白海绵层完全消失,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产生完整诱导膜结构;对照组膜结构呈半透明状,实验组膜结构较厚,呈淡红色不透明,伴小血管增生。术后 6~8 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膜结构均逐渐增厚。假手术组随时间变化仅观察到瘢痕组织增生。HE 染色示:术后 2 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见大量肌纤维,少量胶原纤维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假手术组大多为肌纤维,伴少量肌纤维间血管。术后 4 周,实验组较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部分血管形成,对照组胶原纤维细胞核呈类圆形,实验组呈扁圆形。术后 6、8 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胶原纤维均较前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细胞核仍呈类圆形,实验组呈梭形且细胞核较同期对照组深染;两组均可观察到增生血管,实验组增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增多。假手术组仍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出现,未表现随时间变化的血管显著增生。CD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术后随时间延长,各组 MVD 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术后 2 周假手术组 MVD 显著大于实验组和对照组,4、6、8 周显著小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 4、6 周 MVD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8 周两组 MV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asquelet 技术结合人工真皮治疗兔股骨骨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在术后 4~6 周明显促进了膜结构的血管化过程。这两种方法结合对临床 Gustilo-AndersonⅢ型开放性骨折伴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两种去抗原异种骨支架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和煅烧骨的理化性能、免疫原性及成骨能力。方法取成年猪股骨,通过除去异种骨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的方式,分别制备异种 DBM 和煅烧骨。测量并计算两种材料的密度、pH 值,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形貌并测量孔径,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成骨细胞增殖实验、DNA 残留检测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两种材料的安全性、成骨活性及免疫原性。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 6 周龄雄性 SD 大鼠颅骨直径 5 mm 全层缺损(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术后 4、8 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 扫描和 HE 染色观察评价材料对大鼠颅骨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煅烧骨比较,DBM 密度较小,亲水性较差;两种材料 pH 值在 5.5~6.1 之间,孔径介于 160~800 μm 之间。两种材料均无细胞毒性且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培养 1、4、7 d 成骨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 DBM 组均显著大于煅烧骨组(P<0.05)。两种材料 DNA 残留量远低于 50 ng/mg 干重,且均不会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术后 4 周 DBM 组和煅烧骨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煅烧骨组显著高于 DB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8 周,3 组间 BV/T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术后 4、8 周,空白对照组缺损部位被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缺损明显,未见骨长入;DBM 组和煅烧骨组缺损均已被不同程度修复,可见大量新骨生成,DBM 组材料降解性优于煅烧骨组。 结论两种异种骨支架理化性能及降解性略有差异,无免疫原性,且均能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SN50 定向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分化对缺氧损伤神经元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新生 BALB/c 小鼠脑组织,采用差速贴壁结合震荡方法分离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特异性表达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tase,iNOS)和电离钙离子结合调节因子 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特异性表达基因 iNOS、CD32 和 IL-10;然后采用 SN50 处理后,Western blot 检测 SN50 对小胶质细胞 NF-κB 的调控,qRT-PCR 检测小胶质细胞相关分化基因(iNOS、CD11b、IL-10、CD206)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 SN50 对小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上检测均以蒸馏水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作为对照。神经元首先行缺氧损伤处理,分别于缺氧处理 0、2、6、12、24、48 h 后 MTT 检测神经元活力,另取缺氧处理 12 h 神经元经 Western blot 检测凋亡相关蛋白 Bcl-2 和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最后,将缺氧损伤 12 h 神经元分别与无菌蒸馏水(对照组)和 SN50(实验组)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共培养 24 h,MTT 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和 qRT-PCR 鉴定震荡分离的细胞表达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和基因。与正常小胶质细胞相比,SN50 处理小胶质细胞后 NF-κB 蛋白及指示向 M1 型分化特异性基因 iNOS、CD11b 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向 M2 型分化特异性基因 IL-10 和 CD206 相对表达量提高(P<0.05),但细胞凋亡率无明显改变(P>0.05)。与正常神经元相比,神经元缺氧处理后活力显著下降,Bcl-2、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而 cleaved-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提高,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活力及 Bcl-2、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cleaved-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N50 可以通过 NF-κB 信号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 M2 型分化,使小胶质细胞对缺氧受损神经元发挥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对小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自愿捐赠的人脂肪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胶原酶消化法获取 hADSCs 并传代。取第 3 代细胞行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取健康自愿者捐赠的外周血,采用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并行血小板计数。取 45 只 C57BL/6 小鼠采用磁铁夹压法于背部制备压疮模型,随机分为 3 组(n=15);hADSCs 组、PRP 组及对照组创面分别注射 100 μL 经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后的 hADSCs(1×106个)、人 PRP、PBS。注射后观察压疮创面愈合情况,5、9、13 d 计算创面愈合率;5、11、21 d 取标本行 HE 染色、Masson 染色以及 CD31、S10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血管、神经再生情况。hADSCs 组于 11 d 时荧光示踪法观察细胞定植及成活情况。 结果经诱导分化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分离培养细胞为 hADSCs。PRP 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外周血(t=5.781,P=0.029)。大体观察,注射后 hADSCs 组创面愈合优于 PRP 组及对照组,5、9、13 d,hADSCs 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 PRP 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与 PRP 组及对照组相比,hADSCs 组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减轻,胶原沉积明显增多,且 21 d 时可见皮肤附属器再生;注射后各时间点,hADSCs 组胶原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PRP 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时间点 hADSCs 组新生血管数、S100 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多于 PRP 组和对照组(P<0.05)。荧光示踪法显示注射 11 d 后 hADSCs 可定植于创面并成活。 结论局部移植的 hADSCs 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进而促进小鼠压疮创面愈合、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EPCs-sEVs)对小鼠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取 20 只 C57BL/6 雄性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分离培养 EPCs,采用双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然后对 EPCs 进行传代,收集 P2~P4 代细胞上清,以超速离心法提取 EPCs-sEVs,采用透射电镜、纳米流式检测仪及 Western blot 进行鉴定。取 40 只 C57BL/6 雌性小鼠随机分为 4 组(n=10),其中假手术组仅切除 T10 椎板,模型组以及低、高浓度干预组制备 T10 脊髓损伤模型;模型制备后 30 min、3 d 及 7 d 低、高浓度干预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浓度为 1×109、1×1010 个/mL 的 EPCs-sEVs。术后行小鼠行为学检测(BMS 评分、斜板实验、Von Frey 实验),术后 4 周取材行大体、HE 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结构变化。另取 3 只 C57BL/6 雌性小鼠制备 T10 脊髓损伤模型后,经尾静脉注入 DiR 标记的 EPCs-sEVs,30 min 后活体成像仪观察 EPCs-sEVs 是否达脊髓损伤部位。 结果经鉴定,成功获取小鼠骨髓来源的 EPCs 及 EPCs-sEVs;活体成像仪观察显示 EPCs-sEVs 在注射后 30 min 内募集至脊髓损伤区域。行为学检测示,术后 2 周内两干预组 BMS 评分及斜板实验最大角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周后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术后 4 周两干预组 Von Frey 实验示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两干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干预组损伤节段脊髓组织缺损较小,单个核细胞浸润较少,组织结构恢复明显,血管新生更多(P<0.05);两干预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EPCs-sEVs 可促进小鼠脊髓损伤修复,为脊髓损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促分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 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SK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雄性 SD 大鼠 120 只(体质量 220~250 g),取其中 70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n=35),脊髓损伤组按照 Allen 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造模后 8、12 h 及 1、2、3、5、7 d 取材(n=5)行 Western blot 检测 MSK1 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变化。另取 20 只 SD 大鼠同上法分组(n=10),于脊髓 T10 水平背侧深约 0.8 mm 处注射阴性对照慢病毒 LV3NC 稀释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3、5、7、14 d 的转染效果,确定病毒最佳转染时间。将剩余 30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A 组)、脊髓损伤后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 LV3NC 组(B 组)和脊髓损伤后转染 MSK1 小干扰 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组(C 组),每组 10 只。于术后 1、3、5、7、14 d 行大鼠后肢功能 BBB 评分;于病毒最佳转染时间点取材行 Western blot 检测脊髓组织中 MSK1 及 PCNA 蛋白表达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 MSK1 及 PCNA 在脊髓中的定位表达。 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示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的 MSK1 及 PCNA 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脊髓损伤组 MSK1 蛋白表达于伤后 8 h 开始逐渐下降,至伤后 3 d 降至最低,而后逐渐上升;PCNA 蛋白表达与 MSK1 表达趋势相反。脊髓损伤组伤后 1、2、3、5 d MSK1 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伤后 8 h 及 1、2、3、5、7 d PCNA 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在慢病毒转染后各时间点均有较强的荧光表达,转染 7 d 内荧光强度与时间成正相关,7 d 时达高峰。随术后时间延长,A、B、C 组 BBB 评分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术后 5、7、14 d C 组 BBB 评分显著低于 A、B 组(P<0.05)。慢病毒转染 7 d 后,Western blot 检测示 C 组 MSK1 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 A、B 组,PCNA 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 A、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 MSK1 在脊髓表达并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与绿色荧光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共定位。免疫荧光染色示,C 组 MSK1 阳性细胞相对表达面积显著高于 B 组,PCNA、GFAP 阳性细胞相对表达面积显著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病毒介导 MSK1 siRNA 转染大鼠脊髓组织,能够有效沉默 MSK1 的表达,MSK1 可能通过调控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在大鼠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ÿ   &#x;   &#x;       ý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31(10):1200
目的观察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选取 6~8 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60 只,雌雄不限,体质量 2.5~3.0 kg;制备兔右侧桡骨中段连同骨膜 1.5 cm 骨缺损模型。实验分为 2 组,每组 30 只。实验组于兔右侧前肢切取皮下带蒂筋膜瓣(30 mm×20 mm)包裹多孔钽棒植入桡骨缺损处,对照组于右侧桡骨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多孔钽棒。于术后当日及 4、8、16 周行 X 线片观察,术后 4、8、16 周取材切片行 HE 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后 16 周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定标本最大载荷力及抗弯曲强度,并行 Micro-CT 检测及定量分析骨缺损处新生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比较两组多孔钽棒体内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 4、8、16 周 X 线片可见两组植入物与宿主骨界面结合越来越牢固,无明显位移,骨折线逐渐消失。HE 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示两组钽-骨界面新生骨组织数量逐渐增多,并沿多孔钽孔隙长入材料内部,骨组织由幼稚到成熟。术后 16 周,两组三点弯曲试验测定结果示,实验组最大载荷力和抗弯曲强度分别为(96.54±7.21)N、(91.26±1.76)MP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2.65±5.65)N、(78.53±1.16)MPa](t=3.715,P=0.004;t=14.801,P=0.000)。Micro-CT 扫描观察两组植入物界面、表面均有大量骨组织覆盖,内部不同程度新生骨组织填充;实验组新生骨 BV/TV 为 32.63%±3.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5.07%±4.34%(t=3.299,P=0.008)。 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可增加局部血运,增强材料骨传导能力,促进节段性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