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小分子溶质、β2-微球蛋白(β2-MG)、血磷清除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高通量血液透析(HPD)和常规血液透析(CHD)的规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HPD组和CHD组,进行维持血液透析1年,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 h,对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后血尿素氮、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通量透析组透析后血清β2-MG、血清磷比常规血液透析组明显下降(P〈0.05),透析1年后血清β2-MG、血清磷浓度、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通量透析可降低透析患者血清β2-MG、血清磷浓度,改善透析患者的血脂代谢,透析效果优于常规血液透析,透析膜的通量是影响清除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MG及血清磷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高通量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完成6个月血液透析治疗的62例尿毒症患者,将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A组,将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B组。比较两组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磷水平、透析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透析6个月后,两组β2-MG、血磷水平均低于透析前,且A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低通量血液透析模式,尿毒症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模式能有效清除β2-MG及血磷,透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治疗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等分为高通量组和低通量组,高通量组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低通量组应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钾(K+)、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后Scr,BUN,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组在透析治疗后β2-MG,IPTH水平低于低通量组(P<0.05),Hb高于低通量组(P<0.05)。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低血压、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好。结论: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如β2-MG、IPTH等,减少透析的慢性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卞淑芬  宋丽华  解东  回学军  刘声茂 《护理研究》2008,22(16):1454-1456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充分性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干预的措施.[方法]将46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高通量血液透析组(观察组)23例,给予常规临床观察护理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心理干预、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低通量血液透析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临床观察护理.[结果]两组第1次(单次)透析前、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第1次透析前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透析前与第1次透析前β2-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物质β2-MG,相应护理干预能预防、降低或延缓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平均分成高通量血液透析组(HFHD)和常规血液透析组(LFHD),各40例,另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血清CRP、β2-MG水平。结果治疗前常规透析组、高通量透析组CRP、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通量透析组CRP、β2-MG水平下降较常规透析组明显(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清除血清CRP、β2-MG率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如何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以减少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及皮肤瘙痒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19例.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观察1年;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磷、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素;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的变化,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肌酐下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磷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高通量透析组均高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两组Kt/V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1年后高通量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减轻(P < 0.05),高通量透析组瘙痒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不仅充分清除小分子毒素,而且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7.
高低通量血液透析膜清除溶质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比较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素氮、肌酐、血磷及β2-微球蛋白的清除能力. 方法:于2004-09/2005-01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血透时间1.5~5.0年.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通量透析组23例和低通量透析组20例.②实验方法:高通量透析组采用F60聚砜膜血液透析器,超滤系数Kuf为40 mL/(h·mm Hg).低通量透析组采用F6聚砜膜血液透析器,超滤系数Kuf为5.5 mL/(h·mm Hg).所有患者透析3次/周,4 h/次,均采用Fresenius 4008S容量控制型透析机和超纯净水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190~250 mL/min,采用肝素抗凝,共5个月.③实验评估:两组患者透析前后常规检测血尿素氮、肌酐、血磷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β2-微球蛋白含量,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变化,计算其溶质清除率. 结果:①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磷浓度变化: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磷浓度均显著下降.两组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磷的清除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高通量和低通量血液透析均能有效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的小分子溶质.②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高通量透析组透析后β2-微球蛋白含量显著下降,低通量透析组透析前后β2-微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清除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62,P<0.05). 结论:应用高通量F60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和低通量F6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均能有效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的小分子溶质,但高通量F60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β2-微球蛋白的清除能力显著优于低通量F6聚砜膜血液透析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通量透析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高通量透析治疗,对照组行低通量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β2-MG、血清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水平、血磷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可以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及炎症因子,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充分性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干预的措施。[方法]将46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高通量血液透析组(观察组)23例,给予常规临床观察护理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心理干预、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低通量血液透析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临床观察护理。[结果]两组第1次(单次)透析前、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第1次透析前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透析前与第1次透析前β2-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物质β2-MG,相应护理干预能预防、降低或延缓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毕会  张敏  尹彩兰  龙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493-5496
背景:如何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以减少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及皮肤瘙痒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19例。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观察1年;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磷、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素;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的变化,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肌酐下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磷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高通量透析组均高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两组Kt/V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年后高通量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减轻(P〈0.05),高通量透析组瘙痒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不仅充分清除小分子毒素,而且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灌流凝血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灌流治疗的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灌流凝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进行血液灌流302例次,7例患者发生血液灌流凝血16例次,其中Ⅱ级凝血6例次,Ⅲ级凝血10例次.发生过血液灌流凝血的患者合并肿瘤、糖尿病、血管通路功能不良比例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过血液灌流凝血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龄、超滤速度、机器温度、跨膜压、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透析前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发生早期透析器呈现静脉压过低报警,凝血常发生在血液灌流1.5~2 h.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规行血液灌流治疗时存在凝血的风险.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呈现静脉压过低报警时应警惕凝血发生.合并肿瘤、糖尿病、血管功能不良比例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增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时易发生凝血.  相似文献   

14.
国产血透机与进口血透机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多中心大量临床治疗观察,验证国产JH-2000血透机在临床过程中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住院及门诊108例患者,每周透析3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透析时间(32.9±17.8)个月,各组观察1000例次。观察透析前后肌酐(Cr)、尿素氮(BUN)、电解质和临床症状改变,验证JH型血透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各部件及系统的工作状态。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显示血清BUN、Cr、K+和PO43-均有明显降低;呼吸、心率和血压改变在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Kt/V值两组病人均在1.25以上,两组之间Cr、BUN、电解质及血压和心率的改变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JH血透机治疗后患者BUN和肌酐均有明显降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可得到明显纠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与JH型血液透析机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不仅可与进口透析机一样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而且优于进口透析机的是可推移到病床旁做床边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组18例,常规血液透析(HD)每周二次,其中一次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HDF+HD)组20例,每周常规HD治疗两次,HDF治疗一次,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钙(Ca^2+)、磷(P^3-)、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数值变化以及患者皮肤瘙痒缓解情况。结果HP+HD组患者皮肤瘙痒的缓解率为89%,高于HDF+HD组(6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HP+HD组血P^3-、PTH较HDF组下降明显(P〈0.05);但BUN、SCr的下降程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HD能有效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且优于HDF+HD。  相似文献   

16.
17.
为进一步提高透析系统的性能,对血液透析系统各项性能参数进行深入地研究.根据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和血液透析设备的国家标准.设计组建了基于LabVIEW程序的血液透析实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血液透析的基本功能,血液和透析液温度[(36~40)±0.2]℃;系统压力[(-100~500)±10]mm Hg.血液流量[(10~500)±10]mL/min;透析液流量[(10~1 000)±20]mL/min;超滤流量[(30~2 000)±30]mL/h.借助该系统可开展关于血液透析的各项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20.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退出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透析原因及影响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2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5例患者退出治疗,退出率53.19%,其中以死亡、肾移植和因经济原因退出为主,分别占38.40%、21.60%、20.80%。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病为主(31.25%),其原发病高血压肾病占80.0%;其次为心血管病占25.00%,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为主占75.0%。组间比较死亡组平均年龄较大,因全身衰竭和恶性肿瘤死亡者更明显(P〈0.01)。因心血管病、严重感染和全身衰竭死亡者平均透析龄较短(P〈0.05和0.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死亡和经济条件制约,脑血管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症的发生与原发疾病有关,高血压、糖尿病、高龄是影响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发生全身衰竭和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合理选择透析方式和处方能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